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音乐制作“五音轨微结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段瑞雷
摘要:“五音轨”是指用尽可能少的MIDI轨道实现声部功能的齐备;“微结构”是指通过结构简化或专题段落的方式,完成指定曲目的编配。在计算机音乐制作的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在常规编配作业的基础上辅之以类似于“练习曲”的轻量作业,这类作业有明确的目的性且完成周期短,以便于学生大量、密集的练习。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制作;音乐编配;五音轨;微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4;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118-03
在计算机音乐编配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初期让学生尽快熟悉软件的操作、音色的选择以及MIDI信息的编辑;二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中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部组织、音色应用知识;三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中后期通过大量密集的练习巩固学习成效并拓展创作风格。
音色灵活性强、声部自由度高是计算机音乐的一大优势,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学生在海量的音色、可任意增减的轨道面前拥有高度的“自由”。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良好的音色功能与声部概念建立之前,这种高度的自由反而会让人无所适从,不利于编配思维的培养。比如,若干种音色同时演奏低音或织体音型不能形成良好的“合力”导致音响浑浊;不注重节奏、力度、音区、排列法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导致声部堆砌;不注重乐器表现力的发掘导致音色堆砌等。
另一方面,音乐编配是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技能,而大量的作业练习是掌握技能的重要保证。计算机音乐编配的实践周期较长,完成一首作品的完整编配与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许多同学一周只能完成一首作业甚至更少,低年级学生更是难以做到一周多练。因此,有必要在常规编配作业的基础上,辅之以简洁、高效的轻量作业。这类作业类似于“练习曲”,有明确的目的性且完成周期短,便于大量、密集的练习。
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五音轨微结构”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五音轨”是指用尽可能少的MIDI轨道实现声部功能的齐备,通常情况下不超过5个MIDI轨道、5种音色。“微结构”是指通过结构简化或专题段落的方式,完成指定目标的编配。
一、音轨设计
在音轨设计方面,根据音色的表现特点与织体功能、风格特征与情绪特征、常规乐器组合与仿真制作、创意组合等方面的考慮进行MIDI轨道的指定。
(一)基于音色表现特点与织体功能
音色(乐器)在多声部音乐织体中有旋律、和声、低音三大织体功能上的担当,在实践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主旋律、副旋律、和声音型、和声填充、低音,再加上打击乐以及计算机编配特有音效点缀等。此类练习便是从“指定音色担任某项织体功能”的角度出发进行MIDI轨道的设计与编配。例如,指定旋律声部为吉他中高音区、副旋律为弦乐合奏、和声音型为电钢琴、低音为原声贝斯、打击乐为GM打击乐组,要求每种音色都尽可能的挖掘它们在指定功能上的表现力,包括吉他演奏旋律时的揉弦、滑音、旋律强化(如双音或和弦式的旋律),弦乐合奏音色演奏副旋律时的音区、排列、弱起、呼吸、表情等。基于同样的音轨音色配置还可以将音色的功能对调,衍生出另外一个练习,如将上例中吉他与电钢琴的功能对调。
值得注意的是,钢琴、吉他、手风琴等多声部乐器可以同时担任多个织体功能,如吉他在承担和声音型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承担旋律、低音功能,这类练习由于需要在音区、演奏法方面进行兼顾,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对乐器了解掌握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进度,也可以进行专项的制作练习。另外,在计算机音乐制作环境下,常常会遇到同样的音色名称会有若干个不同的音色的情况,如弦乐合奏就有音色薄厚、明暗、音头软硬等各不相同的多个音色,它们在织体功能上也有不同的作用和定位,实践中对这些音色进行甄别并熟练掌握各自的应用规律是必要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强化这种认识。
此类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音色的表现特点及其在多声部音乐中担任的织体功能,以此建立基本的音色功能与声部概念。
(二)基于风格特征与情绪特征
独特的音乐风格除了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点外,往往还有较为固定的乐器(音色)搭配。例如,乡村音乐风格中Banjo的应用、电子舞曲风格中Synth Bass、Synth Lead的应用、摇滚乐风格中失真吉他的使用等。此类的练习便是从“指定风格的音色组合”角度出发进行MIDI轨道的设计与编排。
除了音色搭配外,音乐的风格特点还常常体现在打击乐的使用上,如拉丁风格中的Conga、Cow-Bell、Timbales、电子舞曲中的合成鼓等,甚至有些音乐风格的核心特征就体现在其特有的打击乐音色和节奏音型上。因此,在基于风格特征的练习中,对打击乐声部以及与打击乐密切相关的低音声部的制作要求应做相应提高。
在情绪特征方面,从音乐的情绪情感表达方面可以将音乐分为抒情类、激情类、神秘类、伤感类、诙谐类、动感类等若干类,并指定音轨配置,如指定使用小号、弦乐合奏、吉他、电子鼓、合成贝斯创作一段青春动感类的音乐练习。这种分类方式或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各种情绪特征还是有一定的共性可供把握的,此类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命题写作的能力,也是跟影视、动漫、游戏等应用类音乐需求巨大的行业接轨的有效方式。
此类练习的目的是风格拓展,强调对指定风格、情绪的节奏、旋律、和声特点、律动特点方面的把握以及指定音色的应用能力。
(三)基于常规乐器组合与仿真制作
在传统乐队配器知识体系中,有很多常见的乐器组合模式,如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铜管五重奏、爵士三重奏等,这种组合因其在音区、功能、音响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而成为经典。同时,这类练习有大量的、各个时期的经典乐谱可供学习参考,低年级同学实施难度小,可操作性高。
在编配环节上,对这类乐器的经典语言、句法做适当的强调,如铜管组小号的叠置、吐音,长号的滑音、下行音阶,网号的四、五度上行跳进、滑音,木管组的叠置、夹置,木管组与弦乐组的快速经过句等。
在制作环节上,提高仿真制作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尽可能像真人演奏”为标准,包括音区、演奏法的Key Switch(键位切换)、力度、表情、呼吸等控制器的应用等,这样要求的意义不仅仅是掌握上述制作技术,还在于熟悉这些乐器演奏法和语言表现特点并将之内化,以便遇到乐器实录的时候能有正确的概念,不至于面对乐手的疑问无所适从。
(四)基于创意组合
“创意组合”是指打破常规、以某种刻意安排的乐器组合进行编配制作练习,以期达到创意大胆、音响新颖的效果,这类练习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例如,可要求学生用马林巴、口琴、电贝斯、中国堂鼓、太鼓5种音色进行大胆的编配创作尝试。有言道:“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常常有精彩的作品出现。
然而“创意”不是“随意”,不是没有根据的天马行空。此类练习应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织体功能、音色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例如,在频域方面应注意高中低频的科学配置,在音色应用方面应避免与乐器常用的语言语汇背道而驰等。通过这类练习,不但可以开扩视野,增进对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乐器的了结,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观念。
音轨方面的设计还有很多丰富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有针对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两点是:1,MIDI轨道及音色由教师根据情况指定,练习时要求学生不能随意增、删、替换MIDI轨道,以充分发挥音源、音色的表现力;2,选定的音色不应只满足于预制,鼓励学生对音色进行编辑、修飾,以培养相关的意识与能力。
二、结构设计
“微结构”在操作层面分为专题段落与结构简化两个部分。“专题段落”是指以乐段为主要规模的专项创作练习,通常为8~16小节,如“二级关系转调练习”“和声模进练习”“神秘类情绪特征的乐段创作练习”等。此种练习的实质是针对完整作品的局部进行专项训练,不具有方法上的特殊性,在此不做赘述。
“结构简化”强调织体形态的动态变化与结构转换,省略编配意义上的静态环节。编配作业的结构之所以能够被简化,是因为在实际的音乐编配中有很多小节(甚至段落)在编配思维的层面是静态的。如某首歌曲主歌部分的8小节乐段,其中可能只是和声、旋律在运动,音色组合、声部配置等层面并未发生变化,这样的段落就可以对其做简化处理,只用2个小节体现该段落的编配思路。
在静态段落被简化省略的同时,乐句乐段的转换、结构原则、和声的动力必须被强调。在结构转换方面,和声句读的分与合、节奏平衡的破与立、声部配置的递进或对比、频域的扩展或收缩等既是乐句以及段落转换的标志,也是音乐延展的动力支撑。掌握这些转换技法是此类练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因此,结构中的这些部分在微结构练习曲中应该重点强调,不能省略。在结构原则方面,以指定的经典曲式原则为结构框架,省略静态环节,要求练习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变化与转换。例如创作以三部性原则为结构框架的微型乐曲,要求在编配思维上有5次以上段落转换、变化;又如,以歌曲最常见的“前奏全奏-A1段陈述-A2段递进-B1段对比-B2段情绪升华……”为结构框架进行微结构的歌曲编配练习。在和声方面,由于大量的结构被简化,难免会导致和声语汇的支离破碎。因此,在和声方面需保留功能上、动力上的倾向性,其他和声方面的教学要求则主要以专题段落的形式解决。
从作曲教学法的“目的一任务一内容一方法”的理论链条上看,“五音轨做结构训练模式”是在总体教学目标与分阶段教学任务指导下,以教师指定内容为主导的一种训练方法。它的本质是有命题的编配制作练习曲,通过五音轨的方式明确音色表现力与织体功能,通过微结构的方式突出结构重点、降低作业难度。每个练习均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又能在较短时间内(约一小时)完成,以满足快速完成、大量练习的需要。
最后还应说明,“五声部微结构”模式只是一种强化练习而不是捷径,它不能代替声部丰富、音响丰满、结构完整的编配训练。
责任编辑:李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