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是如何养成的
王宇+姚捷文+陈建辉
提起中国西医学的起源,就不能不提到有着百年历史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她的前身可是很有来头的,那是1906年由英美六教会联合创办的协和医学堂,当时慈禧太后带着王公大臣一起捐助了赞助费。几年后,由于美国石油垄断集团洛克菲勒财团创办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来到中国做慈善事业,为推动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派出考察团在中国考察后,出资收购了协和医学堂,于1917年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建设是格外重视的,目标是把北京协和医学院建设成为与欧洲、美洲一样高标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优秀的教学队伍、高水平的教学医院和护士学校,致力于医学教育、科研和服务病人,培养高水平的医学科研人员和教师,这远远超过了一所普通医学校的定位。
这个坐落于北京城繁华中心的医学高等学府,顺理成章的培育出一批医学大家,有中国儿科学的奠基人诸福棠;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中国胸外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奠基人之一,曾被毛主席接见的黄家驷;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曾为周总理等多位中央领导人治疗的“御医”吴阶平等等。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医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于“精”“诚”二字当之无愧,不正是药王孙思邈所说的“大医”吗。
或许到这里,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在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旧中国,在中国医学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大环境下,北京协和医学院何以能培养出中国医学界的大半精华呢?我们接下来就通过回顾协和的精英教育方式来一窥“大医”是如何养成的。
一流的师资力量
当时的协和可谓大师云集,学生有幸聆听到世界顶尖专家学者的教诲,他们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荷兰……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步达生、娄克斯、麦克林、林可胜、张孝骞、李宗恩……洛克菲勒基金会不惜重金给予这些大师优厚待遇,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研究中。
除了接受一流专家的悉心教导,协和学生还拥有被誉为“亚洲第一”的医学图书馆。为了学生能够准确学习到西方医学的精华,图书馆的书籍都是直接从国外各地购买的英文原版书籍,一路漂洋过海,千里迢迢来到了中国。图书种类丰富,覆盖多门学科,除了书籍,还有重要的医学杂志及各类工具书。协和学生在课余时间浸泡在图书馆,博览群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严格的入学标准
这样优渥的学习条件,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协和的大门敞开着,却不是“海纳百川”,她只迎接最优秀的学生。
最优秀的学生是在重重筛选中脱颖而出的,说到协和的入学资格,招生简章中有明确的规定。医学院兼收男女学生,学制五年,在此之前需要学习三年医预科,共计八年。由招考委员会全权负责招考事宜。怎样优秀的学生才能被录取呢?请看如下条件。
首先,在报考医本科之前,须在学院认可的大学(如燕京大学)修完医预科课程,打好学医的基础。医预科需要学习的科目不仅包括中文、英语、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还要了解中国历史、西洋历史,甚至对心理学也要有所涉猎。
其次,入学方式分为三种:计分考试、证明和保送。第一种需要学生提供证书和实验室笔记,由招考委员会认定合格后可以通过考试入学;第二种是在学院认可的学校修过医预科后,提供证书,还要由教师证明学生是品学兼优才准予入学;第三种是对于已经在大学毕业的学生,其所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各种课程足以用于学医之用,且有教师专函保送,则准予入学。
另外,学医的学生首先自身要有好身体,在入学前必须进行体检,合格者才可入学。
独特的教育方式
通过入学考试之后,迎接学生的是五年紧凑的医学学习时间,其中包括修业四年和实习一年。为保证教学质量,各科均用英语授课,平时的师生交流也同样用英语。对协和的学生来说,英语真的只是交流的工具而已。学期也与现今高校不同,协和医学院采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短学期模式,将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每学年的课程各有侧重,且有学时要求。学院还鼓励学生多在图书馆、实验室、门诊处主动研究、实习。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到了第五年,学生需要在临床科室实习一年。总而言之,这一年学生要积累充分的实践经验,只懂理论是万万不行的。
学习是紧张枯燥的,但学生的校园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学院设有交际部,辅助学生利用社交机会陶冶性情,学生会负责学生的体育、交际、文学等兴趣事宜。学院礼堂也定期会邀请各界人士前来演讲,本校学生可随意旁听。
殘酷的淘汰制度
在协和,入学并不代表能顺利毕业,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每学年的学习结束后,残酷的淘汰就要开始了。首先由学科教员共同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而后升级委员会综合考察学生的成绩及学生的性格是否适合医学等因素,判定学生成绩的优劣。成绩分数由升级委员会决定,最后以优秀、及格和不及格的方式公布。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并顺利升级,成绩不佳者或补习,或留级,或停学。1917年协和创办后的第一届学生,医预科入学时9人,只有5人升入医本科,至1924年毕业时仅余3人。
种种考验后的毕业
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学院早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行过立案,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生的资格相当于美国医学会所规定的甲等医校程度。毕业的要求是学生在学院完成学习四年,并且在附属医院或其他被认可的医院实习一年(满12个月),实习成绩由各科系主任核定合格后,由学院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这听起来平淡无奇的要求就是八年医学学习的缩影,一路过关斩将,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其中的艰难旁人难以体会。由此,学生时代告一段落,入职后在医院累积经验、提升自我的新阶段开始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医”虽然崛起在走出校园之后,但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在雕廊画栋的中式殿堂里接受的世界一流的西式教育,离不开他们勤勉刻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回顾北京协和医学院“大医”养成记,仿佛亲身跟随着少年时代的他们经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见证了“大医”的成才之路。神秘感虽然淡了,但却从心底生出了深深的震撼与敬畏。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