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黄一迁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拿来形容黄阿忠的人生恐怕再合适不过。或是性格使然,阿忠总在生活中坚持着他的执念:一旦有想要达成的目标,便会竭尽所能去完成,不轻言放弃。对人生如此,对艺术亦如此。
黄阿忠的绘画道路并非一路平坦,小时候虽有学画的愿望,却苦于家庭的拮据而没有条件。固执如他并没有退缩,反而在生活的各种细微之处寻找艺术,锻炼绘画的技能,因此,小小年纪的他扒窗户偷偷听画图课;回家后站在能被送去画画培训班的哥哥身后学他的画。甚至那些因水气氤氲而斑驳、开裂的墙壁在他眼里居然也能被天马行空地想象成不同物体,可见其对绘画的痴迷。后来他一如所愿,走上了绘画的道路。年轻时他居住在老式公房的底层,即使条件再简陋,他也要在天井里砌出一间小屋,蜗居于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凭借着对绘画的热爱和向往,阿忠义无反顾地一苇以航。
在追求艺术的完美上,他也同样“凡心所向,素履所往”。年轻时,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名川大山之间,博采天地之气,万物之灵,写生了不计其数的作业。为了精益求精,一块色块的深浅大小,或是一个橘子的摆放,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改之又改。几十年的训练馈赠给他的是现在的信手拈来,比如,他能把看似简单,实则难以把控的纸上油画画得轻松洒脱。
黄阿忠从来都是一个遵从内心的人,他的思维方式大多是感性胜于理性,这种偏向同样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在观看他的画作时,常常会感到一种我自倾杯,且君随意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凌驾于他所看到的客观世界,这种主观性同样是他心情、心境的体现。其笔下的风景、静物、人体,给人第一眼的感觉是出世的,那些建筑、物体、人,静静地躺在画布上,有着不谐人事的高冷、超脱,一如他安之若素的处世哲学。虽然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但这并不妨碍作品本身的打动人心。因为阿忠将“真”的情感注入其中,“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诚”是他的作品能够感动观者的要素。
如果仔细品味,阿忠的作品则又呈现出入世的世俗性——那热闹而多姿的颜色,那对美的极致追求,那放飞心灵的欲望都体现出这一特征。出世与入世,似乎是一对矛盾体,然而事实却是,在二者无数次碰撞中,我们能够深化对人生问题的解悟。从本质上来说,人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即使是以避世完身为宗旨的庄子,骨子里也包含著对多难人生的世故却又睿智的洞察。
世俗性的出现,使他的作品有了雅俗共赏,妇孺皆晓的普世审美价值。也正是这世俗性的存在,他的作品才有了强烈的代入感,尤其是风景创作。阿忠的风景常常令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小镇、海滩、城市,仿佛都是你曾踏足过的地方,唤起了观者的感情。即使没有去过,你也能一眼认出每个场景的特点,自大脑中联想起当地的人文或自然景观。丰子恺曾说,绘画诉于我们的是视觉,从而唤起我们的感情;文学诉于我们的却是表象,从而唤起我们的联想。前者需要的是感觉,后者需要的则是理智。阅读黄阿忠的画作则既有感官激发,又有理智运动,兼具视觉和表象的双重性。这或许也是其作品的看点之一。
当然,阿忠在创作时,其立意似乎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单纯地以不负己心的愿望来描绘所看,所想,所感,凡心所向,素履所往。这之中有矛盾也有统一,从而成就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
黄阿忠 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协油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