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定位、中国想象和社会文化
吴青青
近几年来,每年的暑期档都是“IP电影”“现象电影”“话题电影”等词汇频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观众或影评人对国产电影的关注热度。2017年的暑期档《战狼2》毋庸置疑是最受瞩目的电影,不过上映短短十几天,就已经创下了国产电影的多项记录:
截至8月8日,“《战狼2》打破了中国影史单片票房纪录、华语单片单日票房纪录(4.3亿元)、中国影史单片观影人次纪录(9575万)、连续10天单日票房破2亿元、提前场4小时票房1.02亿元、华语片总票房85小时破10亿元、中国影史单片票房最快破20亿元(167小时)、中国影史单片票房最快破30亿元(235小时)、世界影史战争片票房亚军(目前仅次于《美国狙击手》)。”[1]及至8月13日,影片创造了近45亿元票房,看趋势50亿元票房也不在话下。
面对节节攀升的票房记录,欢欣鼓舞者有之,困惑不解者有之。北京文化公司为《战狼2》最初签订的保底票房是8亿元,与现在预期的50亿元甚至55亿元的票房目标相距甚远,正说明《战狼2》的成功完全超出了各方的估计。
这样一部被归类为主旋律的电影,为什么会赢得观众的如此追捧?
一、 从《战狼》到《战狼2》:更加明晰的类型定位
吴京和刘毅最初在构思《战狼》的时候,影片的定位是军旅题材。在中国电影环境中,军旅题材的创作空间是很受限的。不能有真实的战争,不能有另类的军人形象。
“以前我们写军旅题材都要面对一个永恒的难题,就是和谁打的问题。中国是和平大国,没有战争,没有任何假想敌,所以以前的军旅题材几乎都是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演习结束。《战狼》算是找到了对手,矛盾冲突就比较激烈。我们事后总结,《战狼》不是一个纯粹的军旅题材,如果按照类型片来划分,它应该是军事动作片,本质上是动作片,军事的背景被大大淡化了。它更像《飓风营救》《虎胆龙威》那样的片子。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事后分析总结的,当初做《战狼》时,我们没有这么明确的概念。”[2]
刘毅在总结《战狼》的成功时提到了“类型”的概念,认为《战狼》本质上是动作片。淡化军事背景,着力动作片的类型模式,正是这种类型的定位,使得《战狼2》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中国版的超级英雄,掀起了2017年暑期的这一场全民狂欢。
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当观众鼓励电影故事的重复时,就形成了电影类型。在中国文化中,关于侠客或者英雄的想象,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这几年在国产电影里,侠客越来越飘忽远去,硬汉英雄更是难见踪迹,但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的动作片和其中的硬汉英雄从来是钟爱有加,可见这种类型和人物形象有着深广的观众基础。《战狼》的创作者自我定位是军旅题材,但影片中的男主角冷锋就是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形象,故事的进展也基本是按照好莱坞式动作片的“打斗+情节”的套路。冷锋是个军人,然而不是传统的高大全的军人形象,他是上级眼中的“刺头”,有些痞性不服管束;为了营救战友,敢于违抗上级的命令,坚决开枪射杀暴徒,扭转对峙局面;在边境又是单枪匹马、凭一己之力制服雇佣兵和毒枭,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与尊严。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冷锋射杀暴徒、营救战友、排除地雷……以个人的机智英勇战胜所有困难,再加上真功实打的动作设计、真实豪华版的激烈枪战、环环紧扣的情节推进等,都符合类型的创作套路——这是观众非常熟悉的动作片模式:一个男性英雄,对抗强大邪恶的坏蛋,面临各种生死攸关的困境,经过一系列紧张激烈的暴力打斗和枪战,最后取得胜利。
《战狼》的军旅演习题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主题宣扬和冷锋的军人身份,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家国情怀,掩盖了这部电影的动作片套路。《战狼2》作为《战狼》系列的第二部,创作者有了更加自觉明确的类型定位。影片一开始冷锋因为意气行事、怒打村霸,被开除军籍,出狱后只身前往非洲追寻龙小云的线索。英勇、暴力、独来独往、桀骜不驯的个性设定;脱下军装的非军人身份,与军人职责感、荣誉感之间的特殊身份设定,是典型的好莱坞个人英雄的翻版。《虎胆龙威》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等这类电影中的主人公也是警探身份,在影片开始或者是在度假、或者是因故短暂离职的状态中。当然在好莱坞的类型电影文化中,这类警探身份往往还具有文化两难的特殊内涵,指向秩序和自由的冲突。《战狼2》作为中国此类电影个案,仅仅是具备了一种套路,缺少文化两难的内涵指向。影片让冷锋脱离军人身份,可以脱离高大全的传统军人形象的约束,便于塑造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但为国家而战的永恒信念与坚定的军人职责感,也使得冷锋作为一个中国式的个人英雄形象,与好莱坞式个人英雄明晰区分开来。
《战狼2》中,冷锋虽已脱下军装,但“一朝为战狼,终身是战狼”,在特殊形势下孤身作战,没有武器、没有支援,遭遇战争内乱、疫病、追逐屠杀、背叛、邪恶仇敌等,从不畏惧生死,凭一己之力,英勇解救了面临屠杀的无辜侨民、非洲民众、援非医生等。整部电影的结构越来越接近于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超级英雄的人设和真实劲爆的功夫格斗,成功地在银幕上塑造了“冷锋”的硬汉形象,满足了观众对英雄的文化想象。当然,《战狼2》也延续了对冷鋒铁汉柔情的表现,从《战狼》的龙小云到《战狼2》的Rachel医生,这种英雄配美女的设定增添了影片的浪漫情怀,冷锋与黑人小孩Tundu、Pasha的互动情节,也使硬汉英雄的形象更加立体。
作为动作片,精彩的动作场面是必不可少的,功夫格斗要精彩、枪战要激烈、制作要精良,是一部动作片的必须套路和重要指标。《战狼2》开始一镜到底的水下搏斗场景,是由《加勒比海盗》水下摄制组原班人马制作的,堪称好莱坞大片的标准。影片还请来《美国队长3》的动作团队担任动作指导,吴京在格斗中糅合了擒拿、拳击等各派功夫,干脆利落的贴身肉搏场景,保持节奏贯穿影片始终。影片展示了手枪、机关枪、火箭筒、坦克、巡航导弹等轻重型武器,追逐、飙车、阵地战、坦克漂移、拳脚功夫,逐一上演,尽显动作片的魅力。整部电影有水下、超市、疫区医院、贫民窟、华资工厂等多个空间的动作场景,节奏十分密集,大量的银幕时间留给“打戏”,这是动作片的常规模式,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盛宴。但情节紧张有余,松弛不足,也是《战狼2》的明显弊病,刻意追求动作的奇观性,在打斗场景上用力过猛,在情节的细节交代和情感铺陈多有疏忽。冷锋追寻龙小云线索的主线,和冷锋营救陈博士、协助撤侨的情节,并没有有机的情节关联;在华资工厂老爹突然撤退和突然杀戮雇主,情节逻辑上有明显的不合理。紧张炫目的动作场面下,这些情节的不严谨,容易被忽略。
二、 中国想象:影像书写和全民狂欢
仅仅只是动作片的类型定位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建构,难以解释这一场全民狂欢。大量的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远远超过《战狼2》。更多观众的欢欣喝彩,是因为这部《战狼2》“中国电影”的身份和影片中的“中国想象”。
中国出品的动作大片和中国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中国电影”身份在“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特殊时段里,因为缺少多元选择,很容易引发出激情。当然,影片中的“中国想象”在大银幕上书写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因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国族认同,这是超乎许多人想象的。
《战狼2》将故事场景从中国边境转移到了非洲,以海外撤侨为主题,讲述冷锋协助中国驻外使馆和人民海军营救被困侨民的故事。因为有了他者的视野,影片的英雄故事就不仅是个人叙事,而是国族叙事,冷锋的英雄行为就成为了中国形象的自我叙述和建构。这种想象的建构经由影片中的叙事符号得以确立和表达,进而引发了观众的家国情怀,酝酿成了这个暑期“炸裂”式的社会文化现象。
《战狼2》红旗、海军、大使馆等的叙事符号中,意识形态的表述是显而易见的。影片借由丁海峰饰演的海军舰长的台词:“没有联合国的允许,我方作战人员禁止进入交战区”,反复直白又急切地表达中国维护和平、遵守规矩的大国立场,和大使馆、红旗的叙事符号一起,建构了中国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表达“中国人虽不好战但也从不惧战”的国家意志,建立中国的责任精神与和平理念。同时通过撤侨事件直观传达中国的国家意志,以国家对人民安全的郑重承诺,提供超越西方表述的中国想象和民族认同。
影片还设置了一些容易煽动观众情绪的情节,就是Rachel医生认为美国大使馆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但当她拨打美国大使馆的电话,却被告知“美国大使馆已经闭馆”;与中国政府坚决不放弃的撤侨行动形成对比。当冷锋以手臂做旗杆,扬起五星红旗,交战双方停止射击,目送中国车队安然通过交战区。在这里,“中国”成为了一个充满自豪感的符号,特别容易激发中国观众的大国情怀:“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你记住,你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战狼2》通过这些叙事符号和情节,成功营造了民族自豪感,也传播出中国的国家意志。但是,这种国家意志的传达,有助于国内市场的情怀效应,却无益于国际市场的传播。《战狼2》的北美票房遇冷,一方面是《战狼2》的所谓大场面大制作,在被好莱坞大工业养刁了眼光的观众面前,并无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影片中的“中国”的大国想象,其实难以被西方观众接受。好莱坞的各类大片都十分重视国际市场的推广,在意识形态的表述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既定的文化符号和类型模式,美国人拯救世界的意志表述,往往借助家庭结构、宗教信仰等情节元素和叙事符号,在合理的故事和人伦的情感中达到传播的效果。仅以此前不久上映的《速度与激情8》来说,同样是个人英雄主义,同样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多米尼克·托雷托是为了营救自己的儿子,德卡特·肖愿意与之合作也是为了家人,探员卢克·霍布斯极力要做个好父亲,这些情节元素构成了影片的情感价值,而无名氏和小无名氏的政府身份则有意被淡化处理;影片中重要的道具符号也不是星条旗,而是多米尼克·托雷托的一条十字架项链。家庭和宗教比起国家政治,是更有共通情感价值的,不易引发国家主义、民粹主义的批判话语。
三、 从“小鲜肉”到硬汉:社会文化流变
《战狼2》上映以来,几乎每天都在创造记录,各大媒体和公众号都不敢无视这个热点。截至笔者写此文为止,《战狼2》的票房神话还在继续。在它奔着30亿元票房发展的时候,许多人鼓舞期待;在它奔向50亿元票房发展的时候,许多人意外惊讶。这样一部被归类为主旋律的电影,为什么会赢得观众的如此追捧?编剧之一刘毅的说法是“赶上好时候了”。一部电影的票房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艺术质量、营销手段、偶然事件,都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但要制造50亿元的票房记录,除了基本的艺术质量外,恰逢其时确实是很重要的。
每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会通过受众对明星的不同诉求体现出来。仅从男明星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观众表现出对成龙、高仓健、史泰龙和施瓦辛格这类硬汉形象的偏爱;[3]20世纪末以来转变成对文质彬彬和温暖的银幕形象的喜好,李连杰、甄子丹、梁朝伟表现出来的温文儒雅恰逢其时;近几年中性甚至阴柔的“小鲜肉”大行其道,吴亦凡、鹿晗、李易峰等成为“网生代”追捧的对象。
《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等一批电影,曾经引发各种争论和反思,一方面是口诛笔伐,一方面是票房走高。粉丝经济带动了国产电影的审美变化,“小鲜肉”也就成为了一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国产影片多以“青春+IP”的格局作为支撑,并起用这些青春偶像明星作为影片卖点,以期吸引粉丝观众买票捧场。大银幕上几乎是清一色的“小鲜肉”,雷同的青春怀旧,让许多人惊呼看不懂中国电影市场。
“青春+IP”的模式和小鲜肉的审美取向,对于电影行业的伤害逐渐显现,观众的认识也趋于理性。毕竟粉丝只能保证一部分的票房和一时的流量,多数观众更在乎的是影片的故事内容,影片的整体票房还是要回归到电影质量本身。
2015年暑期档是国产电影一个拐点,电影票房达到了一个此前未有的热度,同时“诚意”电影的说法屡见各类评论,观众尊重真诚认真的电影制作者。《煎饼侠》借网络剧《屌丝男士》的创意,上映后人气爆棚,一举刷新多项票房记录,并获得最具网络热度IP奖;《大圣归来》借鉴自经典名著《西游记》,长达8年的酝酿、3年的制作,引发了全民“自来水”效应;《捉妖记》也是多年的构思酝酿,制作方花巨资重新拍摄的“诚意”,在各种宣发中广泛传播,刷新和创造了多项国产电影记录。这些电影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将《栀子花开》之类的“小鲜肉”电影远远甩在后面。
2016年算是国产电影的一个调适期,全年电影票房的表现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诸如《微微一笑很倾城》《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之類电影的市场表现平平,且口碑也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到中国观众的不断成熟。从观众对“小鲜肉”的面瘫演技和天价片酬的批判,再到近期《建军大业》上映前关于“小鲜肉”的怨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粉丝锁场与反锁场的斗争,社会文化和电影文化开始表现出流动跨越的趋向。
很多年里国产电影,往往是集中在都市爱情、喜剧、惊悚等几个有限的类型中,国内电影的审美标准倾向于中性和阴柔,冷锋这一硬汉英雄几乎是大银幕上的一个异类。2015年《战狼》的黑马表现,2016年《湄公河行动》的成功,2017年《战狼2》的火热,也许会对整个国产电影的走向产生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战狼》系列将军旅题材和动作片结合,为中国电影开辟出新的类型模式。军旅题材背景,带来了大量作战场面,酷炫的飞车、花式坦克大戏等,还赋予人物为国效力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观众容易被家国情怀打动。再加上动作片类型,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和正邪较量的叙事文本,具有类型的重复生产的价值。无论是故事模式、视觉奇观还是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战狼》系列都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类的“小鲜肉”电影文本迥异,前者的火热和后者的失利,正是社会文化的转移流变,经由网络的传播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曦.《战狼2》背后的4个故事[N].中国新闻网,2017-08-08.
[2]《战狼2》为什么票房高热?——专访编剧刘毅[J].三联生活周刊,2017-08-11.
[3]李道新等.时代的焦虑——“小鲜肉”及其文化症候解读[J].当代电影,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