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统一的团队性编辑学研究成果
【摘要】李鲆主编的《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一书,从实际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编辑业的发展方向。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结论具有现实意义;致力于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关键词】编辑业;出版;创新
【作者单位】李伟东,大象出版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出版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新的国内外形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到了战略性、全局性的位置。从国内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幅度上升,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文化的繁荣,我们必须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从国际看,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安全日益倚重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大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于是,出版工作作为记载、积累、传播和交流文化成果的重要手段,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出版业者勇于进取,大胆创新,正视挑战,积极应用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促使经过改造的出版业不断脱胎换骨,变挑战为重大发展机遇,走向史无前例的新辉煌。在这种背景下,编辑学的研究成为出版界关注的一个重点。李鲆主编的《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作为一项团队性学术研究成果,是一部比较具有出版价值的应时之作。
一、从实际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编辑业的发展方向
《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在选定作者时,较为全面考虑了他们的思想水平、写作风格和学术能力等。“在设计选题时,编辑就应该有关于本书最合适作者的初步设想。”[1]这部著作的作者既有不少出版行业的成名人物,如俞晓群、杨文轩、金丽红等,也有潘良、小庄、金马洛等具有较多实践经验的后起之秀;既有麦小麦等热衷于传统出版的业者,也有一大批数字出版人,如胡晓东、史鹏举、张金等;既有出版业出色的管理者,如秦庆瑞、李国靖、付娇等,也有以吕敬人为代表的装帧设计大师;既有大量直接谈编辑经验的出版人,如卢俊、姜汉忠、么志龙等,也有杨鹏、鲁奇、谭旭东等论述作者的编辑业者。这个作者群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工作经历、相异的编辑心得,以截然不同的视角和迥然有别的写作风格来观照编辑业,从而碰撞出闪光的理性火花。
这部著作把编辑学界定为一门艺术。“艺术是艺术家运用以情感把握生活而创造的形象以反映生活的意识形态。”[2]首先,本书倡导在图书创作和编排形式上寓教于乐,强调图书内容的故事化——少一点长篇大论式的说理,多一点情境体验上的互动。因为“这是一个讨厌说教、传教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感动、需要互动的时代”[3],本书从语言故事化、故事情境化、情境体验化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把经验变成生动语言的有效途径。其次,本书提出,无论是一种食品、一场电影,还是一本书,只有在它的名字体现出活力与情感时,它的情节或场景才能得到不同的审视和解读,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本书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在当中注入一种口气,也是一种情绪,这种东西的存在标志着‘拒绝平庸的努力”[3]。再次,本书强调,情与欲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灵魂,受众在情与欲上的互动满足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消费根基,所以优秀的图书“往往能奉献好的故事、人物和最真挚的情感”[3]。《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倡导编辑业以情感为基调来把握和反映生活,把编辑业视为一种艺术,进而从本质上给编辑业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位。
这部著作结合编辑实践,把创新看作编辑艺术的活的灵魂。本书既总结了编辑业者获得成功的一条最基本经验——微信公众号中全部内容都必须具有原创性,又强调了编辑的两种基本素养——广阔的视野和成熟的思维方式,阐述了编辑业迅速发展的基本前提——编辑在具备基本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内容。这部著作把俞晓群的《我爱创新,我更爱传承》作为全书的收尾篇,实际上是把创新视为有朝气、有活力的出版者必备的职业品质,进而探讨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业务上的师徒传承和内容上的文化传承。“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4]。这部著作结合编辑实践,不仅指出了编辑的艺术性,而且强调了编辑的创新性,更强调了编辑创新的持续性,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编辑业的发展方向。
从总体来看,这部著作的研究视阈是多角度、多方位的。首先,这部著作探讨了图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图书出版与音乐界、影视界的功能性互动视为出版营销的新趋势,并以此来指导图书出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被推荐作品的价值观、情节内容、表现形式、魅力、在同类作品中的排他性、对原作语言的依赖性、在原产地的畅销度及评价指数等方面,探讨了面向国外推广图书版权以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的现实途径;着重分析了小众图书的阅读价值和出版价值;探讨了图书的社会价值与市场畅销度的内在统一关系,并强调为了让读者获取精神和文化的养料,“出版这个行业天生就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3]。其次,这部著作体现了对传统出版的传承和对数字出版的创新:从纸质图书的美感、质感和功能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出版的固有优势;探讨了数字出版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创新;介绍了新型付费电子阅读平台——豆瓣阅读的营销捷径。再次,这部著作在研究出版业的前提下涉及其他行业。著作提出了增加图书的周边价值以打造新的行业产业链的跨界思维。最后,这部著作在分析出版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出版业的发展前景。这部著作不仅分析了目前出版机构APP电子书的营业收入占其总收入来源的比例,而且预测了数年后出版业的竞争格局,更根据数字出版发展的既有事实,推测了其未来的发展状况。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视阈,拓宽了这部著作的研究领域,提升了它的阅读价值。
二、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结论比较具有现实意义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这种至关重要的理论思维的生命力扎根于社会实践。脱离实际的理论,仅是空洞的说教,毫无意义可言。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错误,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违背、相脱离;所谓正确,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符合、相一致。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实践、创新及理性存在的基本方式。认识基于实践而生的可能性如果要化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思维方法介入。理论结合实际的程度往往决定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编辑学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社会科学。结合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创造新的关于编辑出版的理论成果,是编辑学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
这部著作在与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互动中产生,既有对当前书籍设计实际状况的反思和总结,也有对数字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鸟瞰和分析,其将研究重点放在紧密联系出版业发展的现实,寻根探源,提出出版产业发展的对策上。本书从滞后的设计观念、商业化的浮躁心态、缺乏理论研究的传播载体、不关心技术革新的形而上式的空谈、不认同专业价值的态度、设计大展中降低层次的权威评奖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当前书籍设计工作中的种种现实问题;分析了近年来数字出版业人才亟缺的现状;着眼于对汉王科技、盛大文学、当当网站、多看书城等数字出版大户发展经历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发展数字出版的对策——“数字出版=科技+人文”。这部著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它的大多数观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从图书的装帧设计、数字出版等方面对新时期出版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致力于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现象就是客观事物的表象,本质就是它的实质。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虽然是统一的,却并非直接合二为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往往深藏于复杂的现象之中,甚至被种种假象掩盖起来。认识的任务与目的,就是要透过它的外部联系抓住它的内在联系,透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抓住它的本质。毛泽东指出:“我们看问题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6]人们只有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科学方法,才能区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首先把编辑业视为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从本质上对“编辑业”这个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定义。这部著作善于透过编辑活动的外部联系抓住它的内在联系。对书店和渠道商而言,图书的装帧设计要便于物流储运,要便于书店的码放和上架,在门店展示和运输中要避免因设计缺陷而导致残损等。本书透过上述现象,看出了图书装帧设计的本质目的——最大限度地促进图书销售。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出版人能够设计出可行、科学和务实的图书产业化开发运作模式的首要前提,本书从图书创意能人的经营自主权及股份入手,在深入比较当代出版社与古代手工作坊异同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出版的本质,提出“不尊重文化创意和图书生产的规律,不懂得打造众多个性化的小作坊,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就无从谈起”[3]。这部著作没有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广泛地了解编辑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在对编辑实践中所占有的材料、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力图透过各种编辑现象揭示它们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思想被掌握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7]恩格斯在这里说的“思想的实现”就是思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换言之,思想的现实化即思想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为思想通过指导人们的行动来改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思想的社会功能可以理解为思想的社会效益。据此,图书的社会效益可以定义为“图书思想内容现实化程度的大小的量度,或者说思想所实现社会功能的大小的量度”[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图书的社会效益就是图书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贡献和作用。《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就其内容和观点而言,能够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这部著作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首先,它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本书从国产动漫、童书科幻等具体侧面对作为文化产业之一的出版业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有益于社会经济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其次,它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的关注,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与把握。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是人类探求社会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科学精神作为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是人类认识、适应以及改变自然活动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理想追求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9]。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弘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书提出的“数字出版=科技+人文”理念,既从平等的人性化的文字、清晰的作者面貌、对交流与表达的认同、读者的兴趣等方面倡导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又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弘扬了科学精神,有益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它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如前所述,本书大力倡导了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本书极力弘扬的创新精神有益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定能够创造较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一书的作者致力于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分析和研究编辑业的发展问题,力图为新形势下编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这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编辑学和出版学。《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这是本书重要的出版价值。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朱兰芝.什么是艺术[J] .理论学刊,1986(1).
[3]李鲆.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M] .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2013.
[4]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 .人民日报,2016-05-1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张沛泓.图书的社会效益及其评价初探[J] .中国出版,2001(10) .
[9] 张学松,等.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 .天中学刊,2002(1) .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