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语言“视觉性”初探

    摘 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应凸显视觉性。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语言的“视觉性”,恰恰就是架起学生通往美术欣赏愉悦感的桥梁和纽带。教学以情动人,将生动愉悦的视觉情境渗透到美术教学之中,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课堂中。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语言“视觉性”

    1 语言“视觉性”阐述

    美术教师语言“视觉性”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带入一种浑然整體的审美情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教学设计、图片作品及语言展示,实现有效结合,使学生获得理想的视觉体验。这种整体的审美情境是美术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条件之一。教师应掌握课堂节奏,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如同在看生活、听故事,把自身带入情境,让学生享受到艺术之境。

    2 初中学生学情分析

    中学生学习中,心理疲倦更多是在情绪上的表现,在课堂中容易产生心理疲惫或者做一些与美术课堂无关紧要的一些事情。教学语言“视觉性”恰恰就是架起学生通往美术欣赏愉悦感的桥梁和纽带,并可以合理利用美术课更轻松愉悦的特点,用情境教学方式以情动人,将生动愉悦的情境渗透到美术课教学之中,把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其投入课堂教学之中。

    3 教学语言“视觉性”唤起学生视觉思维

    语言“视觉性”应紧抓学科教学目标,找寻语言“视觉性”唤起学生视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初中美术教师语言可以与以下几点相结合运用。

    3.1 视觉性特征,渗透内在情感联想

    美术学科作为一门与视觉性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视觉元素所具备的直观性有时比文字说明更易于学生直观了解。通过视觉图像或符号,结合教师语言“视觉性”,巧妙地诠释一些美术作品的基本概念。

    案例:在欣赏作品《父亲》时,播放背景音乐“父亲”。教师:“我们曾经登上最高的山,那是父亲宽阔的后背;我们曾经见过最美丽的风景,那是父亲充满爱意的眼神。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父亲都是我们头顶的天,前进的帆!曾经有太多的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就让我们用慧眼来发现生活之美吧。然后老师播放一组平凡父子之间温馨的图片。教师:“父亲的吻很深情,父亲的臂弯很有力,父亲的肩是我的马鞍,父亲的怀抱很温暖,父亲的拥抱很给力。”教师运用这一层一层话语,表达对父亲的爱。学生能回忆自己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此教学片段,通过美术作品的视觉特征,教师运用形象语言,将学生带入父爱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反映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被带入教师预设的视觉情境中,仿佛勾勒起学生与自己父亲之间的一点一滴回忆。教师应对初中学生心理做到相对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与自己美术教学特色相结合,必能达到结合视觉性特征,渗透内在情感联想,使学生产生共鸣。

    3.2 用美的语言,引出视觉情境

    美的语言应当是在恰当的环节、恰当的对白、恰当的情景中营造出的产物,并非是矫揉造作、刻意表达。在“学画漫画”课抓现象的环节中,周老师通过把文学作品与漫画特点相结合,体现出古诗词其实同漫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把事物最显著的特征通过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只不过手法不同而已。周老师模仿情境:“苏东坡写给苏小妹一句话‘脚踪未出香阁门,额头已到画堂前,苏小妹立即回敬‘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始流到嘴边,同学们能想象出苏东坡与其妹妹各自的长相特征吗?”两句风趣幽默的古词,用以诗如画的方式,给学生思维中带入深刻人物的特征的视觉印象,通过特点产生视觉联想,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特定的视觉联想,培养了学生的主观性思维。通过对视觉语言的塑造,文学作品具有可观性和直观性,其传播效果无论是在接受层面,还是审美层面,都取得最好的效果;让学生掌握画漫画技巧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3.3 丰富语言表达形式,贴近生活情境,引导思维的层层递进

    “建筑风景速写”一课中,薛教师用移情于景的方法引入思考:“以文昌阁位主的建筑群是扬州城的地标,现在,就让我们穿过大街,走进小巷,共同领略扬州古城的不同魅力。这幅速写与刚才的文昌阁那幅有什么不同呢?用什么工具、方法表现的?作者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手法表现?”薛老师选用了学生生活熟悉的题材,合理地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结合第一人称的语言“穿过”“走进”等词,为片段情境注入原动力,引学生如同我们正在走入街道真实般的视觉意象。如此视觉情境下,同学们通过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完成以上问题的学习思考,获得答案。薛老师的丰富语句表达形式,贴近生活情境,引导思维的层层递进;合理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产生一个情境下思维的回忆或联想,语言形象直观,整体视觉情境与前后教学环节相互呼应。

    4 结语

    教学语言“视觉性”的创设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社会时事热点、初中学生的心理及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从中创设视觉情境。在前人的美术语言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希望能帮助美术教师予以启发,实际操作还需各位老师依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依据自身的教学情况,琢磨符合自己的教学语言“视觉性”操作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美术教育,2002.

    作者简介:张征(199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美术)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