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答题策略
摘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于课外,常常成为高考考场上的拦路虎,尤其是主观翻译题更让考生望而生畏。针对这一情况,下面将以“2016年高考全国a卷Ⅱ文言文阅读”为例,分析翻译题的答题策略,帮助考生避免失误,辅之以平时的积累,最终取得满意的分数。
关键字: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策略
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模块。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属人物传记类,下设的3道客观题分别考查考生“断句读”的文言基本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以及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观翻译题则紧扣“课程目标”,考查考生对重要的实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对考生来说,既然是做题,就是有法可循的,就要避免失误,这两点又以平时有效的积累为基础。由于客观题有选项作为辅助,难度不是太大,本文着重谈谈主观翻译题(卷面上为第7题)在解题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临场发挥的技巧
(一)结合上下文文意,巧用客观题选项
第7题第⑴问是让翻译“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这句话。结合上下文,其上是说“壬午前后,言官当中大多是摧刚为柔、化直为佞的人”,其下是说“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有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其下说的意思正好是第6题的选项C,当与原文逐字逐句对照,判断出C为正确选项时,那么对于朝廷中官员的分布情况就清楚了:其中,刚直之人和谄媚之人同朝为官,但却不敌谄媚之人。
贯通上下文文意,考生便能翻译出句子大意,即:在那中间,有刚直的人,他们不能战胜谄媚的人,大多不能安身立命。这就能拿到句意分。句意分就是阅卷人根据考生翻译出的句子大意所给的分。与之相对的是采点分,考生能准确解释句中包含的“关键性词语”的含义,就可以拿到采点分。考生即使不知道采点分词语“胜”和“龃龉”的精确意思,但巧妙运用出题人所给出的客观题选项,还是可以拿到句意分的。
(二)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法
第7题第⑵问所给的题目是“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大多数考生能拿到句意分,较难拿到采点分,下文将简要分析如何发挥联想,帮助考生理解关键词语。
1.以“形”索义法。“啖”,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炎声。根据其形符“口”,我们可以推断“啖”的词义和“口”有关,进而和“吃”有关。即使考生不知道“啖”是形声字,但是看到“口”,也会很快想到这和“吃”有某种联系。上文中有“岁大饥,人相食”,下文中有皇帝派人赈灾,可见饥荒年间,百姓没有吃的粮食。上下文文意为我们的推断提供了佐证,“啖”就是“吃”的意思,《广雅》亦有“啖,食也”的解释。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1]在他看来,同一形符的汉字在意义上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啖、咀、嚼、咬、喝、吸、咽”等都从“口”,其词义均与口(嘴)有关。可见,依照形声字的形符大致窥见词义的范围或事物的类属,这是有迹可循的。
2.语法位置推断法。如何快速而准确的翻译出“囊”呢?考生根据所熟知的“锦囊、行囊、气囊”等词,能够知道“囊”的意思跟袋子有关。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示”的意思和这里一样,“给……看”。可是把“囊示登云”翻译成“袋子给陈登云看”似乎是不妥的,这时候我们就要分析“囊”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这句话的主语省略,补出该是“副使崔应麟”;谓语是“示”;宾语为“陈登云”。主谓宾都不缺,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囊”在这里是名词用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现象,译成“用袋子装起来给陈登云看”。
张炜在他的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文言词汇教学研究》中指出,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2]。人教版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写道:“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很多学生都会把“晋军”“秦军”翻译为“晋国的军队”“秦国的军队”,如此一来,句子缺失了谓语动词。所以,“军”在这里只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晋”和“秦”就分别代指“晋国的军队”和“秦国的军队”。我们知道,实词不仅有词汇意义,还具备语法意义,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考生知其一便有助于判定其他方面。
二、审慎做题,避免失误
(一)因形近而成错别字
考生翻译“其间岂无刚直之人”时会翻译成“哪里没有刚毅正直的人”,或者“那里没有刚毅正直的人”。“哪里”和“那里”看似只是读音相近、字形相似的问题,可是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上句当中,再分别加上逗号或问号,就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1)哪里没有刚毅正直的人,(有)
(2)哪里没有刚毅正直的人?(有)
(3)那里没有刚毅正直的人,(没有)
(4)那里没有刚毅正直的人?(有)
“哪”是疑问词,常用于反问句,表示否定,后面加上“没有”,就是双重否定表肯定,“哪里没有”就是“有”,无论句尾是逗号还是问号,不影响句子的整体表意,问号只是增加疑问语气。
“哪里”在明清小说中常写作“那里”,《紅楼梦·第八回》写道:“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儿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冻死我了!”[3]“那里就冻死我了!”可以转换为“不会冻死我”。
但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那里”常用来表示“对说话人来说较远的地点或时间”,已不再具有“哪里”的功能,不表示反问语气。所以,“那里(时间或地点)没有刚毅正直的人”后面加逗号,是陈述语气,旨在说明某事的现状;加问号就表示问话人认为是“有刚毅正直的人”。
“哪里”和“那里”看似一字之差,放在相同的句子中,句尾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就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思。所以,考生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应该规范用字,避免使用错别字。
(二)多音字字义不明
考生翻译“其间岂无刚直之人”时,有的译成“其中不得有刚毅正直的人”。我们知道,“得”是个多音字。如果把“得”读为“得(dé)”,“不得有”就是没有的意思。但是,假如读为“得(děi)”,“不得有”就是有的意思。
在口语中使用多音字,有语音和语境的提示,对表意的准确性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用在卷面上,直观的只看到字形,再由老师赋予读音,就有可能学生用此读音下的此义,老师赋予了彼读音下的彼义,恰好避开了正确读音下的词义,那么考生就会少拿分或者拿不到分。所以,考生在平时书面写作或考试答题过程中应审慎使用多音字。
三、“从点到线”的积累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身”这句话中,第一和第三小句意思比较直观,大多数考生都可以译出来,翻译第二小句的句子大意时开始有区分,但区分度还不是太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胜”和“龃龉”这两个词。
根据现代汉语,我们很容易得出“胜”有“战胜、胜利”的意思。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岳阳楼记》这一节中学到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其中,“胜”的意思是“优美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中还保留了这一用法:“胜地、胜景、胜状”。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中还出现“胜”的另外的词义:(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1)里的“胜”是“尽”的意思。(2)里的“胜”是“禁得住”的意思。此外,《滕王阁序》中学过“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其中,“胜”表示“盛大的”。
“胜”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个,对于“胜”的众多词义和相应的词性,考生靠死记硬背显然是不行的。古汉语中,每一个词它的各个义项间是成系统的,系统内部各词义是有规律的。“胜”的本义是“禁得住、能承受”(动词);在竞争中能忍得住就能“战胜”(动词)别人;战胜别人就是取得了“胜利”(名词);胜利者往往坚持到了最后,有“尽”(副词)的意思;这样的结果是“美好的”(形容词),所以要举行“盛大的”(形容词)宴会来庆祝。
学习语文少了积累肯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下功夫,每次遇到常用的文言词语,都要记下其意义、用法,时常归纳整理,把纷繁复杂的词义置于系统当中,经常复习,这样会较有成效。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等,都可以采用这种“从点到线”的积累方法,考场上只需要从线上取点代入即可。
综上所述,本文为考生如何在考场上应对棘手的文言文翻译题提供了几点解题策略。当然,以上的这些都不能脱离上下文文义而随意揣测。古代汉语里一些单音节词演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或成语中的语素,所以,正确运用现代汉语双音词和成语也有助于推测古汉语词义。在考场上,要想条理清楚地进行分析,关键还是要“心中有数”,平日里多成系统的积累,熟知考点。此外,还要注意避免使用错别字,审慎使用多音字,重视细节,切勿功亏一篑。
注釋: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张炜.高中语文文言词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曹雪芹.红楼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春艳(1993— ),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训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