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溶液学习的几个误区

    

    摘 要:溶液的学习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于知识的误解造成的.笔者针对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一章几个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形成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溶液;误区;概念理解

    作者简介:阮守朋(1985-),男,山东淄博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有重大的意义,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溶液”一章的学习也是我们从化学视角认识宏观物质及应用宏观物质的典型例子.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形成错误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联系观和发展观.

    1 误区一:液体一定是溶液,溶液一定是液体

    我们知道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生活中有些液体是混合物,但它不具备均一、稳定性,例如黄泥水、油水混合物、牛奶、酱油和豆浆等,它们不是溶液;蒸馏水具备均一、稳定性,但它不是混合物,它也不是溶液.所以是液体的不一定是溶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只要具备均一、稳定、混合物的特征,都可以看作是溶液,例如一定范围内的空气和合金等,都可以看作是溶液,所以溶液不一定是液體.

    2 误区二: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明确的界限,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含有溶质较多的为浓溶液,含有溶质较少的为稀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与溶解度有关,浓、稀与溶解的溶质多少有关,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7g,也就是说,20℃时,当0.17g氢氧化钙溶解在100g水中时达到了饱和溶液.而相对于溶质多少来说,此时的溶液是稀溶液.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同理,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 误区三: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剂和改变温度,通过增加溶剂的方法,溶质不变,溶剂增多,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如果是通过温度的方法,例如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通过升温变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此过程中,溶质不变、溶剂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3种: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和改变温度.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溶质增多,溶剂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溶质不变,溶剂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溶质不变,溶剂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变大,也可能不变.

    4 误区四:溶解度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

    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为: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100%,因此,溶解度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但是,在不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不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

    5 误区五: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固体,例如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也可能是液体,例如医用酒精中的溶质是乙醇;也可能是气体,例如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多种,例如将蔗糖和食盐都溶解在水中,那么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就有蔗糖和氯化钠.

    6 误区六:溶解度的大小受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的影响

    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内部因素受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的影响;外部因素固体只受温度的影响,气体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溶解度是指一定条件下,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所以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质量或溶剂的质量没有关系.

    7 误区七: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对于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改变温度,二是蒸发溶剂.改变温度(大多数是降低温度),固体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减小、溶剂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蒸发溶剂,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晶体析出,此时如果温度不变,蒸发溶剂前后都是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对于不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大多数是降低温度),固体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减小、溶剂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蒸发溶剂,溶液由不饱和变成饱和,此时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再蒸发溶剂,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晶体析出,此时如果温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收稿日期:2020-02-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