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拓展材料引入的优化策略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材料的引入是对课堂的一个有机补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但语文课堂教学也存有课外拓展材料引入杂乱的现象,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课堂拓展材料引入的优化可以从明向、聚焦、触发三个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课堂;拓展材料;优化;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化解课文难点、加强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往往需要引入一些课文以外的材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引入课堂拓展材料时,在目的和内容、方式和时机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拓展材料引入的优化策略。

    一、明向:从“随心”到“所欲”

    随心,就是在课外材料引入时教师只是凭自己喜好为之,甚至是手头有什么就引入什么,比较盲目,主要表现为引入阅读材料仅仅是一种形式,运用缺乏针对性,简单地一读而过。甚至一些教师引入的材料与课文情感内涵完全无关,造成课堂的“失明”。

    所欲,就是明白自己引入相关拓展材料为了什么,想要达成什么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的过程中,课外拓展材料的引入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需要对大量的课外拓展材料进行筛选、加工和优化,并结合课堂所需,做到课堂拓展既有知识的丰富性,又能够紧密结合教材文本,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如笔者在执教《我心归去》一文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对故乡的内涵的哲学思考时,结合本单元“月是故乡明”的主题,引入韩少功写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揣摩:

    人可以另外选择居住地,但没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你没法选择你的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者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如果你曾经有过最动情的心事,最快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经过揣摩,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材料中“人可以另外选择居住地,但没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而书本上说“故乡和出生地不是一回事”。“生命之源”不就是故乡、出生地或者居住地吗?好像和书本上说的有矛盾啊。

    问题一提出,马上引发了大家对故乡文化内涵的思考:

    生1:故乡有我们美好的回忆,一个土墙、泥路、蜜蜂,还有很多伙伴们,出生地未必有这些美好的回忆。

    生2:故乡有我们的劳动、生活体验的痕迹,就如作者说的犁头等,出生地和居住地也未必有这些。

    生3:故乡有大家的辛苦付出,无私奉献,美丽乡村建设。

    师:出生地、居住地并不意味着故乡,故乡意味著我们的付出,在对故乡的文化意义思考中,作者展现了对故乡的一种怀念之心,感恩之心、奉献之心、期望之心……

    通过课外材料的引入、比较,笔者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作者笔下故乡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和把握,使学生真正明白故乡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对一群人的意义,突破了文章难点。因此,课堂拓展材料的引入需要教师认真选择,为课文的学习导航。

    二、聚焦:从“失衡”到“精准”

    在语文拓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引入的材料加工不够,有时候显得过多,看似引入的内容“丰富”,实则显现出杂乱无章,而且还挤占了课堂的时间,导致整堂课上课内文本的阅读和思考缺少时间,打乱了课内文本的阅读,忽视了阅读的主体内容——课内文本,导致课堂“失衡”。

    如有教师在执教《金岳霖先生》一文时,整节课教师大篇幅地介绍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之间纠葛的爱情故事,占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尽管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课内文本却没有涉及,课堂“失衡”,让学生仅仅听了一个“故事”。

    精准,就是要明确引入目的,并聚焦于某个点,选择精练且可以准确地印证、发掘或深入探究的材料。如笔者在执教《金岳霖先生》一文时,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去查阅资料,如西南联大相关知识、金岳霖先生相关事迹以及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等等,学生很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金岳霖先生的认识仅停留在“有趣、怪异”的层面上,因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聚焦于文中的细节“金岳霖先生上课的时候扪虱而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生1:我觉得这个老师有点不可思议,很随意。

    生2:先生很纯真,一点也不做作,上课从身上抓出个跳蚤也不回避,还抓在手里把玩。

    生3:我觉得金岳霖先生很善良,他抓了跳蚤并没有捏死它。

    此时笔者引入魏晋风度相关材料: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魏晋时期的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人格思想行为极为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

    通过对材料中魏晋风度的解读,并结合材料研读文本细节,引导学生纵深挖掘内涵,学生们很容易明白金岳霖先生的行为不仅仅是有趣、怪异,而且是一种自信、风流、潇洒的人格范式,让学生真正感受金岳霖先生的教育魅力、真善美的人格魅力以及西南联大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拓展材料引入需要结合具体文本中可挖掘的点进行聚焦,做到内容精简、适宜,教师需要能够精准地对课文中的某个点进行深入研习和探究,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深入文本,理解领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真情实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三、触发:从“程式”到“机变”

    在拓展材料的引入方式和时机上,有的教师往往有程式化倾向,课堂开始即展示作者与写作背景的自不必说,就是运用现代新技术,往往也作程序化的设计,鼠标点击成了预设的简单操作。而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的观看者。

    如有教师在执教《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按固定的程式给学生引入课外材料,介绍了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即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伐,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继而翻译文本并学习文中治国措施。学生往往对文言文有种生疏感,而课外材料引入的程式化进一步导致学生失去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机变,即要求教师根据引入的具体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灵活多变,触发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文本的探究。如笔者执教《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曾引导学生围绕“梁惠王是不是一个好君主”这一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生1:梁惠王是一个好的君主,因为在第1段中,面对国内的灾荒,他有具体的措施和行动,如“河内凶,移其民与河东,河东凶亦然”,可见他是关心爱护百姓的。

    生2:梁惠王不是好国君,因为尽管他做了这些事情,但我认为老百姓并不希望被迁徙,而是希望能够留在自己的家乡,安土重迁嘛。

    生3:我也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国君,因为文章中写道:“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说明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说说的,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老百姓依旧处于深重的苦难当中。

    生1辩驳:这么大个国家,作为一个皇帝也是有心无力的,他是一个好国君,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国君。

    ……

    师:请大家看这则材料: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賢”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史记·魏世家》

    从学生们在研习文本的讨论看,他们似乎有难以解决的矛盾,笔者适时引入课外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讨论梁惠王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国君。从拓展材料中学生很容易看出,梁惠王喜欢打仗,而且人力、物力均损失惨重,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因此战争才是国力空虚的根本,可见梁惠王治国爱民是有心却无行动,而且在他的治理下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公。

    简短的拓展材料,在学生讨论学习出现难点的时候找准时机引入,能有效助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继而推动课堂向纵深发展。因此,课外拓展材料的引入不是死板的,而是需要根据课堂的动态演变而变化的,有的拓展材料可以课前引入,有时可以在文本难点解读时引入,抑或是结尾引入,这需要视教学的进度、学生需求和文本的特点而定。

    教师明确、精准、机变地引入课外拓展材料,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灵活生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的能力,真正起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斌刚(1983—)男,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 试析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

    宋琴政治学习对许多高中生来说,就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科,因为感觉政治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没有实际用处。其实这种观念十分错误,而产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蒋菊蕊【摘 ?要】多年承袭下来的较为封闭的作文教学导致学生不会细心观察、体验生活,不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写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