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乡风文明培育

崔增辉
摘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全面深刻的理解乡风文明的丰富内涵,剖析其与“20字”总要求的内在联系,探索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为理念支撑、以创建新型乡规民约为制度保障、以培育新时代新乡贤为策略支持的乡风文明培育路径,对塑造新时代的文明鄉风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精神文明 乡风文明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20字”总要求从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等方面,多维立体的阐明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方向,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建设描绘了蓝本。本文从文化角度,试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乡风文明的具体含义、内在联系和培育路径。
1 乡风文明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文明”界定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诚然,乡风文明即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对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传继下来的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乡俗理规及文化风气,其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蕴含丰富,与时俱进。在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对乡风文明的理解应从以下三个维度:第一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领悟与运用;第二是对乡村传统礼俗的继承与发展;第三是对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1.1新时代新思想的领悟与运用
乡风文明,以新时代新思想为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乡风文明的建设是长期性与复杂性、系统性与发展性相兼并的过程。长期性与复杂性源自国内发展现实因素、国际因素以及历史等因素的交织,系统性与发展性要求我们要以时代眼光来构建和发展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因此,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运用到乡风文明建设当中是时代之要求,历史之必然。坚持党的领导,深入领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导向、新理念、新模式。
1.2乡村传统礼俗的继承与发展
乡风文明,以乡村传统礼俗为根基。所谓礼俗,即是指家庭和社会为个人通过一生的重要阶段而设置的礼仪和风俗。传统礼俗的发展,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岁时礼俗、婚丧生育礼俗、居家礼俗、传统社交礼俗等,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守护的社会法则。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礼俗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是乡风文明的关键所在。追根溯源,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塑造依旧离不开传统礼俗的重要支撑。因此,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培育必定是以传统礼俗为根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吸取其时代内核,合理传承其内在精神,充分发展其感召力量。
1.3乡村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乡风文明,以城乡文化融合为抓手。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更多地体现在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更多地体现在乡村地区发展的不充分;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平衡,更体现在精神文明层面的不平衡。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使得与现代化文明的衔接存在较大缺口。因此,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内涵,应是在“留得住乡愁”的基础上,以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为抓手,既“体现乡村传统民俗、风俗等乡村文化,也要让农民在原有村庄肌理上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2 乡风文明与“20字”总要求的内在联系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方面。它们虽涉及不同领域,有各自特殊的内容和规律,但它们之间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渗透在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其有着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乡风文明与“20字”总要求的其他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乡风文明助推产业兴旺,同时为生活富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乡风文明韵染生态宜居,为乡村美丽注入文化因子;三是乡风文明内化乡村治理,为乡村和谐提供人文规范。
2.1乡风文明助推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助推产业兴旺,是新时代推进乡村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乡村产业的发展,依靠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立体开发,追求综合效益和高质量发展。其中,第三产业是一二产业的催化剂,对提升产业层次和提高发展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培植,必须建立在当地实际乡情的基础之上,发展展现当地风土人情,体现当地人文风貌的特色产业。文明乡风则为乡村第三产业培植和发展提供重要资源。文明乡风赋予乡村产业以特有的乡村文化内涵,在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当中融入乡土文化品牌,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为生活富裕拓宽致富门路。
2.2乡风文明韵染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韵染生态宜居,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方式。生态宜居,重点在生态。要留得住绿水青山,守得住田园风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以生态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来保障。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建立,需要有生态理念和信仰的贯彻和践行。渗透在文明乡风中的生态理念和信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韵染着生态宜居建设。例如古之所倡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朴素的生态思想理念,这些已经在传统乡俗乡风中具有深厚积淀的生态理念,对乡村的生态宜居打造影响深远。因此,生态宜居离不开乡风文明的韵染。
2.3乡风文明内化乡村治理
乡风文明内化乡村治理,是新时代促进和谐乡村建设的必然路径。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结合,从而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就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其两方面是具有同一目标的不同路径。乡风文明作为长效發展机制,自古以来都对乡村治理起着规范和指引的作用,是不断内化的过程。乡风文明中所蕴含的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等,内化到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当中,为和谐乡村建设提供人文规范,构建更加民主、科学的乡村治理规范,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发挥着巨大作用。
3 乡风文明的培育路径
乡风文明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长期性与复杂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相交融的发展过程。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培育和发展体系,需要根据新时代乡风文明新的内涵和新的联系来构建,需要有理念、制度、策略的全方位支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引,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创建新型乡规民约,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培育新时代新乡贤,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策略支持。
3.1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具有全民性。思想道德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六十七章第四节提出,要“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乡风文明的培育提供最高的价值纲领和理念支撑。
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重大影响。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所在,是乡风文明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下移,健全义务教育发展体制,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更为全面的教育科学文化资源,为乡风文明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2创建新型乡规民约
创建新型乡规民约,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乡规民约是立足乡土社会、基于合意制定或约定俗成、对共同体成员产生约束和指引作用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乡规民约曾以其德业相劝的教化理念、过失相规的惩罚机制、礼俗相交的治理模式、患难相恤的救助体制,深深影响了传统乡村社会伦理价值观和行为道德规范的形成,为乡风文明的蕴育提供了制度规范。创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乡规民约,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与时俱进的制度保障不可或缺。创建新型乡规民约,应从乡规和民约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乡规的制定。乡规即规矩、规定,是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乡情制定出的行为规范。新时代乡规的制定,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吸收城市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良好的适应性,更加融洽地融入到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培育中。
第二,民约的制定。民约字面理解为乡民的约定,其主体非常明确,即为乡民们共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民约的制定要充分尊重乡民的主体地位,把协商共建作为民约制定的根本原则。民约更多的体现文化传承和价值认同。因此,坚持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传统民约为蓝本,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传继中华民族内在的最本质的文化基因,使民约更加具有可接受性和易感化性。
3.3培育新时代新乡贤
培育新时代新乡贤,为乡风文明提供策略支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传承乡村文明,塑造文明乡风,培育新乡贤已成为重要策略之一。古之乡贤是品德、才学被乡人所推崇敬重,并在乡村共同体中具有一定话语权的能人志士,其言行举止、品德才能被乡里奉为榜样和典型,在乡民教化和乡风塑造中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培育新乡贤应以多类别、建组织的立体方式构建,以满足乡村振兴中的多维发展需求。
培育多类别乡贤。传统乡贤侧重道德伦理,来维系小农社会的稳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要求,也昭示着新乡贤必须涵盖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培育以成功创业人士为主体的创业富民、反哺桑梓,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的创业乡贤;以退休教师学者为主体的崇文兴学、守望乡情,蕴育乡风文明的文化乡贤;以退休干部为主体的公道正派、促进和谐,推进乡村治理的管理乡贤。
建立乡贤组织。建立以产业乡贤、文化乡贤、管理乡贤为主体的乡贤组织,综合各方力量,培育文明乡风。以产业乡贤为带动,凝聚社会资源,建立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文化乡贤为引领,传授人文精神,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良好乡风形成;以管理乡贤为依托,发挥组织作用,带动乡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蕴育文明乡风。
4 结束语
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培育,是建立在对其丰富内涵的全面理解上,建立在与其“20字”总要求的内在联系的深刻剖析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培育和发展乡风文明,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吸收现代文明成果融合城乡文化的发展为抓手;在牢牢把握我国当前主要社会矛盾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这个关键所在,多向联系、把握核心,推动以精神文明为理念、乡规民约为制度、培育新乡贤为策略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924.
[2] 李慧伟.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及其在近代的变迁[J].贵州文史丛刊,2009(2):67- 70.
[3] 朱启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33- 34.
[4] 金根.社会治理视域下的乡规民约研究—基于文本的考察与分析[D].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5.
[5] 党晓红.虚置与重构:乡规民约的当代困境及未来走向析论[J]理论学刊,2016(8):7- 11.
[6] 林美辰,钟杭娣,刘淑兰.乡贤组织:转型期文明乡风塑造的有效载体[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9- 44.
相关文章!
  • 新时期铁路社会保险管理面临的

    于红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06-03摘 要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铁路社会保险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铁

  • 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服

    王嘉男+赵屹摘要: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档案领域的大量应用,给档案信息服务带来巨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

  • 农村离婚潮汹涌:保卫“乡村爱情

    刘巍巍+王菲菲编者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爱人相恋、相守,是任何时代人们都会追求的美好情感。然而,在当代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