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史学习的几点思考
李岩
【摘 要】李彬所著的《中国新闻社会史》并不是一本传统样式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根据其授课内容记录整理的讲稿,架构体系新颖,语言妙趣横生。阅读此书犹如身临于名师讲堂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新闻史方面的知识,更大的收获还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新闻历史、探究新闻规律的新视角。
【关键词】新闻史 大历史观 范式
一、大历史观:“高大上”的人文气息
《中国新闻社会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并不纠结于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报刊的发行时间、创办地点之类的细枝末节,而是以新闻与社会关系这根主线,将一颗颗散落的历史珍珠贯穿成一条闪耀着时代光辉的传世项链。虽说是一本关于新闻学的著作,它没有局限于报刊等媒体活动的微观层面,而着眼于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大问题,对具体微观的事物删繁就简,撇开如山似海的“断烂朝报”,提纲挈领地展现了一种宏观的历史图景。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这部著作,可以说它的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文气息。使用的语言很朴实,传递的思想很大气,阅读此书,让我们很容易就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与社会关联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此外,本书开篇作者对“近代”这个概念重新作了一个独特的界定,他将近代界定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个变迁过程。这与一般教科书中所说的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范围有所不同。这种划分不是按照刻板的时间界限进行划分,而是把这段历史当作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从总体上来把握历史的演进轨迹。这是作者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大历史观”境界,也正是让本书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的原因所在。
二、历史与新闻是一对兄弟
本书探讨的第一个话题,便是历史与新闻。历史和新闻看似是有着完全相反意味的两个名词,然而细细琢磨,却更似一对儿难舍难分的孪生兄弟。这一秒是新闻,下一秒是历史;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中又会沉淀出意想不到的新闻。不管是新闻变历史,还是历史变新闻,在它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品格,那就是真实,或者更精确的说是在不断的接近真实。新闻和历史的本体都是事实或真事,然而真正实现真实绝非易事。新闻人虽然每天都在同事实打交道,却又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虚假夸张隐藏的干扰。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立志要成为新闻人中优秀的一员,那么就更应该认真的审视“新闻”二字。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们笔下的某篇报道、讲述的某个故事,都会成为后人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当然希望从这面镜子中映射的是真实的情景、真实的社会。新闻人不同于一般读者观众,我们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历史的书写者,我们写出的新闻是我们这代人历史的初稿,我们要对历史负责,首先就要对今天的新闻负责。所以,我们报道出的新闻必须真实,我们有责任让自己的新闻和历史纯粹而真实。
三、不同“范式”主导下的新闻史
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于“范式”概念的理解。范式是美国学者库恩在其博士论文《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作者认为黄宗智先生的说法最为通俗易懂,所谓范式,“指的是那些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担的,不言自明的信念”,“它们往往构成不同理论、模式间发生争议时的共同前提和出发点。”简而言之,就是探讨问题的共同大前提。
迄今为止,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范式:革命化范式,现代化范式,民族国家范式①。与其相对应的新闻史研究各具特色。
1、革命化范式及其主导的新闻史
革命化范式是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归结为两大基本矛盾的演化,即封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种范式主要关注的是宏大主题,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做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阐述。然而这种范式容易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单化,在把握主流的同时忽略掉纷杂的支流。
革命化范式中,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关键词是:舆论、言论、政论等,突出的是新闻媒体的动员意义、教化功能,把唤起民众、组织运动、推动革命作为衡量新闻事业的关键尺度。
2、现代化范式及其主导的新闻史
现代化范式以走向世界为主题构建中国近代史。按照此范式,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一个从封闭、传统、落后的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范式符合当代世界潮流,是当今一种强势话语,甚至带有霸权意味。缺点是它有时无视中国传统与国情,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
现代化范式中,强调的东西是新闻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或民主的机制,追求的是新闻自由。在这种范式下,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两大动力。
3、民族国家范式及其主导的新闻史
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和话语体系。按照这个范式,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从“文化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转型历史。民族国家范式中,在于追寻国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过程,突出的是认同感,强调的是经由媒介而构建的心理意象和感情认同。美国学者安德森在《想象共同体》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理论:民族国家都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没有这种想象,就没有民族国家,而这种想象是通过现代媒介完成的②。
“范式”好像与新闻史知识并无直接关联。然而在研究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报纸期刊之前,如果不把这个基本的理论概念弄明白,我们得到的或许永远只是缺乏灵魂的历史碎片。了解不同的范式,在思考问题时进行范式间的转换,它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打开历史思维空间,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观察和解释历史。
结语
该书的最后附录了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书目,包含博通类、专业类、期刊类100多种,看到此页,不由心生感动。如此细心的编撰整理,如此真挚的传授知识经验,作者的用心良苦让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学科的探索都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理论和思想。知识构成了学科的基础,理论是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知识,而思想则是从理论中提炼的精华。这是在探索学习中不断递进的三个境界,也是我们在新闻史研究中渴望实现的目标。在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完成知识层面的积累,还要朝着更高层面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①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摘 要】李彬所著的《中国新闻社会史》并不是一本传统样式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根据其授课内容记录整理的讲稿,架构体系新颖,语言妙趣横生。阅读此书犹如身临于名师讲堂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新闻史方面的知识,更大的收获还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新闻历史、探究新闻规律的新视角。
【关键词】新闻史 大历史观 范式
一、大历史观:“高大上”的人文气息
《中国新闻社会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并不纠结于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报刊的发行时间、创办地点之类的细枝末节,而是以新闻与社会关系这根主线,将一颗颗散落的历史珍珠贯穿成一条闪耀着时代光辉的传世项链。虽说是一本关于新闻学的著作,它没有局限于报刊等媒体活动的微观层面,而着眼于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大问题,对具体微观的事物删繁就简,撇开如山似海的“断烂朝报”,提纲挈领地展现了一种宏观的历史图景。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这部著作,可以说它的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文气息。使用的语言很朴实,传递的思想很大气,阅读此书,让我们很容易就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与社会关联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此外,本书开篇作者对“近代”这个概念重新作了一个独特的界定,他将近代界定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个变迁过程。这与一般教科书中所说的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范围有所不同。这种划分不是按照刻板的时间界限进行划分,而是把这段历史当作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从总体上来把握历史的演进轨迹。这是作者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大历史观”境界,也正是让本书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的原因所在。
二、历史与新闻是一对兄弟
本书探讨的第一个话题,便是历史与新闻。历史和新闻看似是有着完全相反意味的两个名词,然而细细琢磨,却更似一对儿难舍难分的孪生兄弟。这一秒是新闻,下一秒是历史;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中又会沉淀出意想不到的新闻。不管是新闻变历史,还是历史变新闻,在它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品格,那就是真实,或者更精确的说是在不断的接近真实。新闻和历史的本体都是事实或真事,然而真正实现真实绝非易事。新闻人虽然每天都在同事实打交道,却又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虚假夸张隐藏的干扰。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立志要成为新闻人中优秀的一员,那么就更应该认真的审视“新闻”二字。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们笔下的某篇报道、讲述的某个故事,都会成为后人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当然希望从这面镜子中映射的是真实的情景、真实的社会。新闻人不同于一般读者观众,我们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历史的书写者,我们写出的新闻是我们这代人历史的初稿,我们要对历史负责,首先就要对今天的新闻负责。所以,我们报道出的新闻必须真实,我们有责任让自己的新闻和历史纯粹而真实。
三、不同“范式”主导下的新闻史
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于“范式”概念的理解。范式是美国学者库恩在其博士论文《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作者认为黄宗智先生的说法最为通俗易懂,所谓范式,“指的是那些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担的,不言自明的信念”,“它们往往构成不同理论、模式间发生争议时的共同前提和出发点。”简而言之,就是探讨问题的共同大前提。
迄今为止,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范式:革命化范式,现代化范式,民族国家范式①。与其相对应的新闻史研究各具特色。
1、革命化范式及其主导的新闻史
革命化范式是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归结为两大基本矛盾的演化,即封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种范式主要关注的是宏大主题,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做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阐述。然而这种范式容易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单化,在把握主流的同时忽略掉纷杂的支流。
革命化范式中,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关键词是:舆论、言论、政论等,突出的是新闻媒体的动员意义、教化功能,把唤起民众、组织运动、推动革命作为衡量新闻事业的关键尺度。
2、现代化范式及其主导的新闻史
现代化范式以走向世界为主题构建中国近代史。按照此范式,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一个从封闭、传统、落后的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范式符合当代世界潮流,是当今一种强势话语,甚至带有霸权意味。缺点是它有时无视中国传统与国情,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
现代化范式中,强调的东西是新闻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或民主的机制,追求的是新闻自由。在这种范式下,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两大动力。
3、民族国家范式及其主导的新闻史
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和话语体系。按照这个范式,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从“文化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转型历史。民族国家范式中,在于追寻国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过程,突出的是认同感,强调的是经由媒介而构建的心理意象和感情认同。美国学者安德森在《想象共同体》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理论:民族国家都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没有这种想象,就没有民族国家,而这种想象是通过现代媒介完成的②。
“范式”好像与新闻史知识并无直接关联。然而在研究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报纸期刊之前,如果不把这个基本的理论概念弄明白,我们得到的或许永远只是缺乏灵魂的历史碎片。了解不同的范式,在思考问题时进行范式间的转换,它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打开历史思维空间,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观察和解释历史。
结语
该书的最后附录了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书目,包含博通类、专业类、期刊类100多种,看到此页,不由心生感动。如此细心的编撰整理,如此真挚的传授知识经验,作者的用心良苦让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学科的探索都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理论和思想。知识构成了学科的基础,理论是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知识,而思想则是从理论中提炼的精华。这是在探索学习中不断递进的三个境界,也是我们在新闻史研究中渴望实现的目标。在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完成知识层面的积累,还要朝着更高层面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①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