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作文成绩的可行性论证
【摘 要】提高学生作文成绩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却是许多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几个不同方面分析论述了提高作文成绩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可行性 教学效果
作文,因其在语文试卷中的比重,让任何一个与高考有关的人不敢小瞧。语文高考题目“改革”到今天,作文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作文是“长线工程”不能立竿见影而束手无策徒唤奈何,或者埋怨学生基础的薄弱。在学生现有基础水平、学校现行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的前提下,大面积提高作文水平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备详细的论说非一篇短文所能胜任。这里只撮录其要分述于后。
一、命题的客观具有达此目的的便利
作文题型趋于稳定且为学生所熟悉。就全国而言,作文题型虽打破了话题作文的一统天下,出现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但命题作文是一个“考”题型,材料作文也非以前审题难度很大的旧面貌,而是带有话题作文特点的“话题化”材料作文,一般都有较鲜明的思想倾向,或已对材料的思想作了归结或者提醒暗示,审题难度较小。如2006年全国卷一材料的最后一段,牧羊人的话和孩子的话即是较明显的提示。根据牧羊人的评论,可以从“盲目模仿必败”、“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想和现实”等方面立意;根据孩子的评论,可以从“勇于尝试”、“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拼搏”、“正视失败”等方面立意;还可以综合考虑,将两人的评论结合起来,从“既要勇于拼搏尝试,又要讲究实际”方面立意。
思想内容指向与学生的认识与生活相贴近,多数学生不会陌生得无话可说。如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全国卷二的关于图书阅读率和网上阅读率的问题,贴近生活;江苏卷的“人与路”贴近学生对客体的认识判断能力和对主体情感的体验;全国卷一的材料虽来自国外寓言,但其思想指向却贴近学生,内容为学生所常见常言;山东卷的关于雷抒雁《星星》一诗产生的联想或感悟,实际指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评判。
题目来源有靠近学生的趋势。2006年有多道试题与高中课本有关联。如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来源于高中课本第五册《人是什么》中所引孔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福建卷三个备选话题有两个与中学教材相关联:“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与初中教材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相关联;戈多“今天已经来了”脱胎于高中第五册课文《等待戈多》。全国卷二关于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率的问题,学生不仅早就知道,而且多数还是“问题”对象。
二、有效而切实可行的教练之法
磨砺思想,提升认识水平。文章要写得深刻、有见地,就必须眼光敏锐,思想有深度。而这“眼光”、“思想”并非与生俱来,是后天获得的,因而引导、训练会非常有效。平时的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味人生,就一些社会热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都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深入思考。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练就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敏锐眼光。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丰富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给学生介绍或印发一些对社会生活有独到见解、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开启智慧、引人深思的短小文章,让学生见多识广,扩大视野,也能让学生增加做人的高度和作文的深度。
单项突破,训练方法技巧。写作课,不一定每次都写整篇文章。有计划地针对写作的某一环节进行集中练习,将会有明显的成效。
写作过程中,审题立意是一个基础步骤、关键环节,与一篇作文的好坏关系密切。写作课上,就可以拿出几节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三种类型作文的审题要领。对话题作文,要让学生认识到话题的命令性、限制性,材料的提示启发作用;对命题作文,要让学生重视限制、修饰性词语,学会找“题眼”;对材料作文,要让学生明白材料是写作的根本,是确定文章思想的依据,审题时要结合中心句、重要句子作整体理解,并尽可能多地找出材料的含义,经过比较,选出意思最突出、最明显的一个,作为自己文章的主旨。
近几年全国和多数省市的高考作文试题,实践了“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命题思想,如此,如“布局谋篇”“使用材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就凸现了出来。布局谋篇的方式和结果,体现为文章的结构。因此,把议论文、散文的横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纵横式结构以及扇性结构等结构方式及其变式教给学生就有明显的意义。为使这部分训练扎实,可给每种结构方式配上例文,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列出结构图。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几种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它既可使写作时思维的推进与展开有“路”可循,有“章”可依,还可在思路闭塞的情况下,帮助开启思路,展开思维。
给学生介绍一些题目种类、好题标准、拟题方式,也会有相当不错的收益。另外,让学生学会划分小段、利用分段突出观点显示层次,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之外有意外的收获。
搜集材料,丰富学生库存。材料是学生作文的主要“支撑物”,是文章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典型的材料有较强的说服力,新颖的材料往往受青睐。学生也知道材料的重要性,但有三个“无奈”无法解决:一是无法获得较多的材料,二是无法获得新鲜的材料,三是已知的材料写作时常常忘记使用。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如课本中古今人物的典型事例,报章杂志、电视中的新鲜事例),给学生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整理材料(如对材料分类排队)。这就不仅解决了学生无米为炊之窘,还可更进一步,凭其丰富有力的材料“攀高接贵”。
多法并用,铸炼闪光语言。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已成师生共识,只是不少人认为语言是“硬工夫”、“慢工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非仓促可就,因而视为畏途,进而放弃。其实,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只要用心。有几种方法很有效。
恰当地使用文言词汇。使用文言词语,可使文章有书卷气、有品位,让人不敢轻视。“到现在还没有成功”如果换成“迄今未果”马上变得非同一般。“虽然,他报国之志未灭,但双鬓已白,华年难再”一句,因为有了“之”、“志”和“白”、“再”的活用(形容词、副词用做动词),不仅使句子显得精练,而且使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突出。
活用、移用词语。将本来用于大(或小)的方面的词语,用于小(或大)的方面,会使语言富有情趣和思想。如“话题作文时代的教学思考”,把本用于社会历史方面的“时代”用在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方面,在违背用词传统和规范中显示了新意,使语言表达更鲜明,更具冲击力。将本用于某一方面的词语用于另一方面,叫词语的移用。这种方法可使语言生动有趣,有韵味。如:“主任把表情整理了一下,让脸上堆满尊严,清了清嗓子,才开始了他的发言。”句中“表情”“尊严”本不能与“整理”“堆满”搭配,这里超常搭配,形象的描摹出了那种装模作样、拿腔造势的情态。
积极使用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比喻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变生疏为熟悉。钱钟书的《围城》便得益于比喻。排比能造成一贯而下的气势,增强语言的力量,用来描述能充分突出事物的特点;用来议论,可以增加语势;用来抒情,可使情感强烈感人。对偶可使语言精练、整齐、上档次。巧妙恰当的引用,可使语言鲜活生动,就如优美的雕塑,使寻常园林增色添彩。而引用的内容又相当广泛,举凡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歌词戏文广告词,只要合适,都可以引入文章。
活化语言、提高语言品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必诸法皆使,便可使语言不一般。况且,高考对语言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即使是满分的文章,也不要求它字字玑珠,一篇文章中有三五个闪光之处,便可叫人“另眼相看”了。
让学生写作水平和作文分数高起来,其情景是令人鼓舞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作者简介:李晓红,河南省南阳市五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