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底下村庭院雨水排水智慧探析

    吕然 施曼璐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全力推进,“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民宿”等也成为了新业态的代名词。然而在高速增长的乡村建设中各种弊病也日益凸显。很多新落成、新改建的旅游乡村还在沿袭批量复制与套路式进程,是外观性的“伪创新”,很少考虑乡村建筑“自然生长”的特性。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的根基。防止水火隐患也是乡村建筑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先民们在生存经验中充分疏导与利用雨水来达到趋利避害。本文就以“雨水”与“村落庭院”为起点,通过分析川底下村优秀的传统技艺来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希望对乡村旅游建设建言献策,有的放矢。

    关键词:村落庭院 排水 传统技艺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134-03

    引言

    我国目前处于粗放型经济向精细化经济转型的过渡期。因惯性使然,在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与营造特色旅游乡村的同时,很多设计工作者并没有做前瞻性思考,并没有意识到乡村建设与城市在地域环境、用地特点、功能上有众多不同诉求。近年我国旅游业内需激增并迎合市场成为新兴业态,拥有一定文化遗存的古村落、特色乡村、特色小镇成为开发的重点。求新求快的建设模式中,同质化、模式化暴露无遗,毫无乡愁可言(如图1、图2)。新农村安置、新旅游村落仿佛成了城市建设的延伸,甚至是落伍的城市建设营造手法。乡民失去记忆与情感,游客也毫无地域特色好触动。重蹈各大城市千篇一律的“市民广场建设”之路。乡村向往城市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但乡村又拥有自身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诉求,设施改善的同时,应结合地域特色、生活需求、空间营造来解决问题。我们设计师更应扪心自问,担负起社会责任。设计应回归本真,扎根地域文化,挖掘文化遗产,遵循自然生态法则,遵循可持续设计理念,建设具有原真性、地域性的特色村落。

    一、时代背景

    (一)师法自然

    我们的先民敬畏自然、师法自然,总结出许多优秀的生存智慧。这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同样拥有低成本、高适应性、高代表性。央视纪录片《传承》里记录了众多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很好地诠释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然而在当今粗犷的项目建设中,人类向大自然动了太多“手术”。带来了如:水土污染、洪涝灾害、雾霾等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后果,改善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两者势必同时兼顾。

    (二)“根”的理念

    农村庭院有其生长的“根”,是集地形地貌、气候、经济条件、生活习性等的历史演进。其村落微环境、建筑形态、庭院布局等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以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怎样挖掘并保留其原真性,并“把农村打造得更像农村”,留住农村人的美好记忆,这才贴合建设的初衷。

    传统村落选址注重地利与朝向,顺应自然规律、地利优势来遮风避雨、防火防患。水既是不可战胜的天敌,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乡村建筑建设首先要解决其根基问题。庭院雨水排放与利用也应根据建筑庭院的根基来顺势疏导,这是一个不同于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活便利的可行性保证。其处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边界,最易被简单化硬质处理。雨水疏导处理切记照搬套用市政标准,特别是山区村落更应结合实地实情做定制化设化设计。

    二、乡村庭院雨水排水意义

    (一)乡村庭院的特点

    乡村庭院是宅基地中主体建筑以外的附属空间,也是重要的劳作和生活配套空间。根据经济条件有全围合式庭院,如北京四合院和客家的土楼;也有“L”形半围合庭院,主要由堂屋和厨房限定,常见于我国长江流域一代村落样式;当然也有植物、草堆和道路等限定的开敞性庭院,属于无围墙类型。对于乡村庭院除了休闲、摆放农具、摆放桌席外还兼有栓养牲畜、晒打粮食等重要功能。

    庭院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发生着改变,中国自古以建筑间的围合形成庭院,庭院为中心,承载着家族、邻里间的文化交流,这种类似于社区的文化形成了人们含蓄而又包容的社交文化。与现代城市独栋住宅形成的交际状态不同。封闭社区造成人们之间的冷漠与怠慢,我国近年推行解除围墙、开放城市边界亦是解决这一问题之一。

    (二)乡村庭院雨水排水必要性

    乡村建筑与城镇建筑不同,没有良好的地下设施基础建设,又以矮层居多,所以抗自然灾害能力偏弱,受庭院及周边微气候环境影响比较明显。又受周边土壤高差及蓄水能力影响,极易造成地面泛潮。所以及时有效地排水泄洪极为重要。庭院及时排放雨水可以防洪、防涝并保持室内外地面干燥;避免木质梁柱、家具、成熟农作物潮湿霉变;防止道路泥泞和水土流失,保证雨天出行安全。对于东南沿海、江南等多雨地区,建设明确的排水网是及时分流的首要考虑。

    (三)乡村庭院雨水收集利用

    “水善万物而不争”,水又是极易被污染的稀缺资源。蓄积雨水可用于净化饮用、冲洗、防火、灌溉养殖等。甘肃省会宁县传承有“干旱水窖”的古老技艺,就是利用雨水收集解决饮用水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下水又苦造成吃水困难。先辈们就在村落庭院或周围下挖水窖,利用雨水收集蓄水,用本地的黄土敷在窖壁作过滤,进而达到饮用标准。可养鱼植荷的池塘也是天然的防洪池、净化池和调蓄池,过量的雨水排入泄洪渠,又可用于农业灌溉。

    当然,庭院内部“分层用水系统”也值得推广。丽江束河古镇的三眼井设计尤为巧妙,纳西先民逐水而居,引水入村,根据溪流高差设计三口蓄水井,第一口井为饮用,第二口井为洗菜用,第三口井为洗涤用,既卫生又节约资源。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人际之间相处的美德。生活中也可利用“中水回水系统”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厕所冲洗和洗车用水,新的环保节能做法應加以探索并提倡。做到就地取材,降低能耗。

    三“川底下村”庭院雨水排水分析

    (一)地理情况

    川(爨)底下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是国家3A级景区,2003年被国家建设局、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部分为清后期(少量建于民国时期)所建的四合院、三合院。海拔650米,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的6、7、8月,7、8两月有大雨。原村旧址位于村西北处,就曾经因山洪暴发而摧毁,现村址也依山而建,依势而就,保有良好、巧妙的排水措施,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如图3)。

    村庄坐北朝南,由上而下成阶梯状高差。一方面形成自然排水落差;另—方面增加了房间的受光面和观景面。发展旅游业以来,大部分院落改为了客栈和餐厅,也就是民宿的雏形,本文以其中一家“兴隆客栈”为例,进行庭院雨水排水分析。

    (二)基地高差处理

    “兴隆客栈”为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布局。正房、耳房、厢房、倒座、宅门等所有房间,围合而建,并都依势筑有地面台基,以抬高房间地面,防止雨水倒灌,保证室内地面干燥(如图4)。这也是我国历代木制古建筑兼有的功能性做法。以中心庭院作为标高基准计算,正房和耳房均抬高750mm,厢房和倒座抬高120mm(如图5、图6)。院落整体北高南低,形成自然排水坡度。整个四合院依山而建,正房背后的平台积水可顺耳房一侧石梯流下,进而汇入中心庭院,最后从跨院排出庭院之外,整个地面形成5个不同跌级落差。可谓先辈们对地形的把控来顺势利导,消除洪水隐患。

    (三)排水措施

    “兴隆客栈”的房屋建筑均为双坡瓦屋顶,屋檐雨水直接排向石材地面,因为墙裙均为石材垒砌并未做排水沟处理。部分墙体之间增设斜向填充墙并层层铺设瓦片(如图7、图8),起导流作用,避免建筑间存在潮濕的死角。潮湿不仅降低建筑使用寿命,还致使居住环境阴冷凄凉,危害健康。

    地面选用就地可采的石块,切割成方料铺设,留出20mm左右拼接缝,整体保持约1%的自然排水坡度(如图9、图10)。既坚固耐久,又能得到雨水的自然冲洗。天气晴朗时,庭院整洁的地面又可晒打粮食,易于打理。

    后院(东侧耳房与厢房之间)低于中心庭院50mm,跨院(影壁处)低于中心庭院100mm(如图11)。正房、耳房在与房后护坡之间设有排水明沟,将基地更高处的积水通过暗沟引向后院,再通过厢房下的暗沟排向跨院(如图12),进而通过宅门暗沟排出(如图13),整套系统犹如埋地的雨污设施,造价低廉又设计巧妙。

    暗沟为石材搭建、铺砌,预防渗透、垮塌。在宅门柱桩处,排水孔制作精美,有弧形雕刻图案,与石材浑然一体,可见其重要性。根据暗沟周边的残缺石水篦可看出,先辈早有过滤除杂物等考虑,防止堵塞,易于打理。

    (四)庭院与外环境结合处理

    排放到庭院外的雨水常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跨院依地形高差排放到院外的石板路上(如图14);另一种是从宅门柱桩处排向公用过廊处的明沟(如图15)。雨水最终汇聚至村庄下游的阶梯状人工河道,进而用于蓄水灌溉。整个村落的庭院及道路都铺满石材,台阶间层层压叠,至上而下所有院落、道路间形成曼妙的排水跌级,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偶有庭院存在宅基地低于乡村道路的情况,为防止雨水倒灌,在道路结合处砌竖向条石,并在山墙处营造道路制高点,进而阻挡雨水进入(如图16)。

    可见,川底下村落庭院依势而就,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满铺硬质石块,采用明沟、暗沟相结合,形成严谨、合理的排水布局。常年可保持室内干燥、庭院干净如洗。加上山腰的垒石护坡,让村庄多年免受山洪灾害,至今保存完好。

    四、结语与启示

    为此应尊重乡村原始地理环境,理性对待村落改造,吸收传统技艺之优点,向本土文化遗产学习,并传承性应用。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协同机制与体验性设计

    国内项目常见于分包机制,各部门间侧重点、利益不同,加上资金、责任等问题经常造就项目缺陷。从制订、策划、规划到建设,各部门间必须加强协同机制及贯彻监管落实,特别是庭院排水这一多部门涉及且又不被重视的边界。

    强调体验性设计,很多设计师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对异域乡村应加强调研与走访。常与村民沟通,了解历史及现状,根据优劣形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到村民认可。尽量做到一村一貌,各有特色。与当地有经验的工匠寻求合作,因为他们既是当年的设计建造者也是见证者。合理有效的发扬就是继承,特别是生态低技术的处理,只要满足功能,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都应勇于提倡。

    (二)与地域环境相结合

    设计者应兼具宏观的眼光与设计情怀。庭院雨水排放既关系到整个村落的生态大环境,也关系到建筑空间的区域微气候。雨水径流汇聚后能否产生调蓄、灌溉、养殖的作用;能否泄洪疏导避免洪涝灾害等都应宏观考虑。庭院内外的水分含量、植物种植能否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温湿度的作用也应细致考虑。地域、环保、功能多角度着手,杜绝以视觉为美的“化妆运动”。

    (三)铺装与材料考虑

    选用地域性材料或与村落风貌统一的质感材料,降低生产与运输过程中的能耗,要有低碳意识。庭院中的地面交通部分应保持硬质铺装并做好防滑处理。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建议铺设不透水或10%-20%的透水性材料做法,尽快疏导雨水到庭院外天然渗透区域,同时也防止室内更加潮湿;干旱少雨地区反而要选用50%以上的透水做法,蓄养的部分水分可以调节住宅微气候,增加湿度。每个区域都应按雨水峰值计算排水沟的径流量。

    铺装上还应考虑当前农业业态,是否保留庭院农业劳作用途,并加以功能划分。休闲性庭院尽量多保留绿植种植面积,结合日照、通风等营造怡人庭院气候。

    (四)纵向处理

    村落的建筑改造中慎用几何形屋顶及外墙,结合建筑功能在原有风貌基础上进行修缮,尊重原有风格,深掘地域文化。根据建筑特点梳理基础设施需求。墙角地基处进行有效的坡度考虑、高差变化或明暗沟处理,防止雨水溅起侵蚀墙面。有平屋顶的情况也可结合雨水利用整体考虑,可在屋顶设置水草种植池,经净化后再通过雨落管排向地面,起植物滞留作用。也可结合蓄水屋顶和绿植屋顶等来调节室内温湿度。

    (五)可持续设计考虑

    做好雨污分流,并分别加以处理再利用,鼓励中水分层使用。在使用对象、使用用途上,乡村建设要贯彻低影响开发模式,就地取材,借鉴优秀合理的传统技艺,并结合现代技术不断创新,建设原真、特色、宜居的美丽新乡村。

相关文章!
  • 船舶进离港行为捕获算法设计与

    王永明 饶全成 姚萍<br />
    <br />
    <br />
    <br />
    摘要:<br />
    针对在设计船舶进离港行为捕获算法时存在港口范围难定义、AIS数据的经

  •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探究

    过馨露<br />
    摘 要:人工智能涉及的技术繁多,应用领域广泛。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思想是为训练集找到一个优化的拟合函数,用以对数据进行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