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
雎密太
[摘 要]大学行为文化是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影响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是管理行为、教学与科研行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行为。制度先行、认知启动、环境暗示和习惯养成是大学行為文化建设的途径。通过塑造、促进和转移、链接、行为技能训练等对良好行为建立,通过强化、惩罚等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和激发自我管理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三大方法。
[关键词]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内容;建设途径;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04-04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校园文化链中的终端环节,是使人们最易感受到的、可见的、直观的、与其他组织和团体相区别的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下的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是大学人(大学教师和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运作机制的外在体现。其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先进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大学行为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长期保持不变,是大学人自发、自然稳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是国家公民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先进和高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对其他公众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学行为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即大学教师和学生。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大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行为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行为。大学人的行为要形成一种文化,需要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并且自觉自愿地去实施,这是具有主流的较有规范的行为。大学行为文化是在大学管理、教学与科研和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行为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必须结合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一同进行。因此,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依赖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脱离了其他文化建设是不可能顺利进行和完成的。
(一)管理行为文化
大学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最具人性的、公正的、透明的、民主的、科学的和高效的。大学管理行为文化应为教学行为文化和科研行为文化起到表率作用。管理行为文化的建立要靠管理制度的约束,并以自觉自愿执行为前提条件。没有管理制度的约束,大学人的行为文化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的行为文化不可能形成一种文化;没有自觉自愿的行为,大学人的行为文化就会失真,失真的行为文化只能是一种表演,不会长期维持下去。因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大学行为文化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文化至关重要。管理行为文化,依赖于管理行为规范的严格执行。大学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人员管理行为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规范、物业管理行为规范等。人员管理行为规范包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规范、学生管理行为规范、学生社团管理行为规范和班级管理行为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规范包括所有费用的收缴与支出行为规范(包括学校财务管理和学生社团经费管理、学生班费管理);物业管理行为规范包括大学校园内的所有资产管理的行为规范。
(二)教学与科研行为文化
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上的教师,其行为规范是大学行为文化文化建设的又一内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是围绕着育人而展开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有相当严格的行为规范,只有这种行为规范内化到教师习惯的行为当中,才能够形成一种行为文化。教学行为与科研行为是大学行为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是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态度表征、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备课行为、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下辅导答疑行为、成绩考核和试卷评阅行为。大学教师的科研行为包括科研活动中的课题申报、文献查阅、科学实验、调查研究、评估反馈、查找错误、问题更正和应用推广等行为。
(三)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行为文化
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行为文化,直接反映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水平。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如果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不能够充分体现,那么大学也就不成为大学了。大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包括参加军训行为规范、课堂行为规范、课外学习行为规范(教室自习行为规范、图书馆学习行为规范)、复习应试行为规范、科研小组活动行为规范、社团活动行为规范、实习实践行为规范、社会调查行为规范等;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包括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恋爱行为规范、休息行为规范、娱乐行为规范、消费行为规范等。大学要制定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具体规范,具体规范的内容要细化,要明确告诉学生如何才能按照规范去做,即告知学生执行规范行为的具体方法。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做的一个小册子,内容是在校园内杜绝性骚扰,把性骚扰的行为表现、出现被性骚扰的情况后如何应对和处置写得一清二楚。小册子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教学楼等场所放置,学生和教师可以随便取阅。学校要把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教师是否了解和熟习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具体规范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二、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制度先行,严格执行
制度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制度的约束、激励、引导,大学行为文化就难以形成,高校要在各个层面上制订行为规范。制度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建立一系列的约束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制度,制度的制定、执行需要公开、公正和公平。发达国家的大学和我国港、澳、台的大学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一些行为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比如对在校园内吸烟、性骚扰等行为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高校制度文明建设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虽然有赖于大学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制度先行对人的行为会起到导向作用。
(二)公平公正,内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校师生员工,用中国梦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要和大學精神文化建设同时进行。在建设大学精神文化中,必须明确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大学人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其他问题的解决就会图有形式而已。大学人的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凝聚力产生的基础是公平、公正和公开,是人际关系发展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和互相依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环境暗示,潜移默化
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研究表明,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影响的环境中,其感情与行为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许多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其无意识地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环境暗示包括精神环境暗示和自然环境暗示。精神环境暗示是通过宣传文字与图片、公益广告、校园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视听信息的刺激,接受教育从而改善行为。自然环境暗示是通过校园内的建筑物、雕塑、花草树木、标牌、动物等进行视觉刺激,从而起到激励、和谐、愉悦、明晰、沟通等作用。此外,要避免“破窗效应”的不良环境暗示。
(四)行为塑造,习惯养成
行为科学研究认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其余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创新,最终也会演变成习惯性的创新。人出生的时候,除了气质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如习惯、性格等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习惯往往是在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中形成的,但它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习惯与自信的程度、成功的机会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密切相关。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只有养成习惯才能使大学人的行为成为一种文化。因此,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良好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和第二天性。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的美,那么和谐也就成了习惯,行为就成了习惯,多数人良好习惯行为的集合就形成了大学的行为文化。
三、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方法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心理—行为”工程,具有极强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要通过塑造、促进和转移、链接、行为技能训练等对良好行为的建立和通过强化、惩罚等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以及激发自我管理等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不仅要重视良好行为的建立,而且还要重视对不良行为的矫正。自我管理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形象管理三个方面,其方法包括目标建立和自我监督、前提控制法、行为契约、安排强化和惩罚、社会支持、自我指令及自我鼓励法。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要明确大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如不良饮食习惯、不正确的恋爱行为、赌博等,以及大学生在哪方面的行为改变比较困难等问题。
(一)建立良好行为的方法
行为塑造。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行为塑造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形式的一项技术,是操作条件作用法强化原则的有力应用之一,是用来培养一个人目前尚未做出的目标行为手段,是使个体行为不断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做出这种目标行为的差别强化过程。差别强化出现于在一个情景中一个行为被强化,所有其他行为都没有被强化时。结果是,得到强化的行为就会增加,没有得到强化的行为通过消失原则而减少。在大学中,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与技术对大学生良好行为进行塑造,这种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
行为促进和转移。促进是用来增加在适宜的时间里完成正确行为的可能性。促进包括言语促进、姿势促进、示范促进、躯体促进等反应促进和刺激内促进、刺激外促进等刺激促进。言语促进、姿势促进、示范促进、躯体促进都是为良好行为的形成制造心理场。正确反应一旦出现,促进就必须消失以便刺激控制转移到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刺激控制的转移方式有促进渐消、促进延迟和刺激渐消。如果只有促进没有转移,行为者就会产生厌烦感、疲劳感和不信任感。行为一旦形成一种共识、共有的行为,行为的塑造和促进工作即告完成。大学领导对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对大学生、大学管理者对工勤人员要学会促进和转移的行为操作方法,这对管理的深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行为链接。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行为叫做行为链。要使一个人的良好行为形成自然习惯,必须使其行为形成一个链接,中途不可中断。链接的方法有逆向链接(首先教行为链中的最后一个行为,然后再依次教前面一个行为)、前进链接(首先教行为链中的第一个行为,然后再依次教后面一个行为)、完全任务呈现(每次学习尝试都对整个刺激—反应链进行促进)、文字任务分析(写下每步行为的描述以指导行为)、图像促进(用任务分析中每一个步骤的图像作为促进方式)、自我指导(进行行为链中每一步行为时都进行自我言语促进)。大学领导、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行为实施者良好行为培养的连续性,不能虎头蛇尾。应彻底摈弃务虚作风和雷声大雨点小的短期效应,只有这样,才能规避行为断链的现象出现,才能使良好的行为保持下去。
行为技能训练。行为技能训练是通过示范、指导、演习、反馈、泛化等建立良好行为的方法。训练者首先要向学习者示范正确的行为。指导是指向学习者恰当地描述某种行为;演习是在接受指导或观察行为示范后对这种行为进行实践;反馈是学习者进行演习后训练者对正确行为的肯定和对错误的更正;泛化是使其良好行为迁移到其他行为当中。大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只注意知识的满堂灌,特别是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大学生行为技能的训练,通过行为技能来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矫正其不良行为。可以采用小组集体行为训练,示范和指导按照集体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进行角色扮演,然后接受训练者和其他小组成员的反馈。这样反复示范、指导和反复练习,直到小组成员能够在各个情境里头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按照集体的方式进行示范和指导的效率很高,成员可以相互模仿、学习、评价、反馈等。每个小组成员都参加了角色扮演,这可以促进行为的泛化。当小组成员和训练者都赞扬一个成员的时候,对成功演习的强化作用就增强了。
(二)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
行为强化。行为强化是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通过行为强化过程得到增强的行为叫操作性行为。增强了操作行为结果的事物叫强化物。人的行为有无意识行为、操作性行为和目标行为三种类型,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都是加强行为的过程。正性强化是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增加或者刺激强度的增加,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增加。如给超额完成目标行为的人奖励力度大于正好完成目标行为的人奖励力度。负性强化是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增加。[1]如给超额完成目标行为的人减少其不愿意去完成的其他任务,这就是负性强化。高校要根据行为人的心理需求,有效利用强化物适时对行为实施人进行良好行为的强化。
行为惩罚。行为惩罚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后立刻跟随着一个不愿意接受的结果,从而使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行为惩罚从程序上可以分为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两种。正性惩罚是一个行为发生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从而使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發生;负性惩罚是一个行为发生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从而使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1]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初期,如果没有对违背实现共同目标行为的惩罚,这对行为文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行为惩罚不能以权势压人,应以理服人,要让错误行为者心服口服。因此,此一行为矫正方法的实施更应该细致入微,要把情、理、法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会造成新的矛盾和抗拒。
(三)培养自我管理的方法
时间管理。大学人的行为始终伴随着对时间的分配和利用,时间的分配和利用情况直接反映其行为的情况。时间管理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在知识爆炸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果不懂得时间管理,是不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现在很多大学生不会管理时间,睡懒觉、泡网吧、学习没有计划、职业发展没有规划,等等;大学教师忙于杂事,到评职称时愁得写不出文章;大学领导忙于应酬,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与科研。这些都是对时间没有进行很好管理造成的。大学应开设《时间管理》讲座或选修课,让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在教师队伍中,也应该开展时间管理知识的宣传。
目标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调控着他的行为。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2],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在这群年轻人中,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25年后,那些3%的人几乎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有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那些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那些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有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27%的人几乎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常常抱怨他人、社会和这个世界。可见,在大学中要大兴目标管理教育,开展《目标管理》课的通识教育,使大学人懂得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目标管理的方法;要大力倡导大学人进行目标管理,只有普及目标管理,大学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文化。
形象管理。行为的表征伴随着行为主体的形象。主体的形象虽然与主体的行为不是同一事物,但形象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形象既是一种表征,同时也是一种行为。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要激发大学人进行形象管理。个人形象管理是在仪态、行为方面建立“适当的”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形象管理是对大学行为文化的认同和沟通,以及对外部关系的协调和处理,是体现大学人精神状态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大学里开展形象管理教育课(如大学生礼仪课等)或者把大学生形象管理内容融入思想道德课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形象管理教育课,加强行为训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树立良好的形象。把大学生形象管理内容融入思想道德课中,这既丰富了思想道德课的内容,又使枯燥说教的思想道德课增添了活力。
情绪管理。应用正确的方法对自己的情绪感知进行探索,然后调整控制和调节放松,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情绪分正、负两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管理情绪不是压制情绪,而是在自我觉察情绪后,用适当的方法调整情绪的表达和转移方式。要丢掉抱怨情绪,转移愤怒情绪,消除焦虑情绪,预防忧郁情绪,转化悲伤情绪,放下后悔情绪,战胜挫折情绪,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用心理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交往调节法和情绪升华法进行自我调节,这才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
[ 参 考 文 献 ]
[1] [美]Raymond G.Miltenberger著,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8-74;94-98.
[2] 易发久.成功一定有方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106-107.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大学行为文化是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影响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是管理行为、教学与科研行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行为。制度先行、认知启动、环境暗示和习惯养成是大学行為文化建设的途径。通过塑造、促进和转移、链接、行为技能训练等对良好行为建立,通过强化、惩罚等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和激发自我管理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三大方法。
[关键词]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内容;建设途径;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04-04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校园文化链中的终端环节,是使人们最易感受到的、可见的、直观的、与其他组织和团体相区别的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下的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是大学人(大学教师和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运作机制的外在体现。其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先进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大学行为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长期保持不变,是大学人自发、自然稳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是国家公民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先进和高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对其他公众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学行为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即大学教师和学生。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大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行为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行为。大学人的行为要形成一种文化,需要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并且自觉自愿地去实施,这是具有主流的较有规范的行为。大学行为文化是在大学管理、教学与科研和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行为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必须结合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一同进行。因此,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依赖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脱离了其他文化建设是不可能顺利进行和完成的。
(一)管理行为文化
大学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最具人性的、公正的、透明的、民主的、科学的和高效的。大学管理行为文化应为教学行为文化和科研行为文化起到表率作用。管理行为文化的建立要靠管理制度的约束,并以自觉自愿执行为前提条件。没有管理制度的约束,大学人的行为文化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的行为文化不可能形成一种文化;没有自觉自愿的行为,大学人的行为文化就会失真,失真的行为文化只能是一种表演,不会长期维持下去。因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大学行为文化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文化至关重要。管理行为文化,依赖于管理行为规范的严格执行。大学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人员管理行为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规范、物业管理行为规范等。人员管理行为规范包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规范、学生管理行为规范、学生社团管理行为规范和班级管理行为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规范包括所有费用的收缴与支出行为规范(包括学校财务管理和学生社团经费管理、学生班费管理);物业管理行为规范包括大学校园内的所有资产管理的行为规范。
(二)教学与科研行为文化
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上的教师,其行为规范是大学行为文化文化建设的又一内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是围绕着育人而展开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有相当严格的行为规范,只有这种行为规范内化到教师习惯的行为当中,才能够形成一种行为文化。教学行为与科研行为是大学行为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是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态度表征、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备课行为、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下辅导答疑行为、成绩考核和试卷评阅行为。大学教师的科研行为包括科研活动中的课题申报、文献查阅、科学实验、调查研究、评估反馈、查找错误、问题更正和应用推广等行为。
(三)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行为文化
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行为文化,直接反映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水平。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如果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不能够充分体现,那么大学也就不成为大学了。大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包括参加军训行为规范、课堂行为规范、课外学习行为规范(教室自习行为规范、图书馆学习行为规范)、复习应试行为规范、科研小组活动行为规范、社团活动行为规范、实习实践行为规范、社会调查行为规范等;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包括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恋爱行为规范、休息行为规范、娱乐行为规范、消费行为规范等。大学要制定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具体规范,具体规范的内容要细化,要明确告诉学生如何才能按照规范去做,即告知学生执行规范行为的具体方法。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做的一个小册子,内容是在校园内杜绝性骚扰,把性骚扰的行为表现、出现被性骚扰的情况后如何应对和处置写得一清二楚。小册子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教学楼等场所放置,学生和教师可以随便取阅。学校要把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教师是否了解和熟习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具体规范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二、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制度先行,严格执行
制度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制度的约束、激励、引导,大学行为文化就难以形成,高校要在各个层面上制订行为规范。制度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建立一系列的约束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制度,制度的制定、执行需要公开、公正和公平。发达国家的大学和我国港、澳、台的大学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一些行为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比如对在校园内吸烟、性骚扰等行为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高校制度文明建设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虽然有赖于大学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制度先行对人的行为会起到导向作用。
(二)公平公正,内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校师生员工,用中国梦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要和大學精神文化建设同时进行。在建设大学精神文化中,必须明确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大学人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其他问题的解决就会图有形式而已。大学人的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凝聚力产生的基础是公平、公正和公开,是人际关系发展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和互相依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环境暗示,潜移默化
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研究表明,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影响的环境中,其感情与行为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许多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其无意识地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环境暗示包括精神环境暗示和自然环境暗示。精神环境暗示是通过宣传文字与图片、公益广告、校园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视听信息的刺激,接受教育从而改善行为。自然环境暗示是通过校园内的建筑物、雕塑、花草树木、标牌、动物等进行视觉刺激,从而起到激励、和谐、愉悦、明晰、沟通等作用。此外,要避免“破窗效应”的不良环境暗示。
(四)行为塑造,习惯养成
行为科学研究认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其余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创新,最终也会演变成习惯性的创新。人出生的时候,除了气质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如习惯、性格等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习惯往往是在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中形成的,但它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习惯与自信的程度、成功的机会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密切相关。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只有养成习惯才能使大学人的行为成为一种文化。因此,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良好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和第二天性。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的美,那么和谐也就成了习惯,行为就成了习惯,多数人良好习惯行为的集合就形成了大学的行为文化。
三、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方法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心理—行为”工程,具有极强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要通过塑造、促进和转移、链接、行为技能训练等对良好行为的建立和通过强化、惩罚等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以及激发自我管理等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不仅要重视良好行为的建立,而且还要重视对不良行为的矫正。自我管理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形象管理三个方面,其方法包括目标建立和自我监督、前提控制法、行为契约、安排强化和惩罚、社会支持、自我指令及自我鼓励法。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要明确大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如不良饮食习惯、不正确的恋爱行为、赌博等,以及大学生在哪方面的行为改变比较困难等问题。
(一)建立良好行为的方法
行为塑造。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行为塑造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形式的一项技术,是操作条件作用法强化原则的有力应用之一,是用来培养一个人目前尚未做出的目标行为手段,是使个体行为不断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做出这种目标行为的差别强化过程。差别强化出现于在一个情景中一个行为被强化,所有其他行为都没有被强化时。结果是,得到强化的行为就会增加,没有得到强化的行为通过消失原则而减少。在大学中,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与技术对大学生良好行为进行塑造,这种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
行为促进和转移。促进是用来增加在适宜的时间里完成正确行为的可能性。促进包括言语促进、姿势促进、示范促进、躯体促进等反应促进和刺激内促进、刺激外促进等刺激促进。言语促进、姿势促进、示范促进、躯体促进都是为良好行为的形成制造心理场。正确反应一旦出现,促进就必须消失以便刺激控制转移到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刺激控制的转移方式有促进渐消、促进延迟和刺激渐消。如果只有促进没有转移,行为者就会产生厌烦感、疲劳感和不信任感。行为一旦形成一种共识、共有的行为,行为的塑造和促进工作即告完成。大学领导对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对大学生、大学管理者对工勤人员要学会促进和转移的行为操作方法,这对管理的深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行为链接。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行为叫做行为链。要使一个人的良好行为形成自然习惯,必须使其行为形成一个链接,中途不可中断。链接的方法有逆向链接(首先教行为链中的最后一个行为,然后再依次教前面一个行为)、前进链接(首先教行为链中的第一个行为,然后再依次教后面一个行为)、完全任务呈现(每次学习尝试都对整个刺激—反应链进行促进)、文字任务分析(写下每步行为的描述以指导行为)、图像促进(用任务分析中每一个步骤的图像作为促进方式)、自我指导(进行行为链中每一步行为时都进行自我言语促进)。大学领导、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行为实施者良好行为培养的连续性,不能虎头蛇尾。应彻底摈弃务虚作风和雷声大雨点小的短期效应,只有这样,才能规避行为断链的现象出现,才能使良好的行为保持下去。
行为技能训练。行为技能训练是通过示范、指导、演习、反馈、泛化等建立良好行为的方法。训练者首先要向学习者示范正确的行为。指导是指向学习者恰当地描述某种行为;演习是在接受指导或观察行为示范后对这种行为进行实践;反馈是学习者进行演习后训练者对正确行为的肯定和对错误的更正;泛化是使其良好行为迁移到其他行为当中。大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只注意知识的满堂灌,特别是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大学生行为技能的训练,通过行为技能来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矫正其不良行为。可以采用小组集体行为训练,示范和指导按照集体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进行角色扮演,然后接受训练者和其他小组成员的反馈。这样反复示范、指导和反复练习,直到小组成员能够在各个情境里头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按照集体的方式进行示范和指导的效率很高,成员可以相互模仿、学习、评价、反馈等。每个小组成员都参加了角色扮演,这可以促进行为的泛化。当小组成员和训练者都赞扬一个成员的时候,对成功演习的强化作用就增强了。
(二)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
行为强化。行为强化是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通过行为强化过程得到增强的行为叫操作性行为。增强了操作行为结果的事物叫强化物。人的行为有无意识行为、操作性行为和目标行为三种类型,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都是加强行为的过程。正性强化是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增加或者刺激强度的增加,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增加。如给超额完成目标行为的人奖励力度大于正好完成目标行为的人奖励力度。负性强化是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增加。[1]如给超额完成目标行为的人减少其不愿意去完成的其他任务,这就是负性强化。高校要根据行为人的心理需求,有效利用强化物适时对行为实施人进行良好行为的强化。
行为惩罚。行为惩罚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后立刻跟随着一个不愿意接受的结果,从而使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行为惩罚从程序上可以分为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两种。正性惩罚是一个行为发生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从而使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發生;负性惩罚是一个行为发生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从而使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1]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初期,如果没有对违背实现共同目标行为的惩罚,这对行为文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行为惩罚不能以权势压人,应以理服人,要让错误行为者心服口服。因此,此一行为矫正方法的实施更应该细致入微,要把情、理、法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会造成新的矛盾和抗拒。
(三)培养自我管理的方法
时间管理。大学人的行为始终伴随着对时间的分配和利用,时间的分配和利用情况直接反映其行为的情况。时间管理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在知识爆炸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果不懂得时间管理,是不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现在很多大学生不会管理时间,睡懒觉、泡网吧、学习没有计划、职业发展没有规划,等等;大学教师忙于杂事,到评职称时愁得写不出文章;大学领导忙于应酬,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与科研。这些都是对时间没有进行很好管理造成的。大学应开设《时间管理》讲座或选修课,让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在教师队伍中,也应该开展时间管理知识的宣传。
目标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调控着他的行为。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2],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在这群年轻人中,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25年后,那些3%的人几乎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有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那些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那些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有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27%的人几乎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常常抱怨他人、社会和这个世界。可见,在大学中要大兴目标管理教育,开展《目标管理》课的通识教育,使大学人懂得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目标管理的方法;要大力倡导大学人进行目标管理,只有普及目标管理,大学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文化。
形象管理。行为的表征伴随着行为主体的形象。主体的形象虽然与主体的行为不是同一事物,但形象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形象既是一种表征,同时也是一种行为。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要激发大学人进行形象管理。个人形象管理是在仪态、行为方面建立“适当的”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形象管理是对大学行为文化的认同和沟通,以及对外部关系的协调和处理,是体现大学人精神状态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大学里开展形象管理教育课(如大学生礼仪课等)或者把大学生形象管理内容融入思想道德课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形象管理教育课,加强行为训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树立良好的形象。把大学生形象管理内容融入思想道德课中,这既丰富了思想道德课的内容,又使枯燥说教的思想道德课增添了活力。
情绪管理。应用正确的方法对自己的情绪感知进行探索,然后调整控制和调节放松,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情绪分正、负两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管理情绪不是压制情绪,而是在自我觉察情绪后,用适当的方法调整情绪的表达和转移方式。要丢掉抱怨情绪,转移愤怒情绪,消除焦虑情绪,预防忧郁情绪,转化悲伤情绪,放下后悔情绪,战胜挫折情绪,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用心理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交往调节法和情绪升华法进行自我调节,这才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
[ 参 考 文 献 ]
[1] [美]Raymond G.Miltenberger著,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8-74;94-98.
[2] 易发久.成功一定有方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106-107.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