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助力课堂教学

    王永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本身的丰富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少一些固定的预设,多一些课堂的生成。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课程需求中,在对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在师一生、生一生的平等对话中,在适度的拓展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說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1]如何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科学预设

    怎样理解预设?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展开;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

    怎样才能实现科学的预设呢?

    第一,科学的预设来自对文本的深透理解。教师可以参考各种相关教学资料,但是要能跳出资料的圈子,有自己的理解。我更主张教师备课时什么资料也不看,自己先认真地读三遍,勾画圈点出自己理解的重难点,这样才容易明白阅读的障碍所在。然后尽可能地多查阅资料,还要了解文学界的新动态,收集丰富的文章解读材料和视野开阔的分析评论,这样才能更深透地理解文本,避免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误读导致教学目标设置的偏差,甚至对学生产生表面化、片面化和概念化的误导,或者脱离文本去拓展等。

    第二,科学的预设来自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地对学生实际情况作出分析,我们倡导的是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因此结合文本对学情进行分析是预设的首要依据。多设想一下,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体验一下学生的心理、学识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知识需要。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需要补充?哪里需要引导?这节课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才可能预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案。

    二、艺术生成

    怎样理解生成?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怎样实现艺术生成?

    首先,艺术的生成来自对学生的关爱和教学过程的真情投入。尊重才会产生精彩的生成。

    其次,要实现艺术生成还应该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

    1.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2]。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生成点。

    案例1:《松鼠》(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老师,我认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我笑着问:“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我没有亲眼见过松鼠,读了这篇文章,了解到松鼠原来是个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我感觉自己很喜欢它。可是,文章最后却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我在读到此处时,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

    同学们:“你们当中有没有人认为这是不和谐的音符呢?”“那就请你们继续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生1: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中有这样几句话:“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了解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将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我认为课文的结尾与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吻合的。

    生2:布丰生于1707年,死于1788年。可能在18世纪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意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读到松鼠可以吃,感觉别扭,可能是我们在感情上已经把松鼠当作了我们的朋友。

    突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

    我问:“你有话要说?”

    生3:我不同意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今天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我想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这样结尾,既照应开头的“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可爱的小松鼠的了解,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

    2.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对课文的多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并让学生的不同见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反复碰撞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案例2:贾平凹的《月迹》(七年级语文下册)

    “月亮是个什么呢?”“我”问。

    “月亮是我们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我”说。

    我笑着问:“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生1:月亮是个甜甜的饼。

    生2:月亮是个美好的思念。

    生3:月亮是个天真的孩子。

    师:说得真好,说出了你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月亮还是什么呢?

    生4:月亮是个梦想。

    ……

    3.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案例3:鲁迅的《故乡》(九年级语文上册)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是偏离原教学预设的意外问题,我没有置之不理,经过巧妙的引导,“歪打正着”,加深了课文的理解。

    总之,少一些固定预设,多一些课堂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协调统一,语文教学将会闪耀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走进一片灿烂的天地。

    注释:

    [1] 苏霍姆林斯.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卷第268页.

    [2]王晓静. 预习题,让语文学习更高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0).

    作者简介:王 永(1977—),男,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探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王梅芳 魏彬彬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前进步伐,高中每个学科都开始了课程改革,地理这一学科也不例外,在地理学科改革的过程中,

  •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

    吴臻斌【摘? 要】随着新课程体制的深化变革,人们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属于语文学习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内容,能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