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研究

王梦醒 刘科生 李鹏 庞瑜


摘要:研究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掌握新生的基本情况、探求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本文通过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问卷,从身心健康、学习情况、人际关系、对学校的认可、生活总体等五个维度,对北京地区B高校2016级部分新生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B高校的新生适应性总体水平良好,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国际化及信息化程度的学生,其适应性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工作建议。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性 信息化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着我国高校大类招生和书院制改革逐渐普及,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的“95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能否适应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路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是典型的转折期适应性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
国外对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起步较早,众多学者对影响适应性的维度进行了个性化划分,普遍包括学习适应、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等方面。2000年以来,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开始受到我国学者广泛关注[1-4]。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围绕适应性的概念内涵开展定性分析,二是通过问卷量表对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后者中最为经典的量表是20世纪80年代初Baker和 Siryk 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SACQ)》[5],后期又进行过多次修订。随着我国心理学科不断发展,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和教育模式实际,重点研究了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等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适应性差异,多被引用的量表是2003年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6]。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考虑我国高校信息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学习情况、人际关系、对学校的认可、生活总体五个维度,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
1 研究设计
1.1研究工具
本文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改编自2012年欧阳娟编制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7],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群体的大学新生适应性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五点式(1~5分),所包含的36道题目中18道为反向问题,经反向处理后,所有题目得分越高代表适应性越好。基于本调查的实际情况,对前置条件问题进行了修改:“性别”和“生源地”为常规问题;考虑目前高校推行大类培养的趋势,不再设置“专业”一题,只区分“理工科”和“文科”。增设“是否有过出国经历(不包括出境)”一题,粗略标记“既没出过国,也没与外国人交流过”选项为国际化程度较低,“没出过国,但与外国人交流过”“出过国(包括旅游、参加比赛等)”选项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用于研究国际化程度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增设“何时开始上网(包括使用QQ等网络通讯工具、使用手机上网等)”一题,粗略标记“上小学前”“小学”选项为信息化程度较高,“初中”“高中”“上大学后”为信息化程度较低,用以考量不同信息化程度新生群体的适应性差异。
1.2研究對象及假设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北京地区B高校入学3个月的2016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8份,有效问卷398份。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1。
基于B高校实际,本文将运用量表检验三个研究假设:(1) 新生各维度适应性较好;(2) 性别、专业、生源地三类样本的适应性,在不同的观测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其中男生的适应性优于女生、理工科学生优于文科学生、城市学生优于农村学生;(3) 国际化和信息化程度对新生适应性均有影响,国际化、信息化程度越高,适应性越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总体特点
总体上,大学新生适应性的五个维度分数均值均高于2.5(5分的中位数),表明整体呈现正向趋势。五个维度的均值从高到底依次为人际关系适应性、对学校认可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生活总体适应性、身心健康适应性,均超过了3.25且平均值达到3.59,表明新生各维度适应性整体水平良好,见表2。
以上调查结果支持研究假设(1),这可能与B高校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视程度、生源质量及素质教育普及情况有关。B高校生源质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其新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考虑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等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其新生的综合素质较为全面,从而适应性水平总体良好。更进一步,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相关因素进行说明。
2.2性别差异
如表3所示,从性别角度来看,男女生在身心健康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和生活总体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的适应性得分均值均优于女生;在人际关系和对学校的认可适应性方面,男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
以上调查结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设(2)。B高校的学科以理工科为主,男女生比例约为3.5:1。一般而言,男生思维逻辑相对灵活,行事相对独立,更为活泼好动;而女生则较为感性细腻,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学学习更加强调逻辑和创新思维,选择性、自主性、启发性与探索性增强,因而高中学习方法一般不再适用于大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女生在学习适应性上比男生面临更大挑战,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将进一步加剧其身心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导致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因此,男生在身心、学习、生活方面能够明显比女生更快接受和适应大学新环境。而随着互联网普及、观念更新及高考制度优化,男女生在人际关系及对学校的认可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2.3专业差异
如表4所示,在全部五个维度中,理工科与文科学生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理工科学生的适应性均优于文科学生。其中,在生活总体适应性方面,理工科与文科学生样本均值差为0.595429,在所有观测点样本均值差中为最大。
以上调查结果支持研究假设(2)。B高校理工科与文科学生之比约为25:1,理工科氛围十分浓厚。尽管B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但对人文社科等方面的投入较理工科仍相对有限,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布局、师资结构、学风校风等,对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相对更有利。由于文科生获得的成长服务与发展机会相对有限,加之感受到来自理工科学生的竞争压力,更容易产生沮丧、倦怠等心理不适。因此,理工科学生在各方面均明显比文科生更易适应大学。B高校在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文化感、人文性存在不足,尤其对于情感更丰富的文科生来说,这也是理工科和文科学生生活总体适应性差异最为明显的重要原因。
2.4生源地差异
如表5所示,在全部五个维度中,城市与农村生源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城市生源的适应性均优于农村生源。其中,在学习适应性和身心健康适应性方面,农村学生样本的均值在此次调查的所有观测点样本均值中处于最低的三个之中,分别为2.887324、2.96831。
以上调查结果支持研究假设(2)。受农村地区经济状况、教育条件、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生活内容单调、兴趣发展不够充分,部分学生更是初次离开家乡。如何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并构建起新的社交网络,成为农村学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作为地处超大城市的一流大学,B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与国际交流,对学生的文化底蕴、视野见识和语言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而农村学生可能相对欠缺,因此各方面适应性均落后于城市学生,其中以学习适应性最为突出。实践证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源自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受到学习压力影响,农村学生更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所以在身心健康适应性方面,农村学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5国际化程度差异
如表6所示,在全部五个维度中,国际化程度较低与较高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生的适应性均优于较低的学生。其中,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方面,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生样本的均值在所有观测点样本均值中最高,为4.261995。
以上调查结果基本支持研究假设(3)。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新生,即与外国人交流过或有过出国经历的学生,曾切身感受过国内外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既拓宽了视野见识、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承受能力与自信心,也对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中人与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各方面适应性都明显优于没出过国、也没与外国人交流过的学生。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生一般具备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了解异国风土人情,这比使用中文来处理人际关系要求更高。所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方面,与外国人交流过或有过出国经历的学生最为突出。
2.6 信息化程度差异
如表7所示,信息化程度较高和较低的学生在身心健康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和人际关系适应性方面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生适应性得分均值均优于程度较低的学生;在對学校的认可和生活总体适应性方面,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以上调查结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设(3)。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即从小学时甚至上小学前就开始上网的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相对更长,从中获取的支撑服务更多。首先,互联网广阔方便的社交网络能够帮助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升人际关系联结水平。其次,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再次,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丰富知识和有效渠道,有助于其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在身心、学习、人际等方面的适应性明显优于开始上网较晚的学生。而在高考前后全面了解将要入读的大学,对上网较早和稍晚的学生来说机会是均等的,所以信息化程度高低之于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和生活总体适应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3 总结思考
3.1思考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总体上看,B高校新生适应性水平良好,这与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紧密相关。学校每年实施“本科新生助飞工程”,教育引导学生适应融入大学生活、感受传承大学文化、规划树立发展目标、塑造形成理想信念。依托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组织健康状况普查,依托学业发展支持中心开展学业指导帮扶,依托资助事务服务中心健全多级资助反馈体系,依托线上线下活动构建社区文化生态,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在身心健康、学习、人际关系、对学校的认可、生活总体等各方面的适应性。从性别、专业、生源地、国际化程度、信息化程度等导致的适应性差异来看,B高校需要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更加注重以文育人,加大对农村学生的关注力度,全面提升学生获得感、自信心。
结合高校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第一,健全大类培养制度。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允许新生经过1-2年通识教育后,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缓解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为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高校应最大程度地凝聚全体师生共识,破除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和痼疾,打造“高校设计、全球培养”育人模式,科学设计通识与专业相结合、本研一体化的大类培养方案。如,充分利用MOOC的优质教学资源,统筹设计量大面广的新生研讨课,有效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等。
第二,加大个性服务力度。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学生日益迫切的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与高校不丰富不精准的资源投入之间的矛盾。高校应充分应用互联网思维,建设信息数据分析平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发展规划等信息,通过刻画群体画像、探求成才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办工作坊,举办主题活动,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性教育。如,举办向社会上和学校中女性榜样学习的系列活动,由农村学生带队走进社区乡村开展社会实践等。
第三,提升校园文化温度。在践行和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打造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统筹规划并推进校园人文景观建设,重视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师生体验,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和对生活适应的满意度。如,邀请师生参与管理服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采用新媒体手段扩大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等高校品牌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留学生开展更多更丰富的交流互动等。
3.2问题与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仅为一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虽然能够基本反映出B高校的新生适应性状况,但更广泛的代表性不足。同时,本文研究方法是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虽然能够基本反映出学生本人主观感受,但缺少对学生客观行为的数据分析。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调查问卷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研究大学新生的客观行为数据,更精准地评估学生的适应性,进一步探索提高其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124- 128.
[2] 李晓彧,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54- 1356.
[3] 范敏. 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3):125- 128.
[4] 王丹,刘畅.大学适应性的概念构建与现实特征——基于中国某地区综合性大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1):31-43.
[5] Baker R W,Siryk B.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AC Q). Los Angeles,C A: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989.
[6]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
[7] 欧阳娟.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相关文章!
  • 新媒体在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运

    王蒙蒙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60-02摘 要 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

  • 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

    王毅+郭云鹏摘要:本文在阐释档案内部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内部服务对档案工作者满意度、档案公共服务和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

  • 巧养豪猪 年入200万元

    1在重庆武隆,长着硬刺的豪猪经常出逃,给周小英带来不小的麻烦。要想把这些豪猪抓回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们相当的厉害。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