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石贝贝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包括罗森塔尔效应、同辈群体效应、首因效应、刻板效应、饿猫效应等。科学、合理地运用心理效应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比如巧用罗森塔尔效应,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同辈群体效应,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而利用首因效应,可以帮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教学;教学应用
心理现象错综复杂,但是常见的心理效应有规律可循。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心理效应,熟练掌握并运用心理效应,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和日常管理。教师可以运用心理效应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体表现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
一、巧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潜能
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布森提出,他们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获得启发,选择一所小学的学生做发展测试,测试完成后给了学校老师优秀学生的名单,并且表示很看好这些孩子的未来。他们的做法使得学校老师相信这些孩子比其他孩子优秀。一段时间以后,被选中的孩子果然不同于其他学生,表现出很明显的进步。而实际上,这批孩子是完全随机抽取的。
罗森塔尔发现,教师收到了心理学家的优秀名单,就会对被挑选的孩子有更多的期望,这些期望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使其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罗森塔尔效应的背后是学生向师性心理特点的体现。当学生发现自己好像被教师所期待,也就意味着学生意识到自己被教师贴上了积极、优秀的标签,那他们就会努力地向标签靠拢。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很大的进步。教师将自己对学生的积极暗示和影响传递给学生,那学生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转变,获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罗森塔尔效应证实了学生的大量潜能可以得到开发,但需要教师正确积极的引导。教师给学生贴标签时要慎重,尤其要避免消极的、负面的标签,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归因不仅仅来自客观的成绩,更多地来自教师主观的评价。
二、利用同辈群体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高中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生理的加速发展使其有了成人感,产生摆脱长辈和老师的强烈意愿,而更愿意和同龄人交朋友。同伴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增强,到高中时期,同伴群体取代了父母、他人,成为高中生心中的重要他人。小伙伴们年龄相仿,兴趣相投,学生不愿意和父母老师沟通,但却会轻易向好朋友敞开心扉。
同辈群体效应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如果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被同伴群体所接纳和践行,就会潜移默化地对群体中的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同伴群体的风气不正,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同辈群体效应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教育智慧。同辈群体里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辈群体效应,号召同学们向正面榜样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辈群体效应会产生一定的舆论压力和环境影响,比如学生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在群体压力下会有所收敛和改变。同辈群体营造的环境也可以帮助教师塑造学生的正面行为。
三、利用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先前获得的信息作用会更大,首次获得的印象会比其他时间获得的印象更深刻。
首因效应其实反映的是时间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对其他人印象的形成有两次特别重要:第一次和最近一次。先前输入的信息作用远大于其他次,被称为首因效应。最近一次或最后一次印象特别深刻,则被称为近因效应。第一次印象非常深刻,远超其他任何次,我们会将对其他人的第一印象固定下来,而且第一印象还会持续发生作用,继续影响我们对其他人的看法。
首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印象是非常强大的,我们要重视第一印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和学生首次接触时,应该争取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首次上课时,学生会从各个角度观察、评价教师,从教师的穿着上判断教师是否严厉苛刻或温和可亲,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上判断教师的性格与业务水平。
学生会对第一次见面的新教师有新鲜感,会特别留意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且第一印象的形成还会影响接下来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作用。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帮助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获取学生的信任。学生对教师的良好印象可以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除了首因效应的积极面外,我们也要看到该效应的消极面,过于相信第一印象也可能带来片面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不能过分放大对学生的首因效应,以免影响到以后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必要的,也需要教师用心关爱学生,一视同仁,避免轻率评价学生。
四、正确对待刻板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产生刻板效应,比如认为男性就应该强壮刚强,女性就该温柔似水、小鸟依人。而在教育教学中刻板效应也比较常见,教师观察学生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将学生分门别类,并且把分类的群体特征归结到每一个人身上,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如此。
平时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是“差生”,一旦某次考试成绩有进步,有些老师就会认为该学生存在考试作弊的嫌疑,这是因为老师对学生已经形成刻板印象,没有意识到学生也是会进步的,学生的水平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果教师依旧以原来的眼光看待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
刻板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希望能够以经济、概括的方式来形成印象和进行评价,我们要正确对待刻板效应,充分发挥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教师应该把握学生身上共同的、典型的群体特征,也应该意识到每个同学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特点。
五、利用饿猫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餓猫出笼实验提出了完整的学习理论。他将饥饿的猫放进笼子里,而将鱼放在笼子外面,饿猫为了吃到鱼就想要去开笼子,但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打开笼子,只能在笼子里到处胡乱尝试,直到偶然一次猫碰触了事先设计的开关,打开笼子并且吃到了鱼。
随着时间推移,饿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开笼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桑代克的实验反复做了多次,最后可以达到饿猫一放进笼子里就能熟练打开笼子吃到鱼的效果。饿猫效应揭示了准备律这一教育规律。准备律是说学生在学习之前需要学习动机,就像猫觉得饿了才会试图打开笼子,饥饿感产生求知欲,理想诱发学习动机。如果是只吃饱的猫,就没有开笼子的动机。
我们通过饿猫出笼实验发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像饿猫需要鱼一样渴望学习,是所有教育教学问题的开始。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尤其是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升学压力,不少教师陷入了盲目追求分数的怪圈,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感受,反而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教育只考虑分数,而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可惜的,我们要试着利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保持一定的饥饿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些接近现实或较为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目光,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范树成.运用心理效应提高教育实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2]李永龙.运用心理效应,巧施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与,2010(10).
[3]倪和方.浅谈教学中的心理效应[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9).
[4]陈晓燕.浅谈各种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45).
[5]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3.
[6]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8.
责任编辑: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