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调动积累,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
【摘 要】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是许多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却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文化底蕴 教学方法
富有文学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她体现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她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议论自然社会的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或以巧妙运用词语来渲染感情等等。
当下高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有一定数量词语积淀,有一定的古诗词、名言名句的积累,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沉淀,有一定程度的语言修辞涵养,有一定水平的文学文化素养;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是:努力地想把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这种急切的心情迫使他急于表达和快速表达,这也是正常的心理需求,符合心理诉求的特点。而恰恰是这种急切的心理需求,使得学生很难调动从课本中学来的知识,在写作的实际操练中,恰当地运用到文章中来,为写作服务。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学习的心理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处理学与用的难题,显得异常的重要。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应对难题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得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力求满足其心理诉求,甚至还可以有意地强化这种心理诉求,让他有强烈表达的欲望。而如何来强化这种心理诉求呢?我们知道,学生大脑潜意识就是关注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而眼前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高考,而高考的关键就是高分,因而强调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其分值占70分,作文成绩是语文科成败的关键,由此强化了心理诉求,激发其表达思想感情的强烈欲望,这时候学生往往会苦于不知如何表达。这时再恰当地授之以法,引导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来表情达意。
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除了要注意遣词用句的美感,包括意象的选择、情调的一致、音韵的和谐等,因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美的语言写成的;更应注重修辞的运用,使文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修辞性的语言往往青睐于比喻、拟人、拟物、移用、引用、排比等修辞的运用,能够增强语言生动形象的效果,予语言以诗意。下面举几个导引的例子来说明:
如:我们要表达“生活处处是美,美是多姿多彩的”这个话题,便可这样设喻: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既使用比喻,又使用排比,表达效果不言而喻。
我们知道,灿若星辰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浪漫。这种传统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精致的装饰,因为它是选用经过时间的河流冲淘后留下的最闪耀的真金名句铸造而成。我们完全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去引用和化用充满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打开思路,巧妙创设情境增添文采。
如以“生命”和“乐观”为例:
引用古诗词: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化用古诗词: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化用了古典诗词,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照亮了阅卷教师的眼睛,诗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让疲劳繁重的阅卷突然变得轻松愉悦。
我们明白,如果能在比喻中注入文化含量与人文精神,那自然也就更有文采了,而这样的角度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开掘,从名人、名事、名言等方面灵活选择运用。
如:命运就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刻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叹;命运就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挖掘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底蕴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历史底蕴是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认识。我们同样通过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历史底蕴之美。
如巧用历史: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
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留在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有力论据。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从历史的宝库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价值。
又如巧用课本内容:
由相近联想而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问题或某一景物、某一现象的古今诗词佳句嵌入一句话中,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
[例1]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这才是真正心灵的选择。
[例2]读李白,让我感受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旷世豪情;读李煜,让我体味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世事沧桑;读余秋雨,让我感受生命恰似一段宁谧久远的“文化苦旅”;读冰心,使我真的不再“斯人独憔悴”。
[例3]我穿越时空,我追溯流光,我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岸。一张张坚毅的面孔浮现在我的面前,一双双矍铄的眼睛注视着我的双眸,一声声昂扬的呐喊萦绕在我的耳畔。于是,朦胧的思绪穿透了远方的晨雾,远古的笙箫澄明了心中的尘埃。心灵的选择该是于谦的《石灰吟》,心灵的选择该是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心灵的选择该是平凡中蕴藏的伟大,心灵的选择该是万事皆休后的坦然从容……
以上的做法的关键点在于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诉求的激发,当然,恰当的训练方法也特别重要。上面所讲的训练方法是相互联系而非各自独立。以上是我在教学的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愿与大家交流。
★作者简介:陈建生,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