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培训中的具身教学运用

    洪耀辉

    【摘 要】具身认知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意蕴,具身教学就是具身认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农民培训运用具身教学是为了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效满足农民培训诉求,切实解决培训存在问题的需要。农民培训运用具身教学应该选择营造合理的培训场所空间布局,选择多通道融合体验教学方式,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农民培训;具身教学;运用意义;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7-0062-05

    【收稿日期】2019-03-15

    【基金项目】201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以‘缙云烧饼师傅培训为例”,课题编号为18NDJC085YB

    【作者简介】洪耀辉(1966—),男,浙江缙云人,教授,副校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

    一、具身认知与具身教学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意涵

    具身认知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在批判传统认知科学身心二元论的离身倾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心理学新兴研究领域。传统认知科学离身认知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仅仅是作为信息接受器和效应器而存在,并没有真正参与信息的加工,其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具身认知认为,认知不仅不能脱离身体,而且身体在认知形成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其理论内核有三:

    1.认知的具身性

    心理学家认为“认知的内容也是身体提供的”,[1]而且多用概念的形成来论证这一命题。人们在定义概念时,多用熟悉的事物去解释与阐述陌生的事物。但如果做进一步的探究追问,最早的事物又是如何而来的呢?答案是来自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最初始概念。可见,認知内容就是由身体提供的。同时,心理学家还认为“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由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2]认知的形成受认知主体身体物理属性的左右。例如,面对同样高的苹果树,高个子的成年人与低矮的未成年人所得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前者觉得摘苹果是伸手可及的事,而后者却觉得高不可攀。

    2.认知的体验性

    即认知主体通过身体及感觉器官对外部的人、事或物进行体验后形成的自身体认。体验是人类认知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认知的体验性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个性化特点,即不同认知主体面对同一认知对象,其感受并不一样。这是因为认知体验不仅被不同认知主体的不同身体属性所左右,而且也受不同认知主体的不同社会阅历、知识积累、意志品质等个体素质所制约。如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人与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在卡拉OK歌厅的感受往往不一样,前者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还没唱够就到点了;而后者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总盼着早些结束。二是持续性特点,即认知主体对外界的人或事或物有过体验并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经验后,就会被一直持续着,直至被新的体验颠覆并覆盖。

    3.认知的环境性

    认知不仅需要认知主体的身体参与,还需要处于环境之中的认知主体的身体参与。也就是说,认知主体所处的环境也是认知形成的重要要素。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认知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前者主要是指认知主体身体所处的物质环境,后者主要是指认知主体身体所处的人文环境。众多心理学实验表明,环境对认知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在倡导诚实守信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会以肯定的眼光看待世界;而在充满欺骗谎言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世界。

    (二)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意蕴

    “具身观对社会的许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学生怎样学习、教师怎样教学和学校怎样组织”。[3]所以说,具身认知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意蕴。

    1.身体是教学的主体

    离身认知观“认为学生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依然能有效地学习,结果忽视身体的经验、体认和参与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拒绝学生的行动与实践”。[4]而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身体的参与,而且身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提升教学活动的成效,必须确保身体放松而完整地参与教学活动。所谓身体放松地参与,就是在提供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所需的必要纪律保障前提下,尊重师生身体的认知价值,废除不必要的身体束缚,给予师生合理的身体自由,确保师生能够将尽可能多的精力投放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师生身体的认知效应。所谓身体完整地参与,就是指身体“并不是作为单纯的物体存在于教学中”,“而是以身体力行方式存在于教学中”。[5]要求师生将灵与肉相交融,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身体完整地参与到教学场域中。

    2.教学是具身的教学

    离身认知观认为,即使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学生仍能够进行有效学习。教学过程成为单纯的知识输送活动,教师的“教”成为了纯粹的“讲”,通过讲授向学生输送课程知识,学生的“学”也成为了“听”与“记”,学生只要将教师讲授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就算完成任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整个教学活动少有身体的参与,具身体验更无从谈起。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离不开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感悟与体认,具身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具身认知倡导的是全身参与、身心融合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要重视发挥身体的作用,突出具身体验环节,而且即使是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要想方设法通过具象化的手段将其转换成方便具身体验的直观认知,实现教学具身化。

    3.情境事关学习效果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环境不仅可以诱导具身体验的生发,而且还制约着具身体验的成效。越真实的环境越能引发具身体验,环境的逼真程度与具身体验成效成正比。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具身化学习与个性化体验是成就具身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必须在充分利用真实教学场域开展教学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实验设施与多媒体技术,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引发具身体验需要的虚拟教学场域。

    (三)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尝试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各个领域。具身教学就是具身认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它认为“教学应该是身体的、合作的和多通道整合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6]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身体的彼此参与、交互以及与教学环境互动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具身教学重点蕴含三个方面:

    1.具身教学强调身体舒适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凭借口头语言单纯讲解知识,也可以辅以手势、身体动作等肢体语言。毫无疑问,教师的身体参与即实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可以帮助其更加清晰地讲述知识和呈现内容。同理,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时,肢体语言的参与也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记忆教师讲授的知识甚至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营造科学的教师教学空间与学生学习空间,在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解除对教师与学生身体上的不必要束缚,给予师生合理的身体活动空间,让他们的身体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释放出最大的教学效能。

    2.具身教学强调多种通道融合

    教学活动不应只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调动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一切可以调动的通道参与教学活动。因为“有研究揭示,人们通常只记住阅读事件的10%、听觉事件的20%、视觉事件的30%、视听事件的50%、说写事件的70%以及说做事件的90%”。[7]也就是说,多通道传输信息因大大增强了信息接收者身体的体验深度而提升了信息传输的准确性。所以,具身教学正是通过多种通道融合而提升教学成效。

    3.具身教学强调多种交互合作

    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交互合作的过程。教学是置身于由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的师生,在身体与整个生态系统交互作用中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决定求知效果的关键是身体参与体验的程度。为此,许多学者都愿意通过数字化技术营造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感知体验的教学环境。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过创立了SMALLab学习平台,不仅为学生的身体辅助学习提供丰富资源,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运动在内的多种感知系统,让学生在与数字技术营造的学习环境的交互合作中实现多通道感知,加深学生的身体体验。

    二、农民培训引入具身教学的意义

    (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了解与掌握教学对象特点是实现因材施教与获得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农民群体的最大实际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民具有两方面显著特点:一是学习理论能力差。尽管不少农民培训聘请的讲课专家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与较高的讲课水平,但参训农民由于原有文化底子薄,很难听得懂专家的讲课内容。即使勉强听懂了部分内容,也难以将其消化与巩固。二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本能的排斥。大多農民都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熏陶下,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浸润中成长的。他们之所以没能享有更多年限的受教育机会,其主要原因是不能适应甚至排斥传统教学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是传统教育的失败者。所以,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单纯地向农民传授理论知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农民培训选择具身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实现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训操作为辅向以实训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转变,有效消解由于农民理论学习能力差造成的负面影响,提振农民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实现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向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转变,有效消解由于农民排斥传统教学方式导致的负面影响,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满足农民培训诉求的需要

    农民培训包含两个层面的诉求:一是政府层面诉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并为此投入大量经费。如果我们对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梳理与研究就会发现,中央特别强调将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农民素质、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学习技能应该是政府开展农民培训的主要诉求。二是农民层面诉求。大多数农民都带着很强的功利色彩参加培训,他们感兴趣的并非是理论知识,而是有助于他们创业致富的实用技能。所以说,无论是从政府开展农民培训的初衷来看,还是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而言,虽不能说完全排斥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其主要诉求无疑是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

    英国诺贝尔获得者、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知识可分为外显的明言知识与内隐的默会知识两种。明言知识与概念关联,可以通过传统的“正规”教育方式“直接”传递,即通过教师语言表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默会知识与技能和实践关联,是不能明确表述的知识,难以通过语言表述的方式传递,教师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式的隐形的、非正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也只能像“徒弟”般在直接参与“师傅”组织的各种实操训练与体验活动中感悟和获得默会知识。用哈耶克的理论观照,农民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与技能和实践相关联的默会知识。所以,适合农民培训的不是教师讲授农民视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能够诱发农民自我体验与感悟的具身教学。也就是说,具身教学与农民培训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引入具身教学可以有效满足农民培训诉求。

    (三)切实解决培训存在问题的需要

    农民培训作为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毋庸置疑的是,农民培训中也确实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方式存在重理论、轻实操倾向

    农民培训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农民掌握与提升自主创业致富的本领。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参与培训各方由于利益驱使,往往都忽略了这一初衷。就主管部门而言,有重人数轻方式倾向,很少顾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制约培训效果;就培训机构而言,有重利润轻实效倾向。由于培训经费紧张,为保证必要的利润与办学安全,尽可能多安排成本低、风险低的课堂面授教学,少安排费用高、风险高的现场实操教学。

    2.时间安排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的倾向

    培训时间是决定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培训项目有不同时间要求。所以,培训时间的安排本应服从培训效果的需要,根据培训内容而定,不应千篇一律、整齐划一。但从很多地方的农民培训实践来看,基本上是不分项目、不顾内容,一律5—7天。培训项目的培训时间普遍偏短,以致正常的实操教学难以得到保证。

    3.培训服务存在重训中、轻训后倾向

    农民培训要取得真正的效果,必须加强培训的全过程支持服务,不仅要加强农民培训期间的支持服务,还要重视训前和训后尤其是训后的支持服务。因为,农民想真正掌握一种技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除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教师所教的知识与技能,在创业实践中不断钻研技术外,还需要培训机构能够为农民提供继续学习的支持服务平台。而实际情况是,农民培训中的训后支持服务基本上缺失。

    具身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培训中的上述问题。作为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农民培训的支持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农民得到训前、训中与训后的支持服务。作为培训机构,可以将参训农民的理论学习迁移到平台上完成,将集中培训的时间都用于实操训练,强化参训农民的具身体验过程。

    三、农民培训运用具身教学的路径选择

    以浙江“缙云烧饼师傅”人才培训为例:缙云烧饼虽有6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蹿红”还是近年的事,不仅被中国品牌认证委员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且还成为带动2万农民致富的产业。截至2018年底,在全国20多个省开设门店6 000余家,实现产值18亿元。成功登陆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缙云烧饼之所以能做成“大产业”,与当地政府近年来重视烧饼制作技艺人才的培养分不开,不仅免费培训了1万余“缙云烧饼师傅”,而且创新了培训模式,引入具身教学培训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农民培训运用具身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营造合理的培训场所空间布局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主体所处的环境是认知形成的重要要素,而培训场所的空间布局是认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身教学视域下的培训场所空间布局需要考虑培训项目特点、师生身体舒适度等诸多因素,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诱导学员最大限度地将心身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说农民培训场所大体可分为相对固定的室内场所与相对流动的室外场所的话,那么,农民培训的室内场所布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大,问题较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不合理的空间布局限制了农民身体的舒适度。其教学场所的空间布局与中小学并无二致,基本上按照秧田式安排座位,前后、左右桌椅之间只留下勉强容纳一个座位的空间,极大地约束与压抑了农民的身体舒适度,干扰了农民身体参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舒适度制约着人的感知判断。另外,室内场所空间布局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场所大小与培训人数不相匹配、课程内容与场所不相匹配等問题。所以说,优化农民培训场所空间布局是实现其具身教学的重要一环。

    “缙云烧饼师傅”培训的教学场所空间安排,不仅符合培训项目特点,而且满足具身教学需要。首先是模拟缙云烧饼作坊设计培训操作台,每个操作台都配有齐全的制作烧饼所需的案桌、饼桶等设施,营造了具身教学的环境,引导农民尽早进入烧饼师傅角色,为今后经营做好心理准备;其次是各操作台之间留有合适的距离空间,既可保障农民参与烧饼制作训练的身体舒适度,又可方便农民间相互探讨,以及授课师傅的到场指导;再次是严格限制操作台数量与培训人数。每一培训场所只配备21个培训操作台,每一操作台安排3个农民受训。既可确保农民参与烧饼制作训练的机会和听清授课师傅的讲授内容,又可确保授课师傅具有足够的指导精力。“缙云烧饼师傅”培训在教学空间布局上所作的尝试与探索,受到了农民的好评与欢迎。

    (二)选择多通道融合体验教学方式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农民培训,要遵循具身认知原则,运用多通道融合体验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身体的个性体验作用。

    1.课程设置重技能、轻理论

    农民培训的课程设置大体分为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两类。不同培训项目的两类课程比例虽然有所不同,但科学的农民培训肯定会体现重技能、轻理论的课程设置原则。这既是尊重农民认知规律、满足农民培训诉求的需要,也是实施具身教学的前提条件。以“缙云烧饼师傅”培训为例,每期8天的培训时间作如下分配:2天聘请教师与创业成功人士讲授职业道德与服务规范、创业理念与实务技巧、形象设计与营销、创业经验交流等理论知识,1天用于缙云其他特色小吃制作培训,5天用于烧饼制作技能训练。课程设置很好地体现了具身教学的理念。

    2.教学方式重实操、轻讲授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技能的生成主要依靠具身体验。所以,农民培训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视听教学,增加操作训练,强化农民的具身体验过程,实现心身融合的培训目的。以“缙云烧饼师傅”培训为例,用于烧饼制作技能训练的5天时间,除培训开始时,授课师傅讲授烧饼制作流程以及每个流程的技术要求外,其他时间都由农民根据要求与理解进行反复的烧饼制作技能训练,遇到问题及时交流,在反复的训练与交流中掌握每个流程的制作技巧。授课师傅不停地在操作台之间巡视,及时解答农民的提问,指导解决发现的问题。整个培训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理念。

    3.体验方式多种通道融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认知方式大多局限于视觉与听觉通道,其他感觉通道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而具身教学认为,身体的认知通道是多样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都是有效的通道。所以,为强化农民的具身体验,农民培训必须实现多种通道融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农民认知工具的能动性。以“缙云烧饼师傅”培训为例,烧饼的制作大体分为发面、饼桶预热、馅料制作、饼坯制作、烘烤等5个流程。几乎每一流程技能的训练与掌握都需要听觉、视觉与触觉的共同参与,在后三个流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需要味觉与嗅觉的参与。所以,农民培训不仅需要农民的身体参与体验教学,而且还需要农民融合多种通道的身体参与体验教学。

    (三)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

    “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交融中产生具身认知。” 但这里的环境并非局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不同的环境可以引发不同的具身效应:由真实的现场环境引发的具身效应称为实感具身,犹如“吃梅止渴”;由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引发的具身效应称为实境具身,犹如“望梅止渴”;通过语词唤起的过去表象与经验引发的具身效应称为离线具身,犹如“想梅止渴”。[8]

    目前的农民培训存在着农民实操训练过程短、具身体验机会少的问题。而运用具身教学理念,創设训前个体线上理论学习+训中线下集体实操教学+训后个体线上继续学习的农民培训模式,是在不增加集中培训时间的前提下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构建培训平台

    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网上农民培训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段,为参训农民接受实境具身体验与离线具身体验提供平台支撑。培训平台必须具备三方面功能:首先是在线点播课件功能,赋予参训农民一定时限的免费学习平台培训资源的权利,支持参训农民开展在线学习;其次是在线交互讨论功能,方便参训农民就培训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再次是在线咨询功能,鼓励农民随时就培训或创业期间遇到问题请教专家。

    2.建设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参训农民开展在线学习的基础。政府主管部门可结合培训业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可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培训项目理论知识课件;另一方面是解决培训项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课件。

    3.实施混合培训

    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项目报名组班后,引导与组织农民在规定期限内开展线上理论学习,待学习理论任务完成后,再组织农民集中实操训练教学。同时,鼓励农民在培训结束后的一定时限内,通过培训平台参加点播课件、在线讨论、咨询等形式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1][2]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6.

    [3]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10.

    [4]王会亭.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58.

    [5]熊华军.师生关系:走向身体间性——师生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36.

    [6]杨南昌,等.具身学习设计:教学设计研究新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4(7):26.

    [7]贾丽娜,等.具身教学的设计研究:基于身体参与的多通道整合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6(1):83.

    [8]殷明,等.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7):60.

    【Abstract】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contains rich teaching implications, and the embodied teaching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embodied cognitive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embodied teaching in farmer training is the need to better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effectively satisfy the demands of farmer training, and earnestly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in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embodied teaching in farmer training, we should choose the path of creating a reasonable spatial layout of training places and a multi-channel integrate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and create a mixed online and offline training mode.

    【Key words】farmer training; embodied teaching; application meaning; path choice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农村中学音乐社团的创新与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的农村教育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方法

    李文【摘 ?要】语文教师要运用新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模式的改变,能够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进行个性发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