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教学实践研究

    马烜芬

    内容摘要:选考制度的出现,对语文的冲击相当大,使得很多学生在选考之前都忽视了语文的学习,有的甚至放弃了语文的学习,这使得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部分,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文学作品如果只是单纯以文本为蓝本展开教学是吸引不了学生的,还需要通过其他一些方式让文学作品“活”起来,比如说看视频,再比如说让学生亲自表演。“视”和“演”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冲击 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 “视” “演” 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然在现在的教学形势下,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教育体制的改革给语文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冲击,特别是選考的出现,让语文这位“皇后娘娘”的地位日益衰弱,渐渐被削弱了话语权,某些学校甚至已把语文打入冷宫,选考之前不再上语文课。语文大学科的地位已荡然无存,这是语文老师的悲哀,更是语文这门学科的悲哀。

    然而应试的存在,却不能让语文老师们做甩手掌柜,潇洒度日。课时被减,成绩却不允许有所下降;早读被削,作业更是被学生抛诸脑后。虽然这是高三的事,但在选考这根指挥棒下,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也会受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至关重要,而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绞尽脑汁拿出十八般武艺来吸引学生了。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部分。然在应试教育下,在时间紧分数重要的形势下,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多也会教成现代文阅读题解析,而这不仅吸引不了学生,更让文学作品阅读变得死气沉沉。

    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死气沉沉的文字,它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的,生机勃勃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文学作品“活”起来,我觉得有两种手段可以用。

    一是“视”,即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由于影视作品有着像、声、光、点等多种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文学作品,尤其是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自然都是经典的作品,而经典的作品一般都会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有些拍得好的,可以如实地展现作品的魅力,细腻地体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影视的景情并茂的特点,能够让学生的认知、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充分提高。学生在观看和聆听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会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接收到于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有关的语文知识,从而有效促进语文学习能力。

    很多教师在讲《边城》《雷雨》《林黛玉进贾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文学作品时会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但因时间有限,只播放了其中跟教材相关的某一片段。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与传统的由老师讲解分析文本、学生朗读探讨的课堂方式相比,这种课堂方式自然极受学生欢迎,相信播放影视作品的这段时间应该是学生最聚精会神的时候。然而,影视作品不过是吸引学生目光的一种手段而已,课堂的重点是在影视作品播放之后,如何利用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时的这一种兴致来进入文本,如何借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这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我认为,这时候教师可以从演员入手,分析演员演得到位与否,借此来让学生关注文本对人物的刻画或情节的安排;也可以从影视作品的台词入手,分析文本与台词的异同,讨论哪者更能体现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研究者众多,电视剧电影版本也很多。老师们在讲《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一般都会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三四分钟左右的影视片段就可以把文本很好地展现出来。其实,放这一片段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电视剧和电影片段各一,让学生去比较两个片段中的人物表演,到底哪一个版本更能体现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或形象。通过比较分析,对人物的把握或许会更到位一点。也可以用不同的电视剧版本的视频,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前段时间翻拍的一部“小戏骨”版的《红楼梦》,是用以致敬87版的《红楼梦》的,个人认为小演员们演得也很到位,可以拿来跟87版的做一番比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光是看一些片段并不能完整地了解整部作品,但片段的播放能引起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进而能让学生在课外去观看完整的影视剧或阅读整本作品,对作品进行整体的了解,这便符合了教育部提倡的整本书的阅读与研究,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二是“演”,即由学生选取角色,通过表演来展现文本的内容。

    观看影视作品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感受人物的形象,而表演却需要深入人物内心了。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喜爱挑选自己乐意演的角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学生势必要去了解相关的内容,这就不仅限于节选的文本,有时可能还需要了解整部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只不过要演好文本的这一片段(也可以是同步作品的其他片段),势必要花不少课外时间去练习,这也许会占用比较多的课外时间(可能还包括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所以这种做法不能常用,也不能每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都用。一般来说,像《雷雨》这种话剧类的文学作品,比较适合用来表演,这种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矛盾冲突也比较集中,不需多少改变直接可以搬上舞台,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而言,省去了不少改编的时间,也不至于占用太多学生的课外时间。

    在选择这一方式时,可以重点选一些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更好地展现出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征;也可以选两三组同时表演,让其他学生通过分析表演学生表演的优劣或到位与否,来更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形象。

    不管是“视”,还是“演”,或者是其他,只要方法得当,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都可以尝试。“视”和“演”只是一种手段,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能更好地跟文本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文本里的人物,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作品只有“活”起来,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这需要老师孜孜不倦的努力。语文教学在现今形势下,确实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基于云教学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

    摘 要:在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下,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的

    崔爱军【摘 ?要】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写作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小事所蕴含的哲理,引发情感共鸣,培养自己对于写作的敏锐度,将写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