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形式趣味

    摘要:当代艺术创作已与传统创作方式相背离,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原有艺术形式的存在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和多媒体的追赶,想在此基础上标新立异是极其困难的。将传统文化中的趣味元素打破重组成为全新的创作因素无疑是一种思维上的再生。而在此过程中,形式上的推陈出新必然将传统艺术所追求的造型、比例推翻。新鲜、自由、游戏的创作方式增添了艺术作品的趣味性。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悖于常理的、怪诞离奇的艺术形式上。然而,寻找灵感的过程依靠的是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形式上的特立独行还不足以引发观者的共鸣,应该还要把握住生活中信手拈来的趣味元素。在探索当代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敢推翻、有形式、会寻找,就能与模式的、僵化的艺术风潮叫板。

    关键词:传统文化 形式构成 当代艺术 伪当代 生活 趣味

    一、将传统文化趣味吸收、融合、再生

    但凡关注艺术的人都知道,近些年在艺术领域发生的一些变化:从一开始的“八五新潮”运动引入欧美现代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使一批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家脱颖而出;到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为新兴观念寻找到了出路,1992年广州艺术双年展为之推波助澜,新型的艺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悄然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这对艺术实践者们来说毋庸置疑是一场相当大的思想冲击。这意味着,固守传统的创作形式以及审美经验的道路已经不能再走了。因而,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去认识当代艺术,进而参与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我们应该尝试在传统的艺术轨迹中寻找趣味性。

    艺术引导着世人具象化了未知的事物,并将情感与思想实体化,用新的视角看世界。丰子恺通过《艺术趣味》一书,向青少年普及了艺术观念,教他们“有芬芳悱恻之怀,光明磊落之心,而为可敬可爱之人”。他所推崇的艺术趣味如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有趣的艺术形式与今天相比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个留在昨天的趣味都被定义为传统。而与传统相比,走在前头的艺术趣味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这无关乎好坏,只关乎时代变迁。

    在19世纪下半叶,象征主义绘画中极具有艺术个性的绘画大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将日本的“浮世绘”和东方年画中的装饰风格融会贯通 ,使强调轮廓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辉煌富丽、极具个人风格和感染力的绘画作品。他正是寻觅到了传统艺术中的艺术趣味,融合在一种文化要素的大方向中,创造出了极具装饰性和趣味性的经典作品《吻》。作品中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暧昧的装饰,极其直接地表达情色主题,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恋人像膨胀的生殖器,穿透了封闭的“女性空间”。画作的主基调为金黄色,画面中布满了点状的纹理,绿色的草地和盛放的鲜花都赋予画作旖旎的艺术氛围。艺术创作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墨守陈规,是吸收、融合、再生的产物,是对传统艺术中的趣味元素的分解与规整。

    二、注重创作过程中的形式构成趣味

    在当代艺术的文化环境下,充满了具有社会批判性和观念冲击性的艺术样式,它们总是造型怪异,有悖常理甚至极致地放大细节,最终给观看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于是,形式上的推陈出新淹没了传统艺术所追求的造型、比例。很显然,这吸引了大群观看者的眼球。他们不一定真懂艺术,也不一定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诉求,仅仅是因为新鲜感。这也是当代艺术创作中大家想要追求的核心。如今也有更多的艺术家们正以一种游戏、自由的心态来进行创作。正因这样的意趣出其不意地开启了自由的创作方式,推动了模式化的学院艺术的革新。称自己为“神经病艺术家”的日本女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早些时期就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维,她的设计中总有永不落伍的波点元素以及视觉效果极强的镜面装置,她将这些元素覆盖在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上、沙发上、衣物上和一切可以附着的表面。她自己的打扮也常常与这些装置交相呼应,并以夸张的妆容吸引观者的眼球。草间曾说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于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捕捉网,代表了她的生命。在她的艺术形式中,波点无疑成了观众认识她的趣味性符号。2013年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览的“我的一个梦”中,画满白色圆点的巨大红气球,美轮美奂的 “无穷镜室”,以及由1500个不锈钢球体组成的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园》,还有标志性的黄黑色《巨型南瓜》,都以强烈的形式感示人。这些标志性的圆点总会让人不禁联想到身着相似图案的“日本怪婆婆”。

    而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美术家曾梵志,其艺术创作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特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属性的典型代表。他笔下裸露的肉体、突出的肌肉、引人注目的大手,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能,是一种对失落情境的暗喻、在当下社会发展中自我迷失的精神状态。他面具系列中的巨幅画作《最后的晚餐》将其艺术带上了巅峰。作品将原画中所有宗教人物全部改换成系着红领巾的角色,中间的耶稣佩戴三条杠以作区别。桌面上放着散乱零碎的西瓜,颜色鲜红艳丽。所有的人物性别晦涩难明。画作是对中国发展着的经济的隐喻,红领巾象征着共产主义理想,而佩戴黄色领带的人物则是犹大。艺术家曾表示︰“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打领带是198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打领带无疑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的信号,而墙壁上的中国书法挂画和桌上艳红扎眼的红色西瓜则代表中国。《最后的晚餐》被媒体誉为是“捕捉了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面貌的改变,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但也因此遭到了质疑。这幅画作无疑在内容上极具趣味性,但此非彼,又会否沦落为蹩脚的“改编剧”?当代与伪当代仅一念之差。

    这里就谈论到了另一种艺术现象。现今有这样一帮人,以吸引群众眼球为目的,从而引发了一场“伪当代”艺术。数以万计的艺术家都争相挤进城郊外那些所谓的艺术基地,操持着一手假把式,想要在当代艺术圈中分一杯羹。艺术创作形式所注重的趣味构成就此被放大、扭曲,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艺术评鉴跟着逐渐模糊。颓废主义者认为“美只能是漫长、充满爱的劳动的对象”。领会一个经验愈是出于人为,愈是可贵。艺术创造第二自然之说,现在变成一切违反自然之作——而且最好尽可能怪异且病态——这都称之为艺术。这恰恰反映了“伪当代”艺术的嘴脸。

    三、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趣味

    在当今紧张且有压力的工作与生活中,人们将自己圈禁在一个麻痹而又诚惶诚恐的困境中,迫使大家束手束脚地思考问题。这不仅无法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而且使作品内容日趋空洞。当代的艺术创作有时给人们一种距离感,触手难及。大部分人都认为它们通常是抽象的,分裂的,无迹可寻的。我们在欣赏某个装置、某个画作的同时,仅仅是被它们强烈的形式感或者是玩味的主题所吸引,但通常与我们生活无关。其实艺术创作有时是无意识的,信手拈来的。可能你的一个驻足,便有灵感产生,也或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乐意成为你的素材。让生活每一时刻都变得有创造力,当创造性思维成为你应对日常生活的自然反应时,你的艺术变得有创意就会容易一些。有创意的生活能给艺术带来活力和敏感度,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元素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巴西艺术家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绘制的《穿衣服的昆虫》系列插画作品,就将身边随处可见的昆虫带上了玩味的色彩。复古的颜色,昆虫身上时尚的穿着,整个系列立马与大众艺术区别开来,带上了浓烈的个人趣味。美国艺术家马克·瓦格纳把合法的美国纸币裁剪成无数的碎片,然后利用这些碎片拼贴组合成了一件件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使纸币增值不少。刀片和胶水是他主要的工具,并让无数纸币碎片重新组织成复杂而华丽的视觉效果。瓦格纳改造了资本主义的“图标”,使其成为一个个肖像、风景和历史场景,包括开国元勋的故事等。纸币在他手中已经不单单是一张货币,而是一个成熟的审美媒介。这就是生活中不时展露头角的艺术元素。

    在艺术创作中加入形式趣味无疑是给当代艺术创作带来一股暖风。黑暗的、阴霾的、空洞的伪当代艺术迅速被湮没。艺术作品中恰到好处的趣味形式,不仅让人眼前一亮,同时成为艺术家自身的标签和区别于大众的个性艺术。创作过程就像是试穿衣服,你在试衣间里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风格。在每次脱下换上的过程中,你找到了一套最适合你的衣服。这个选择过程向世人展现了你的品位和鉴赏能力。依据你的思考从而形成了归属于你的特有的风格。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伴随的是另一个问题的产生。在追寻已有创作风格的同时,新观念的革新也会随之而来。所以当代艺术创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创作者们要防止旧观念打着新思维的旗号来欺世盗名,这层伪造的实质仍然还是旧事物罢了。我们应该以一种游戏玩乐的创作方式,扩大思维空间,成就自由、随性的作品,也让我们更愿意花时间享受整个创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丰子恺.艺术趣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2] 翁贝尔·艾柯.美的历史[M].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 [法]伊凡·斯蒂方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新艺术主义大师[M].曹金刚,于雪风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4] [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黄程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美术,版画理论与技法。指导老师:张天星。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