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
【摘 要】河南省新乡市是著名的锣鼓乐之乡,锣鼓乐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小咚鼓”是运用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东张门村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锣鼓乐形式。是中华民乐中的珍宝,广泛地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作为艺术传承的瑰宝,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它、传承它。
【关键词】小咚鼓;锣鼓乐;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60-02
一、“小咚鼓”的起源及使用的乐器
(一)“小咚鼓”的起源
“小咚鼓”在民间也被称作“套鼓”或“小腰鼓”。它既是一种锣鼓乐的称谓,又是该锣鼓乐中使用的鼓的称谓。
关于“小咚鼓”的起源问题,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大概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东北要饭的人逃荒到这里[],居住在村庙中,由于村民们非常友善,送给他食物以驱赶饥饿,因此他非常感动,于是将自己所会的二十二套鼓乐传授给了当地人。他从十月初开始传授鼓艺,历时一年多时间,当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这套鼓乐时,他便离开了该村。据会首牛如顺介绍,“小咚鼓”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二)“小咚鼓”使用的乐器
1.小咚鼓
小咚鼓是该锣鼓乐的主奏乐器,由槐木和旱牛皮制成。一边鼓面由两排帽钉固定于鼓身,共使用帽钉38个。鼓身上一般都绘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这些蕴含历代老百姓们喜爱并且代表他们美好愿望的图案。
2.二锣
“小咚鼓”中的二锣,是一种打击乐器。它的锣面中心略高出锣面周边。演奏时,使用木制的锣梆击奏锣面中心,并且由它带领锣鼓乐队开始演奏,因此它被称为“领头雁”。
3.马锣
由于锣鼓乐的发展,马锣逐渐被使用起来轻巧方便的镲代替了。但是,这种乐器仍由会首保存。其音色深沉、稳重。
4.镲
镲就是乐器店中常规形制的镲。弹奏时,主要采用镲的两片镲面合击发出音响。
5.乐器的附件
鼓带:由于演奏“小咚鼓”的艺人们采用的是站立与游街的演奏形式,艺人们采用将其水平系于腰间的携带方式,通常是艺人先将布带的一端系在小咚鼓鼓身一边的两个环上,然后将鼓面的任一面贴于自身腹部,另一面朝外,再将布带的另一端从腰后穿过,系在鼓身另一边的两个环上。然后一手托着鼓底,一手抓住上鼓边向下推,使鼓面朝上放平或稍向下倾斜。
鼓槌:硬木制成,长约30厘米,把处系有红色绸布。手握在鼓槌直径较粗的那一头,约在鼓槌的三分之二处稍下。
二、“小咚鼓”的乐队及组合形式
(一)“小咚鼓”的乐队
从使用的乐器方面来看,“小咚鼓”出现过两种乐队组合形式。以前是由小咚鼓、二锣、马锣组成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则由镲代替了马锣,其它乐器不变。由于镲使用起来比较轻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更容易加入肢体动作,令演奏更具舞蹈性,以此可以进一步渲染浓厚热烈的演奏场面。
(二)乐队组合形式
乐器的组合形式。“小咚鼓“通常采用10面鼓、10副镲、3面二锣的组合形式。具体列队位置如下图所示:
笔者在与锣鼓队成员交谈中,经常听到他们强调“小咚鼓”是“文鼓”。在表演形式方面与盘鼓、大鼓等一些“武鼓”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下肢动作比较简单,步伐要求不太严格。此外,根据凤泉区文化馆提供的调查资料和年长的锣鼓乐手的介绍,“小咚鼓”的演奏者在解放前是身着长袍,头戴礼帽,以倒八字的步伐行进演出的,其目的在于模仿儒雅、稳重的君子之风。另外,再加上上述论及的马锣深沉、稳重的音响等条件共同塑造了“小咚鼓”成为“文鼓”的独特艺术特点。
(三)表演形式与场合
一年当中,“小咚鼓”只在春节至十五、十六随整个民间文艺会的队伍,在行进中演出。其余时间,一般不单独演出,受到特别邀请除外。以民间习俗社火活动火神会为例,火神会就是社火活动形式之一。(据说正月初七是火神爷的生日)保佑我们的生活能够风调雨顺。
下面是笔者了解到的“小咚鼓”在火神会中的表演过程:
1.准备阶段
上午9:30左右开始,会首将每件乐器发送到各成员家中,当地人称这一程序为“塞家伙”。(由于鼓的体积相对来说较大,不易携带,因此会首往往以鼓槌为象征发给鼓手。)
下午1:20左右,“小咚鼓”全体成员到会首家集合,会首将鼓和服装发给他们,准备演出。
2.表演阶段
下午1:30左右,“令官”(手执令旗的人,一般由村大队派出)来到会首家中,将锣鼓队员们领到村大队楼前,跟随整个游街队伍行进表演。中途会有停留表演,地点一般选择在庙宇处、村民住宅处及村中街道的路口处。
3.尾声
在完成整个游街过程之后,所有游街队伍在村大队的舞台处集合,按照整个队伍由后到前的顺序依次表演,作为最后的“狂欢”,并由村委会向每支表演队伍发放慰问物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东张门村的“小咚鼓”以其独特的音色组合、鼓谱套路及演奏方式在全省独树一帜。虽然“小咚鼓”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保护名录,但就目前“小咚鼓”自身发展面临的队员老龄化、传承不受重视等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新乡市凤泉区文化馆.小咚鼓调查报告[J].1986编纂完成,内部资料,没有出版.
[2]李国伟.豫北小咚鼓音乐文化艺术管窥[J].音乐天地,2011(01).
[3]赵君.论河南新乡小咚鼓与火神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4).
[4]徐忠奎.中原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河南新乡小咚鼓[J].民族音乐,2012(02).
作者简介:
郑婷婷(1990-),女,福建南平人,湖南科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