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性绘画表现手法分析研究
王延腾
摘 要:丰富多彩的装饰性绘画在各类材质和各类环境的装饰品艺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提高装饰性绘画艺术设计,从多方面总结经验,为装饰性绘画的创作提供指导。首先提出装饰性绘画的概述,接着分析装饰性绘画的构成法则,最后提出装饰性绘画表现手法分析。
关键词:装饰性绘画;表现手法;绘制技法
装饰性绘画可以将绘画与工艺装饰美妙地融合起来,为绘画增添工艺装饰的趣味性,同时在工艺装饰中融入绘画的生动性、美观性。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艺术工作者要研究装饰性绘画表现手法,为装饰性绘画创作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各类材质和各类环境的装饰品艺术设计打下较好基础。
一、装饰性绘画概述
装饰性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具有装饰性的绘画,在艺术上属于绘画的一种,但是与较为写实的绘画相比更具有装饰性。装饰性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有在公共空间中拥有观赏性、装饰性,融合重彩、织毯、镶嵌等多种特点为一体的装饰性壁画;有使用水粉、丙烯等材料绘制的具有美观性、工艺性的装饰性绘画;有在装饰性图案的基础上融入绘画艺术的装饰性绘画;还有在现代艺术绘画中融入装饰风格的装饰性绘画等。装饰性绘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材料,每种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绘画技法,装饰性绘画创作者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出不同的装饰性绘画作品。在装饰性绘画的创作过程中,绘制工具、材料和技法的选择非常重要。装饰性绘画创作者可以使用特殊的绘画技法增加作品的艺术性、装饰性,让画面看起来令人愉悦,增加装饰性绘画的视觉美感。装饰性绘画创作者巧妙运用加工技艺,为作品增加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二、装饰性绘画的构成法则
装饰性绘画的构成表现在多个方面,是指创作者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创新性安排,绘制一个令人眼前一新的视觉世界。装饰性绘画的构成不仅包括点、线、面等布局,还包括形和线的研究、创作者在绘画中所表达的意向。装饰性绘画通过丰富多彩的构成可以为作品赋予较为强烈的视觉美感和形式美感。
(一)装饰性绘画在空间构成中的法则
装饰性绘画的空间构成法则主要是指一系列透视法则,形式多种多样,且较为自由随性。第一,焦点透视。焦点透视法则主要是指创作者将视点固定,画面中元素由近到远变化,逐渐由大变小、由重变淡、由实变虚、由暖变冷,平行线在向纵深趋向过程中集中于一点或者几点。焦点透视法则的运用有利于创作者在装饰性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表现重点和诱导欣赏者视线,为作品欣赏者传达出渐进的审美视角。第二,平行透视。平行透视是指画面中元素的水平直线不在焦点汇聚,而和视点平行,画面中的线在远近上相差不大。平行透视在装饰性绘画中的运用可以为画面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提供可能,让创作者对装饰性绘画的每一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表现,增加装饰性绘画的美感。第三,平摊透视。平摊透视是指创作者在绘画中,只表达对象的正面,而不做侧面表达,或者表达侧面但是不聚焦。平摊透视在装饰性绘画中的运用可以优化画面的布局,让绘画看起来更美观和清晰。第四,散点透视。散点透视和飞行器滑翔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可以有不同的焦点,可以在不同水平线上。散点透视在装饰性绘画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创作者无限延长画面左右趋向,为画面布局创造无限可能。第五,混合透视。混合透视是指创作者混合运用不同的透视方法,丰富画面表达形式。例如,画面中建筑元素运用平行透视的法则,而对人物等的刻画运用平摊透视的法则。混合透视在装饰性绘画中的运用可以给作品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加绘画作品的视觉魅力。第六,任意透视。任意透视非常灵活自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固定透视法则,灵活变换视点。任意透视在装饰性绘画中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灵动,让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二)装饰性绘画形式美构成法则
装饰性绘画形式美的构成对于创作者来说也至关重要,可以丰富装饰性绘画表现手法,让装饰性绘画更具有美观性。装饰性绘画形式美的构成法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化和统一。装饰性绘画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在元素、画面协调中寻求变化,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在元素、画面的区别中寻求统一,为作品增添和谐美,让绘画看起来更舒适。第二,点、线、面。装饰性绘画的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就是点、线、面,点、线、面在形象表达上具有符号性意义,可以丰富装饰性绘画的形式美。第三,节奏与韵律。装饰性绘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是形式构成的主要法则。节奏与韵律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让画面结构不再单调,增加其感染力。
三、装饰性绘画表现手法分析
装饰性绘画表现手法对于创作者进行装饰性绘画创作意义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装饰性绘画的构图手法,装饰性绘画的造型手法,装饰性绘画的色彩手法,装饰性绘画的一般绘制方法。
(一)装饰性绘画的构图手法
适合的构图手法可以将装饰性绘画创作者的创作思想有效传达给欣赏者。形、线、点等元素是构成装饰性绘画的基本要素,装饰性绘画创作者对整个画面进行认真分析、观察,结合题材要求,将原本毫无相关性的画面元素按照一定法则,有条理地组织起来,让画面具有完整性。装饰性绘画的构图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平视体构图方法。在平视体构图方法中,可以有多个分散的视点,前景和后景在同一个平面中表现,垂直线垂直,水平线水平,可以增强作品的装饰效果,让作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例如,战国宴乐铜壶在装饰图案上就运用了平视体构图方法。战国宴乐铜壶的装饰内容有采桑、狩猎、宴饮等,每部分画面元素在一条基准线上,没有远近和大小之分,让装饰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简洁明了、造型精确。第二,立视体构图方法。立视体构图方法的运用可以让画面中形象与形象达到不遮盖、不重叠的效果,欣赏者可以看到前后完整的画面形象,增强装饰性绘画的画面整体性。立体式构图方法采用以大观小的原则,将画面的辽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受空间限制,对人、景、物的刻画不运用透视变形的方法,不固定视点,而是对画面长度和宽度进行无限延长,致力于将远近的形象都清楚地表达出来。在装饰性绘画中运用立视体构图方法时,创作者要理清人与人、人与静物的关系,要關注形象的位置和比例大小,要保证画面的整体性。例如形象整体方向保持一致,斜边保持相差不大,不能将立视、平视同时运用在一幅装饰性绘画中,避免混乱。第三,组合式构图。组合式构图打破了传统的惯例限制,将看起来没有直接联系的部分形象按照特定形式组合起来,达到对比、衬托等效果,使形象更加符合装饰性绘画的主题要求。组合式构图将不同元素采用分隔式方法进行组合,使独立的装饰图案组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画面。
(二)装饰性绘画的造型手法
装饰性绘画造型手法多样,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秩序化。装饰性绘画创作者将丰富的自然色彩条理化,针对多样的自然元素,创作者要找到其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将秩序化表达出来。第二,单纯化。部分元素造型较为复杂,装饰性绘画创作者要化繁为简,通过构思、提炼,用简朴的艺术表现语言传达出单纯的艺术效果。第三,平面化。平面化是指创作者将客观存在的具有立体特点的形象元素转化为平面的形象,增加画面的平面感觉。第四,意象化。意象化具有主观性,在装饰性绘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采用夸张手法,将形象的形和色根据主题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变形,为装饰性绘画融入创作者的丰富情感。
(三)装饰性绘画的色彩手法
装饰性绘画的色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融入创作者丰富的想象。第一,创作者在装饰性绘画中要注重色调。色调是画面色彩的表现,创作者要合理搭配色调,为作品增添令人舒适的色彩。装饰性绘画中,创作者可以运用单一色彩来组成色调,将不同深浅程度的色彩组成同类色系,也可以改变饱和度来创作不同纯度的色调。创作者还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变化为画面增加生动性,根据画面中的黑白对比,调节色调。第二,色彩的对比。一般装饰性绘画会通过多种色彩表达交相辉映的效果,利用色彩间的对比或者反衬增加画面的色彩效果。装饰性绘画中的色彩对比主要指色相、明度、冷暖的对比。色相的较大差距可以增加对比效果,让画面中色彩变得鲜艳,为欣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明度是指通过改变色彩的明暗,达到比正常状态下较亮或较暗的效果。冷暖带有主观印象,例如,光度较强的红色为欣赏者带来紧迫视线感觉,橙黄给欣赏者温暖的感受,创作者通过冷暖色彩的调节可以为作品赋予感情。第三,装饰性色彩的感情意义。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视觉可以给人们提供感受到的画面美,装饰性绘画创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带给欣赏者不同的感情。例如,装饰性绘画创作者可以使用红色为欣赏者带来热情美好的寓意,使用黄色表达光明和高贵,使用绿色表达青春和生命。
(四)装饰性绘画的一般绘制方法
装饰性绘画的一般绘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创作者通过不同材料表现作品。例如,创作者使用覆盖力强、色彩绚丽的水粉作为装饰性绘画材料,可以较好地表达平面装饰效果。丙烯覆盖能力强,防水性能好,可以较快达到干燥效果,因此室内大型的装饰性壁画通常会采用丙烯作为材料。高丽纸有较强的晕化功能,正反两面均可上色,利用高丽纸作为材料可以帮助创作者增加作品的趣味性。第二,装饰性绘画通过特殊绘制技法为作品增彩。创作者可以将颜料从喷笔中喷射到画面上进行上色,可以运用遮挡材料喷出虚实的效果和各種形状。创作者可以依次对颜色进行渲染,结合明暗的搭配,让装饰性绘画中的表现元素更具有立体感。创作者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将画面元素进行排列组合,让整体前后重叠,并将前面部分形象透明化,使欣赏者可以透过前面形象看到后面形象,给欣赏者强烈的空间感,为装饰性绘画带来强烈的表现力。第四,创作者可以对画面形象进行色彩浓淡的变化处理,依据形象纹样的结构做分层平涂,表现出强烈的色阶,为装饰性绘画增添节奏感,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华丽。
四、结语
装饰性绘画不仅是绘画技法的表达,同时融入装饰性元素,让作品具有艺术性、装饰性,带给欣赏者美的视觉体验,在各类材质和各类环境的装饰品艺术设计中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