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相关建议

    摘 要:本文结合数据,对我国目前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建设性提出优化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相关意见建议,希望能够为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有效策略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国际经济局势复杂,我国急需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存在有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了解中国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状况,深入分析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针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有效策略,是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必须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综述

    截至2019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较之十年前有了大幅度提升,重要科技创新指标在改革开放以后始终保持逐年递增的态势,中国R&D(科技研究和试验发展)支出超过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占全国GDP总量的2.41%,科技研究人员总数为418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总量和被引用次数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一;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9万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达到14万家,全国技术合约成交总金额为1.93万亿元人民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为世界第15位,168个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人民币,高新区内新注册企业总量40多万家。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技创新工作在部分层面仍然存在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2019年中国基础科技研究经费为1250亿元人民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仅占到总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的5.2%,大约为美国的25%,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偏低。

    二、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因解析

    数据分析显示,在最近几年当中,中国持续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致力于巩固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实力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同时,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也变得越来越大,新动能增长迅速,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科技创新相关产业链延长、覆盖面增加、经济投入提高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发展创新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国内科技创新人才总量较少

    科技创新,其内核是对人才的创新,在21世纪,人才成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资源。当下,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过程中,人才的竞争也是其中的一大重点。从2010年开展,中国在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推行了大量重要的措施,但是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依旧存在有科技人才数量不足,高精尖领导型人才奇缺的情況。对于我国基层科技创新工作来说,人才的稀缺更是非常普遍性的一个问题。同时,对国内的人才整体分布情况开展分析,科技创新人才目前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科技型企业当中,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小微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低,并且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基础性科技研究力度薄弱

    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不仅需要针对顶层设计方面开展相关工作,更要从基础性科研活动中进行探究。整体来讲,我国对基础性科技研究关注度不足,存在有较多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有限,在许多领域都受制于其他国家。当中,中国在资金和政策上对基础性科研工作投入不足,同时,基础性科技研究工作的整体结构较为单一化,中央财政对基础性科研工作的投入占据到了总投入量的90%以上,致使中国相关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制于资金投入的影响,企业亟须要对现有的融资渠道进行有效拓展,方便更多的其他社会资本融入基础性科技研究工作当中。

    (三)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顺

    科技成果转化,即把科学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转移到市场当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有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使得大量科研成果被研发出来以后不得不被束之高阁,造成了“最后一公里”难落地的情况。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第一,我国各高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自身的科技研发成果成熟度不足,企业对科技成果投放市场的能力偏低,产、学、研没有紧密结合;第二,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作为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供给方,其科技研究成果所面对的行业专业化程度不足,普遍缺少专业的科技研究成果转移单位与满足科技研究成果转换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技术转移部门的政策和物质激励也较弱。

    (四)技术创新能力孱弱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尤其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讲,它们在科技创新工作当中,起到了生力军的功能。当前,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还没有负担其应有的角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第一,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意识不足,对产学研结合、技术改革创新、专利申报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关注力度较低,企业自身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数量有限,不能发挥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推动作用,更不能够为产业发展带来相关的资金支持;第二,企业针对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不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必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科技创新能力弱化,针对已经研发出的产品的实验、熟化投入力度偏低,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较差。

    (五)科技创新环境较差

    科技创新环境涵盖有市场环境、科技企业投资融资环境、国家制度环境、国家政策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针对科技创新环境的评价主要涉及有基础设施建设、创业能力、劳动者综合素养、市场环境、金融环境这五个评定指标。当下,在中国国内,尚未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企业的社会文化氛围。实际上,中国对侵犯知识产权所进行的惩处工作力度偏弱,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程度相对较低,另外,国家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孵化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数量仍然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有比较大的差距。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建议

    (一)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国科技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相对较少,针对这一情况,国家除了需要不断针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引进,完善待遇等,还需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和当地的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人才培养链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需要关注企业对自身文化的建设,强化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技人才的归属感。

    (二)提升基础性研究经费投入

    基础性科技研究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源泉,当前国家针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有很大一部分投放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当中,但是作为其中主要主体的企业,所获取的资金却非常有限。基于这一情况,建议提升基础与应用基础科技研究的扶持力度,关注原始创新工作和重点技术攻关,适当提升基础性科技研究的经费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基础科技研发当中。第一是强化公共财政对基础性科研活动的投入,鼓励企业研发资金、银行信贷等社会资本融入,对开展基础性科技研究的企业进行补贴;第二是加速推进中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发展,以此实现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三是构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主要就科技研发投入、人才激励方式、基础性科技研究创新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拓展科技成果转换渠道

    为了针对目前国内诸多科研成果和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深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在校企融合的过程中,解决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落地的问题。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加速发展校企融合,高校将自身科技成果直接和企业生产进行对接,企业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分析该科技成果的潜在问题,并从生产渠道着手,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改进;第二,通过宏观政策调控,设立相关的激励政策等方式,让高校中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性人才,提升科研成果所面对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四)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有超过70%的技术创新源自于中小科技企业當中。因此,只有凭借基于企业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向导,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才能够有效提升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由此实现我国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需要凭借研发经费提升、创新券等形式,指导企业对科研经费投入进行合理设计,并自主进行核心技术保护。同时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强化科技企业和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工信部门之间的联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解决相关问题

    资料显示,在最近几年当中,各级地方政府和金融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建设科技银行,推出了一连串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如科技贷款、知识产权抵押、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业务,用于支持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因为科技行业拥有前期投入较高、资金回收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等特征,因此针对科技企业的前期投入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依靠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业基金、知识产权基金等方式,来提升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投入。在相关项目获得成果并正式投放入市场以后,再鼓励社会资本与其融合,使其让科技行业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还需要给社会资本在科技行业中的融合创造有效的政策空间,由此强化民间资本对于科技产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抵御能力,建立科技企业融资的新路径。

    四、结语

    整体来讲,中国的科技创新虽然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一些层面,仍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了解影响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方案。具体来说,需要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发展科技金融产业,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针对性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等,为科技创新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苏建军,关丽,赵玺,等.西安市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20,28(10):61-66.

    [2]陈升,扶雪琴.“一带一路”沿线科技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阶段DEA和Tobit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5[2020-10-27].

    [3]李滋阳,李洪波,王海军,等.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探讨——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09):30-34.

    作者简介:王倩儒(1985—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社会科学研究。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项目教学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

    刘娟摘 要: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与就业岗位有机地结合,以促进学生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