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衡庆民+杨建军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经常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信息课堂化,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
《面积的认识》是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入门学习。教材安排是通过感知不同物体的表面来认知面积,并通过数格子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从而认识面积的含义。但直接让学生找教室里现有物体的表面,如文具盒、课本封面等,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物体,引不起兴趣。有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他跟刚上三年级的儿子在沙滩上留下脚印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串脚印是我的,哪串脚印是我儿子的吗?”学生们都说“大脚印是老师的,小脚印是老师儿子的。”通过比较脚印的大小,教师引出了关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去动手感知物体的面,进而可以自然地引出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这样一来,这节课就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中圆满完成了。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有教师先创设情境: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问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从中选择五种:①每盘放3个,正好放完;②每盘放9个,正好放完;③每盘放2个,多1个;④每盘放4个,多1个;⑤每盘放5个,多4个。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很快观察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就自然被引了出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三、感受数学的价值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有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学生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①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②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③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信息,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责 编 阿 宁)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肖祥杰摘 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与创新是技术专业领域研究人员艰苦卓绝奋斗而来的结果,改变了生活方式,同时提供诸多便利。在初中信息

  • “一起作业”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

    黄倩 【摘 ?要】“一起作业”是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融合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新型作业模式,内容丰富,有听说作业、词汇作业、拓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