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陈彦霏
摘要:十九大将社会治理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共治的思想。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出现了青年志愿服务者对志愿服务的人之精神不够、目的性强,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范围小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通过协同治理,完善制度,创新方式等方法,从而使青年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服务热情。
关键词:青年 志愿者 社会治理 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并提出要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不仅强调了十三五规划中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思想,同时还提出了“共治”的思想,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核心思想,为我国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志愿者队伍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志愿者人数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底,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136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最多,占比高达62.11%。绝大部分青年志愿者来自高校,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我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求在现有的社会管理基础之上,不断地调动更多的管理主体,相互协调合作,对社会事务、社会生活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行为,从而更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限于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行为,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甚至居民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现代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个体和组织,是能够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志愿者是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不计报酬,积极主动地为他人服务,服务社会的人员。所以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非政府组织中的一种,参与社会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高校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中数量最大、专业性较强、参与积极性最高、最具活力的一支团体,通过志愿服务的锻炼,从不同的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社会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让学生从中更多地了解国情、锻炼自身能力。更多地引入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社会治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解决基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第二,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使在校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为社会培养出了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引领了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青年志愿者通过各类志愿服务,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政治敏感性、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这也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2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几年来我国不断地规范和扩大志愿者数量,但是大批志愿者仍不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地方社会服务和治理中,不能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1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认知不够,目的性强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大学生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从而充分地体现出志愿服务精神。但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毕业后出国、就业等,不能够完全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精神和意义。大部分学生志愿活动并非自愿参加,而是带着被动执行的倾向,强制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导致青年志愿者为了得到相对应的加分,而参加服务。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过于浅显和片面,使得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对社会服务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2.2志愿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
我国志愿服务队伍建立时间较短,现阶段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由学校团委来负责,每个学校对志愿服务的时长、内容、频率要求各不相同。此外,很多高校没有形成一个系統性服务制度,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激励等存在很多问题,导致高校青年志愿者不能够长期坚持志愿服务活动。一般只有低年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高年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另一方面对参与过两年志愿服务活动后,对志愿服务产生消极的态度,是高年级学生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两个重要原因。不仅仅要发展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团体中,更要培养志愿服务精神,从而使整个团体能够长期服务社会,以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为荣。
2.3服务活动范围较小、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不能得到社会认可
在校大学生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社会服务活动主要局限在校园内进行,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服务手段僵化,科技含量低,难以运用学生日常所学到的知识。此外,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难以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有些机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使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热情度不断降低,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想要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地方经济,这不仅要求高校团委在组织活动时,开拓思路、放眼长远。同时也希望地方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社区组织等进行积极地交流和协作,从而发掘适合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专业性强、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
3 青年志愿者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3.1促进政府和高校志愿者关系的良性发展
地方政府要转变治理理念,将一部分社会治理权力分配由社会自主管理,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协调和联络,对志愿服务事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协调,并将志愿服务内容不断扩展到政府基层服务的各个方面,例如养老、医疗、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等。以合作的方式促进政府和高校志愿团队建立长期关系,是未来二者协作发展的关键点,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与协调,政府社会治理的完善也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服务,利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者对政府服务项目进行完善和补充。高校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地方的发展,为未来社会治理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也为高校学生自身工作的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
3.2不断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
对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来说,学校应当有一套相应的活动制度或行为规范。首先,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有效引导和规范志愿者行为,避免在活动中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其次,建立健全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体系,对急救、自然灾害、火灾等知识进行普及教育和培训,对其他工作可以邀请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这方面就离不开政府和民间非政府组织与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相互配合和支持。一旦志愿者经过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可以将志愿者固定在某一团体,专门从事相关志愿服务工作,打造品牌化志愿项目,创新服务范围,使志愿服务专业性更强,效率更高。最后,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例如在校内对服务质量好、品牌特色突出的志愿服务团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表彰,将激励机制与个人未来发展相结合,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学生服务热情。
3.3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单靠共青团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在学生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将志愿服务精神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把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志愿服务的目标,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让青年志愿者更有意愿、有能力、有目的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应在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和物质资助方面,大力支持高校青年志愿者。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专业的培训、指导,让素质高、专业性强的高校志愿者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组织更多有意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让高校青年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不断协作努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将大学生志愿者更有效地利用起来。政府和团委等部门应加强联系,相互协作。从多个方面激发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创新社会治理,让人民更有幸福感[EB/OL].http://opinion. people.com.cn/n1/2017/1101/ c1003- 29619206.html
[2] 颜彩媛,周兴海.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剖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3(2):82- 85.
[3] 赵鹏飞.共青团引导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为例[D]. 燕山大学,2016.
[4] 王娟,胡希希.中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异同比较和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3(3):69- 73.
[5] 田曉光.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03.
[6] 陈晓玲,沈费伟.志愿者助力社会治理创新[J].浙江人大,2016.11.
[7] 颜彩媛,陈晋旭.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
[8]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编著.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摘要:十九大将社会治理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共治的思想。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出现了青年志愿服务者对志愿服务的人之精神不够、目的性强,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范围小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通过协同治理,完善制度,创新方式等方法,从而使青年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服务热情。
关键词:青年 志愿者 社会治理 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并提出要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不仅强调了十三五规划中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思想,同时还提出了“共治”的思想,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核心思想,为我国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志愿者队伍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志愿者人数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底,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136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最多,占比高达62.11%。绝大部分青年志愿者来自高校,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我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求在现有的社会管理基础之上,不断地调动更多的管理主体,相互协调合作,对社会事务、社会生活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行为,从而更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限于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行为,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甚至居民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现代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个体和组织,是能够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志愿者是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不计报酬,积极主动地为他人服务,服务社会的人员。所以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非政府组织中的一种,参与社会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高校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中数量最大、专业性较强、参与积极性最高、最具活力的一支团体,通过志愿服务的锻炼,从不同的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社会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让学生从中更多地了解国情、锻炼自身能力。更多地引入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社会治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解决基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第二,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使在校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为社会培养出了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引领了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青年志愿者通过各类志愿服务,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政治敏感性、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这也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2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几年来我国不断地规范和扩大志愿者数量,但是大批志愿者仍不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地方社会服务和治理中,不能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1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认知不够,目的性强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大学生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从而充分地体现出志愿服务精神。但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毕业后出国、就业等,不能够完全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精神和意义。大部分学生志愿活动并非自愿参加,而是带着被动执行的倾向,强制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导致青年志愿者为了得到相对应的加分,而参加服务。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过于浅显和片面,使得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对社会服务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2.2志愿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
我国志愿服务队伍建立时间较短,现阶段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由学校团委来负责,每个学校对志愿服务的时长、内容、频率要求各不相同。此外,很多高校没有形成一个系統性服务制度,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激励等存在很多问题,导致高校青年志愿者不能够长期坚持志愿服务活动。一般只有低年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高年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另一方面对参与过两年志愿服务活动后,对志愿服务产生消极的态度,是高年级学生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两个重要原因。不仅仅要发展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团体中,更要培养志愿服务精神,从而使整个团体能够长期服务社会,以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为荣。
2.3服务活动范围较小、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不能得到社会认可
在校大学生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社会服务活动主要局限在校园内进行,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服务手段僵化,科技含量低,难以运用学生日常所学到的知识。此外,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难以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有些机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使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热情度不断降低,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想要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地方经济,这不仅要求高校团委在组织活动时,开拓思路、放眼长远。同时也希望地方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社区组织等进行积极地交流和协作,从而发掘适合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专业性强、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
3 青年志愿者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3.1促进政府和高校志愿者关系的良性发展
地方政府要转变治理理念,将一部分社会治理权力分配由社会自主管理,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协调和联络,对志愿服务事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协调,并将志愿服务内容不断扩展到政府基层服务的各个方面,例如养老、医疗、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等。以合作的方式促进政府和高校志愿团队建立长期关系,是未来二者协作发展的关键点,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与协调,政府社会治理的完善也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服务,利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者对政府服务项目进行完善和补充。高校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地方的发展,为未来社会治理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也为高校学生自身工作的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
3.2不断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
对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来说,学校应当有一套相应的活动制度或行为规范。首先,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有效引导和规范志愿者行为,避免在活动中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其次,建立健全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体系,对急救、自然灾害、火灾等知识进行普及教育和培训,对其他工作可以邀请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这方面就离不开政府和民间非政府组织与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相互配合和支持。一旦志愿者经过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可以将志愿者固定在某一团体,专门从事相关志愿服务工作,打造品牌化志愿项目,创新服务范围,使志愿服务专业性更强,效率更高。最后,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例如在校内对服务质量好、品牌特色突出的志愿服务团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表彰,将激励机制与个人未来发展相结合,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学生服务热情。
3.3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单靠共青团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在学生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将志愿服务精神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把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志愿服务的目标,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让青年志愿者更有意愿、有能力、有目的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应在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和物质资助方面,大力支持高校青年志愿者。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专业的培训、指导,让素质高、专业性强的高校志愿者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组织更多有意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让高校青年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不断协作努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将大学生志愿者更有效地利用起来。政府和团委等部门应加强联系,相互协作。从多个方面激发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创新社会治理,让人民更有幸福感[EB/OL].http://opinion. people.com.cn/n1/2017/1101/ c1003- 29619206.html
[2] 颜彩媛,周兴海.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剖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3(2):82- 85.
[3] 赵鹏飞.共青团引导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为例[D]. 燕山大学,2016.
[4] 王娟,胡希希.中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异同比较和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3(3):69- 73.
[5] 田曉光.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03.
[6] 陈晓玲,沈费伟.志愿者助力社会治理创新[J].浙江人大,2016.11.
[7] 颜彩媛,陈晋旭.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
[8]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编著.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