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与奴性:《动物庄园》中人性的探讨

周萍 陈建平
[摘 要]《动物庄园》是乔治·奥威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反极权主义的政治寓言体小说。奥威尔用浅显、明晰的文字呈现出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种种可怕社会现象,毫无保留地攻击当时所谓的“俄国神话”。当人们在品评其浓厚的政治色彩,谈论其令人窒息的极权主义思想,研究其深刻的修辞的时候,却很少关注背后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致命因素——人性。正是因为人性中的多变、奴性才导致了理想的破灭。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人性;多变;奴性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92-03
乔治·奥威尔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时深受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带来的沉重打击,这让他重新思考“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1]也正是斯大林这一时期在国际和国内政治上搞的一系列错误的决策让奥威尔深入思考“民主”的问题。奥威尔称斯大林在国内搞的“大清洗”实际上是控制一切左翼势力而为了所谓的“俄国神话”,他认为斯大林这种集权的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的破坏。为了揭露斯大林的这种罪行,奥威尔在1944年写了《动物庄园》来反抗极权主义,反抗专制,捍卫民主社会主义。《动物庄园》描述的是一场动物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的蜕变:一个庄园的动物难以忍受人类主人的压迫,由两头猪——拿破仑(Napoleon)和雪球(Snowball)作为领导者,带领庄园所有的动物起来反抗,赶走了原来的农场主琼斯(Mr. Jones),最终实现了牲畜统领庄园的愿望。农场也更名为“动物农场”,并且制定了农场的宪法——《七戒》。但不久,在领导者之间出现了分裂,名为雪球的领导者被名为拿破仑的领导者宣判为革命的敌人,为达到一人统领庄园的目的,拿破仑不惜捏造一切虚假证据,散发虚有消息,利用一切势力赶跑了雪球这个政敌。然而拥有了绝对领导权的拿破仑,其特殊待遇不断增加,最终演变成为和人类完全一样的剥削者。宪法也由原来的《七戒》变为“一戒”,即“所有的动物都一律平等,但是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2]
一、革命的失败
《动物庄园》中的动物们通过革命欲建立一个民主的动物王国,很明显,他们最终失败了。在猪成为新的特权阶级之后,最初的革命理想早已被扭曲,被抛弃,动物们的生活比以前更糟糕,稍有不慎就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招致血腥与镇压。集权、血腥、暴力、谎言弥漫着整个庄园。然而这时候却再也没有一个“老少校”来奏响革命的乐章,动物们被奴役得连革命的意识都丧失了。人性中因权力诱发的多变和集权统治下的奴性在奥威尔辛辣的文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人性中的多变——拿破仑的体现
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然的精神属性,人类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基于自身本性的映射。在心理学中,人的本能分为两种,一是生的本能,即善良、包容等积极乐观向上的行为;一是死的本能,即贪婪、杀戮和其他邪恶的行为。本能是人类的本性,是主导人们行为最强大的力量,亦是最基本的驱动动力。
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不管人性是善良还是邪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利己——即心理利己主义(认为个人利益是人行动的终极目的[3])。一切驱使人类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获得自我满足感,故曰:利己是区分善恶的唯一标准。正如Joel Feinberg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利己主义》中提到的“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作为目的自身)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4]所以说,利己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因此,人性是会随着自我的利益因素发生改变的,即当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人性也是在不知不觉中随之改变的,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5],这也是最可怕的一点:当人们“合法”地做着罪恶的事情时,不但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而且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环境对人的影响在群体中将被放大到极致,那时,人们将全失去自我,成为环境的产物,而且还促其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这是自我利益所驱使的,由权力所诱发的。[6]
在老麦哲(old Major)的一番说教下,所有的动物都开始思考人與动物之间的关系。“人是与动物不共戴天的敌人”这点星星之火也随着每晚大仓库里的秘密聚会被撩起来。在那首《英格兰兽》的旋律下,全体动物的脑中都涌现出绚丽的愿景。拿破仑和雪球在老麦哲去世后担起了革命的重担。很快在这两头公猪的领导和斯奎拉(Squealer)的游说之下,庄园的革命取得了成功。拿破仑他们开始制定《七戒》以管理庄园,一切的收割,播种也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然而当猪成为统治阶级时,拿破仑的性情却发生了转变。他代表特权阶级,开始把牛奶渗入猪饲料中,接着又把原本用来平均分配的风吹落的苹果收集起来专供猪使用,美其名曰自己是脑力劳动者,要保护健康以更好的管理庄园。拿破仑还将杰西(Jessie)和布鲁拜尔(Bluebell)的小崽以对他们的教育负责的理由偷偷地养着,为自己所利用。这时的拿破仑获得了统治权,渐渐地失去了革命的初衷。然而拿破仑的改变还不止这些,接下来他和雪球因意见不合在斯奎拉颠倒黑白的游说下煽动大家一起将雪球赶出了庄园;后来又开始和人做交易,搬进琼斯住的房舍,睡觉,喝酒,做着人做的事情,并且在对庄园进行清洗的时候将许多无辜的动物也都暴利地解决掉,他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猪是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和高贵的,这一思想在《七戒》最后仅有的一条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拿破仑这一形象一点一点地改变都是由权力所引发的,随着他权力的不断扩张,他的特权也变得越来越多,他的心理也在一点一点地因为这种权力的膨胀而发生改变。正如Philip George Zimbardo在他的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心恶魔的》中就有提到权力是释放魔鬼的真正诱因。[7]拿破仑革命的初衷是在听了老麦哲的一席话,为了那个理想的王国而革命,在那个王国里没有压迫,没有奴役,人人平等而有富裕的食物,人人只为自己而努力。可是,拿破仑在尝到权力所带来的甜蜜时,在他成了庄园的领导之后,他就是极权的代表,他也就已经破坏了《七戒》,开始为自己的极权主义思想构建更多的合法性。为了巩固自己的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领导地位,拿破仑利用各种手段伤害一起革命的同志,通过内部的斗争排除异己,驱逐政敌,获得最高领导权,篡夺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和曾经的敌人——人类一同沆瀣一气,压榨曾经一起革命的同志们,成为不折不扣的极权主义者。
三、人性中的奴性——鲍克瑟的体现
在剖析鲍克瑟(Boxer)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他身上的奴性,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的“人的纯粹的社会性即人的社会性的完全抽象,这会把人铸成抽象的生存。剖析人时,视人为纯粹的社会生存,也就把人放在了奴役的位置上”。[8]可以说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保证自我的生存状态,才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奴性。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人类发现成群结队的生存和生活在奴役之下,得到的利益比自由生活更大。于是,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他们选择了奴性的生活,这就是他们本性中的奴性。[9]
鲍克瑟可谓是庄园中的“劳动楷模”。他在琼斯统治时期就一直持之以恒地工作,在拿破仑的统治下“他更是一个顶三,常常承担了庄园里所有的活计”。[10]他让公鸡提前半小时叫醒他,他愿意比别人多干一些活,后来修建风车,他又提前三刻钟起床。他对庄园的付出比谁都多,他有着一颗对庄园忠诚的心,但他的忠诚在集权统治下却变成了奴性,愚昧。他那两句口头禅“我要更加努力工作”和“拿破仑同志永远正确”就充分体现了他性格中的奴性。
在拿破仑集权主义之下,充满的不是平等,是奴役。庄园的动物们干得越来越多,得到的却越来越少。庄园里也没有了一开始革命的平等、自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化,一方面是以拿破仑为代表的集权统治阶级,一方面是以鲍克瑟为代表的被奴役阶级。集权统治的出现,必然导致奴性的出现。在没有推翻琼斯的残暴统治的时候,所有的动物都过着十分痛苦的奴役生活。老麦哲曾经对动物们从一岁之后就忙碌着,不知道什么是空闲,什么是幸福,过着奴役般的生活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切都不应该是命中注定。[11]这番质疑可以看出动物对集权主义存在着思考,他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却没有看到动物身上也存在着这种极权主义的人性丑恶[12],恰恰这种丑恶在拿破仑革命后期的统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性格中的奴性让他们连思考的意识都已经被消磨得不存在了。斯奎拉对猪自己使用苹果和牛奶这件事用这样的语句解释道:“实际上,我们中有许多猪根本不喜欢牛奶和苹果。我自己就不喜欢。我们使用这些东西的唯一目的是要保护我们的健康。牛奶和苹果(这一点已经被科学证明,同志们)包含的营养对猪的健康来说是绝对必需的。我们猪是脑力劳动者。庄园的全部管理和组织工作都要依靠我们。我们夜以继日地为大家的幸福费尽心机。因此,正是为了你们,我们才喝牛奶,才吃苹果的。”[13]然而斯奎拉的话从头至尾都是与事实相违背的谎言,这是一个清晰可见的事实。但是,动物们对他的谎言一直都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他做出的合理解释,还对猪的统治感激涕零。在集权统治下这些动物已麻木。动物们面对拿破仑血腥屠杀的噤若寒蝉和屈从都是他们奴性的体现。动物们相信斯奎拉的谎言,他们根本不清楚这些问题背后的实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应有的智商,而是他们依赖于别人的控制,他们的服从是内心潜移默化的[14],也就是他们的奴性导致的。再说鲍克瑟,他将奴隶生涯的一生演绎到了极致,可是最后却因为劳累过度而死亡,而他所拥戴的,一直都坚信的拿破仑同志,转手却将他的尸体卖给了屠马场,以此换来一箱专供猪享用的威士忌。
在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猪最后成了统治者,成了集权主义者,权力成了人性多變的诱发因子。强权的背后,并不是为了维持所谓的庄园秩序,而是为了他自己的集权主义思想构建,其实,他也是权利的奴役者。而其他的动物则成了奴隶,过着奴役的生活,他们对此还没有一点的思想领悟,没有抱怨却还加以感激地活着。正如列宁在《纪念葛伊甸伯爵》一文中指出:“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15]因此,可以说庄园中的动物都是十足的奴隶!实际上这就是人性中的多变与奴性导致的。
[ 参 考 文 献 ]
[1][2][10][11][13] 乔治·奥威尔,著.张毅,高孝先,译.动物庄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 刘余莉.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1):6-11.
[4] 陈真.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J].求是学刊,2005(6):48-54.
[5][6][7] Philip George Zimbardo,著.孙佩妏,译.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8] 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9][14][15] 姚丽霞.从《动物庄园》谈人的奴性[J].文艺生活,2012(3):106-107.
[12] 王雪.解读奥威尔《动物庄园》里对人性的讽刺[J].短篇小说(原创),2015:65-66.
[16] 张桂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范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4(15):76.
[责任编辑:钟 岚]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李红梅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展开相应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分析了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術的教

  • 找准读写训练点,迈好习作第一

    孔祥东【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很多小学生并不具备适宜的语言使用能力和写作思维技巧,同时,很多语文教师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