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

吕芸
如何将法治教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种途径。
一、挖掘课文内涵,普及法治知识
普法教育,应该从人最本质、最朴素的感情出发,而不是用青少年不易接受或者容易引起他们反感的说教形式。教师可在讲授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巧妙抓住课文特点,及时普及法治知识。比如,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当学生被契诃夫幽默犀利的文笔深深折服,深感主人公别里科夫可笑可悲时,我及时地提出两个问题:“你觉得我们身边有没有‘套子?”“‘套子是不是一无是处、必须摒弃呢?”在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后,我明确总结:“套子”实际上就是限制人的思维和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制度和生活环境。我们应理性正确地对待“套子”。对于那些落后、反动的,当然应该摒弃,而合理的“套子”就好比我们身边的法律和规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遵纪守法,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二、走近文化名人,渗透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积淀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是语文学科辐射人文功能的具体体现。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近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以他们思想的闪光点为契机,感受文化名人对规则、法律的敬畏之心,从而渗透法治教育。
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喟然长叹,盛赞了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憧憬。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设想,秉持“君子固穷”的信念。在讲这个知识点时,我还提到2006年轰动一时的“许霆案”,适时引入民法中“不当得利”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的人文精神,让大家对规则、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三、倡导时文阅读,开展法治教育
教师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应开辟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倡导学生多读一些好文章,尤其要多了解一些时事信息和社会热点。
笔者每年都会带着学生盘点年度新闻,这些新闻事件也是学生提取作文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2012年三亚宰客事件,2013年个别菜农用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2014年明星吸毒频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战略,等等。教师若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去粗取精,加以良性引导,对于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其高雅情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不无裨益的。
2014年,河南卷高考作文材料是一个关于“规则”的山羊过桥的故事。2015年,河南卷高考作文材料选的则是有关在行驶的汽车(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上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打手机的话题。可见,法治教育不仅关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很差的学生,如何能写出见解深刻、内容充实的好文章来。
(责 编 子 君)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构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张丽华摘 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化学教师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在

  • 小学高年级作文五环节教学法应

    蒲景坤 马孝玉【摘 ?要】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作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随着作文要求篇幅加长、内容充实,不再以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