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科孤独的“八打棍”传人

    杜尚儒

    

    “八打棍”,这个很少有人听过的名字,曾经是陕西千阳民间很火的社火表演艺术,但如今,学习表演“八打棍”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作为“八打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56岁的赵崇科还能为“八打棍”找回昔日风光吗?

    日前,记者在陕西西府的千阳县采访时,第一次听到“八打棍”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千阳县文化馆干部蒲伟东告诉记者,千阳县被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的有千阳刺绣、千阳碗碗腔和千阳八打棍,其中千阳刺绣后来被省上以西秦刺绣的名义上报给国家,包括千阳刺绣在内的西秦刺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蒲伟东说,可惜我县刺绣和碗碗腔的传承人都在去年先后离世了。被政府确认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只剩下赵崇科了。他搞“八打棍”好多年了,但是外头知道的人太少了。

    生僻的“八打棍”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农历五月,是陕西关中西府宝鸡市几个县夏收的季节。记者电话联系到赵崇科时,他正在自家的麦场忙碌着。一听记者想了解“八打棍”,赵崇科放下手中的活儿和记者聊了起来。

    赵崇科是个农民,1959年9月9日出生,家住千阳县寇家河乡龙槐塬村七组。这里距县城有20多公里,距离宝鸡市区约40余公里。

    为什么叫“八打棍”?“八打棍”源于何时?

    赵崇科说,关于“八打棍”的起源,当地说法不一,历史上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根据他的老师、村上的老艺人秋志贤介绍,“八打棍”至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末,当地人在闲暇时,以鼓为乐,以棍为道具,两人对打,称作“双头棍”。后逐步演变成八人表演的固定形式,故称“八打棍”。

    “八打棍”把民间舞蹈与民间拳术、以及民间武术器械对打等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当地民间社火表演的传统节目,多年来深受群众喜爱。赵崇科在电话里向记者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八打棍”的表演特点。他描述说,表演者时而两两对打,时而四人对打,舞姿多变,非常优美,表演时棍子的敲击声和铿锵激越的鼓声也很有感染力,有点像武术中的棍术对练套路。他认为这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较为罕见,它对于研究民间舞蹈与民间拳术的关系、与当地民俗的关系都有重要的作用。

    赵崇科告诉记者,“八打棍”表演用的棍子就是普通的硬杂木棍,长度为五尺五寸,粗细如镢把,以握得住、顺手为宜。棍子的颜色过去也没有严格要求,大都是保持棍子原木的本色,但为了视觉效果,赵崇科将棍子染成中间黄色、两头红色的统一样式。

    在过去,“八打棍”表演的服装并无统一样式,各穿各的,顶多在头上扎个头巾,显得精神点儿。后来参加县上和市上的表演时,给表演者穿上了统一的服装,样子就是你在照片上看到的那样,像古装戏的服装。

    “八打棍”的乐器配备很简单,三个人就足够了,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一个敲钹。表演人数是八个人,我在县上搞过一次三十二人的表演,不过通常还是八个人。赵崇科介绍说。

    “八打棍”传承人

    赵崇科告诉记者,他13岁开始跟着村里的两位老艺人秋志贤、王再岐学习“八打棍”,16岁时就能参加正式表演了。他说,那时候村子里的年轻人学习“八打棍”的很多,但是能学出来的不多。有的因为上学,有的因为外出打工,坚持不下来。即便是学会了的人,长时间不参加表演,也会手生。

    赵崇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但他一直喜欢“八打棍”的表演。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赵崇科学习和参加表演“八打棍”几乎没有间断过,在村里老艺人的言传身教下,他逐渐掌握了“八打棍”的技术要领。“八打棍”的排练和表演一般是在春节和农闲时进行,平日里难得一见。近年来,随着村里几位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八打棍”面临着被年轻人淡忘甚至断代失传的危险。

    2007年,赵崇科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开始整理“八打棍”的资料,并向省上申报,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赵崇科说,2008年,“八打棍”被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赵崇科被确认为这项民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根据有关规定,省上每年都会划拨专款,支持赵崇科推广和传承“八打棍”。“前五年每年四千元,后来增至五千元。这钱是直接打到我银行卡上的,没有经过中间环节。”

    赵崇科告诉记者,秋志贤、王再岐两位已故的民间老艺人分别为“八打棍”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到自己这一辈应该算第六代传承人。而“八打棍”的第一、二、三代传人已无法考证。据悉,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演出实践,赵崇科已经能够独立组织排练和演出,并对“八打棍”的套路、表演形式、服装道具等方面做了规范和创新。尽管如此,赵崇科对“八打棍”的现状并不满意,他在2012年提交的一份书面材料中这样写道:“由于第一、二、三代传人不详,第四、五代传人相继去世,有些套路已经失传,致使观赏性有所降低。”

    千阳县一位中年男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小时候就见过‘八打棍表演,感觉那时候的表演要更精彩一些,表演的人好像都有点功夫。不像现在,看上去都是些花架子。”

    传承步履维艰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赵崇科在县文化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多次向本县职业中学的学生教过“八打棍”,还在本县张家塬乡柳家塬村给村民教过。平日里只要有空,赵崇科就带领本村及邻村的一些“八打棍”爱好者,手把手给他们指导,教他们排练,并利用庙会、社火游演等机会,参加表演。

    赵崇科说,乡里每年正月十八举办的青苗古会,他们都会参加演出,除此之外,就是每年的年关前后和农闲时间组织人员进行排练和演出。赵崇科和他的队员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外出表演,让他自豪和难忘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曾带领自己教的“八打棍”队员参加了宝鸡市首届民间艺术节。上世纪90年代,在陕西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上,他又带队参加了开幕式的表演。2012年,在千阳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开业典礼上,赵崇科率队表演的“八打棍”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领导非常满意。

    赵崇科还说,通过这几年的排练,他已经教出了赵崇刚、张万年、张永红、毛文成等近70人,并且以这些“弟子”为骨干,经常组织“八打棍”的排练和表演,在传承这项民间艺术的同时,又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甚至还调动了附近村民的参与热情。

    在谈到“八打棍”的现状和未来时,赵崇科表示也有困难和隐忧。首先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虽然政府每年都有专项拨款,但要维持几十人的演出团队的日常开支,还是显得少了些。

    赵崇科记有经费使用的账目,以2012年为例,他花了4500余元更换了部分表演用品,如箱具、服装、道具、锣鼓等,又花了3200余元对招收的一些徒弟进行培训和排练。总共花去7700余元,把政府给他的补贴全搭上还不够。

    赵崇科无奈地说,他们的商业演出几乎没有,本身没有啥收入,只能靠赞助和政府扶持,三年前虽然更换了一批箱具、服装、道具、锣鼓等演出用品,但仍有多数人的装备比较陈旧,需大面积更换添置。其次,是人才的匮乏。他承认,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多元化的今天,许多中青年对传统民间艺术缺乏认识和热情,“八打棍”流传的范围又极小,“八打棍”面临着被年轻人冷落淡忘、甚至传承断代的危险。

    赵崇科还提到,由于“八打棍”一直延续口授身传的教授方式,缺乏文字资料,他深感自己能力有限,需要安排专人进行抢救性整理那些即将失传的套路,形成资料,以保证传承的准确性,并不断挖掘和添加新的内容,确保“八打棍”能够与时俱进,传承下去。

    记者问赵崇科有啥愿望或者说梦想,电话那头的赵崇科说:“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希望将来能成立一个千阳八打棍传习所,在这里授徒、展演、培训,使千阳八打棍代代相传。”

    (本稿图片由千阳县文化馆提供,特此感谢!)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

  • 浅谈医疗卫生统计在数字化医院

    陆卫群【摘 要】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形下,在国民生产生活质量水平上升发展速度加快的情形下,注重并积极开展数字化医院建设工作,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