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创意谈
陈明东
《爱莲说》是中学教材里的著名篇目,几乎所有的中学教材都有选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这篇文章仅仅116个字,通过写莲花,借花抒情,托物言志,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影响了一代代学子。通过学习《爱莲说》,我们能够充分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而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北师大版中学语文教材在八年级下册将这篇文章选入,作为第五单元“花之君子”第一篇讲读课文,对本单元文言文课文讲授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后面的古文学习也颇有影响。一开始就能把《爱莲说》这篇文章讲好,后面的文言文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一、多媒体展示认识“莲”之形
上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八仙之一何仙姑等与莲花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联想莲花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有何实际意义,从而引入文本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揭示本文主题做好铺垫。
二、多途径诵读感受“莲”之韵
认识“莲”之后,教师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读透韵味。其次,请同学按照教师范读,自读课文。再次,教师点名读、指导学生读、男女生分别读。总之要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只有在学生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才有可能读出《爱莲说》的韵味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最直观的形式感受“莲”的特点。
三、多渠道品读体味“莲”之志
诵读之后,就要来体味周敦颐对莲花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通过教师引导边疏通课文,边理解体会。疏通文意过程中,要注重合作探究,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味“莲”之志的过程中来。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喜欢莲花吗?作者笔下的“莲”有哪些“君子”品质?②作者“独”爱莲,为什么还要写别的花?③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把菊和牡丹又比作什么?作者对这三种花分别所代表的三种人持什么样态度?④作者通过写“莲”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情怀?⑤作者表面上写花,实际上是写人,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告诉学生,《爱莲说》一文是作者借“莲”,谈爱莲花的道理。结合作者周敦颐的生平和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向学生总结并说清楚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抒发情怀。周敦颐科考之后走上仕途,经过多年的历练,逐渐感受到官场生活的糜烂,他不改自己当初之志,转而以淡泊为念,以“饱暖”、“康宁”为乐。周敦颐对“君子”般的莲花持有肯定赞扬的态度。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以此来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告诉所有的读者要在污浊的社会中选择不逃避,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纵观周敦颐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他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历史记载,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因为非常喜欢莲花,他亲自率领下属开辟了一块池塘种莲,并且取名叫“爱莲池”,池中还建造了赏莲亭,作者每每流连于此,触景生情,最终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文《爱莲说》,借花述志。“莲”“廉”同音,周敦颐正是要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廉正、廉洁、廉明之志。
四、多层次鉴评领悟“莲”之理
理解了周敦颐《爱莲说》的主旨与所表达的情感之后,要引导学生“继往开来”,进一步总结本文所揭示的道理,由本文所学让学生知道一些行为处事、为人处世的方法,最终达到理论实践结合,“文”“理”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为淤泥所染,其藕洁白,其叶清翠,其花香美。自古以来大家就将其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后来人们更是赋予它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含义。“出水芙蓉”、“并蒂莲”、“鱼戏莲”这些与莲相关的词汇莫不是蕴含着深邃的意蕴。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描述了莲的四种品格: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污染;本身美丽却不向他人献媚;行为正直而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可亵渎。可以说,正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到了顶峰。从这篇《爱莲说》问世之后,莲作为君子的象征意义才真正深入人心,并最终定型。而今,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正需要“莲”这位偶像指引。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充斥与蔓延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坚持什么样的选择,树立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去处事,这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而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周敦颐像莲花一样高洁傲岸的魅力人格,也不仅仅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像莲花一样洁净、美丽、芳香四溢、美妙无比。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中学)
《爱莲说》是中学教材里的著名篇目,几乎所有的中学教材都有选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这篇文章仅仅116个字,通过写莲花,借花抒情,托物言志,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影响了一代代学子。通过学习《爱莲说》,我们能够充分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而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北师大版中学语文教材在八年级下册将这篇文章选入,作为第五单元“花之君子”第一篇讲读课文,对本单元文言文课文讲授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后面的古文学习也颇有影响。一开始就能把《爱莲说》这篇文章讲好,后面的文言文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一、多媒体展示认识“莲”之形
上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八仙之一何仙姑等与莲花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联想莲花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有何实际意义,从而引入文本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揭示本文主题做好铺垫。
二、多途径诵读感受“莲”之韵
认识“莲”之后,教师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读透韵味。其次,请同学按照教师范读,自读课文。再次,教师点名读、指导学生读、男女生分别读。总之要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只有在学生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才有可能读出《爱莲说》的韵味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最直观的形式感受“莲”的特点。
三、多渠道品读体味“莲”之志
诵读之后,就要来体味周敦颐对莲花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通过教师引导边疏通课文,边理解体会。疏通文意过程中,要注重合作探究,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味“莲”之志的过程中来。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喜欢莲花吗?作者笔下的“莲”有哪些“君子”品质?②作者“独”爱莲,为什么还要写别的花?③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把菊和牡丹又比作什么?作者对这三种花分别所代表的三种人持什么样态度?④作者通过写“莲”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情怀?⑤作者表面上写花,实际上是写人,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告诉学生,《爱莲说》一文是作者借“莲”,谈爱莲花的道理。结合作者周敦颐的生平和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向学生总结并说清楚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抒发情怀。周敦颐科考之后走上仕途,经过多年的历练,逐渐感受到官场生活的糜烂,他不改自己当初之志,转而以淡泊为念,以“饱暖”、“康宁”为乐。周敦颐对“君子”般的莲花持有肯定赞扬的态度。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以此来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告诉所有的读者要在污浊的社会中选择不逃避,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纵观周敦颐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他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历史记载,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因为非常喜欢莲花,他亲自率领下属开辟了一块池塘种莲,并且取名叫“爱莲池”,池中还建造了赏莲亭,作者每每流连于此,触景生情,最终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文《爱莲说》,借花述志。“莲”“廉”同音,周敦颐正是要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廉正、廉洁、廉明之志。
四、多层次鉴评领悟“莲”之理
理解了周敦颐《爱莲说》的主旨与所表达的情感之后,要引导学生“继往开来”,进一步总结本文所揭示的道理,由本文所学让学生知道一些行为处事、为人处世的方法,最终达到理论实践结合,“文”“理”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为淤泥所染,其藕洁白,其叶清翠,其花香美。自古以来大家就将其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后来人们更是赋予它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含义。“出水芙蓉”、“并蒂莲”、“鱼戏莲”这些与莲相关的词汇莫不是蕴含着深邃的意蕴。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描述了莲的四种品格: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污染;本身美丽却不向他人献媚;行为正直而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可亵渎。可以说,正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到了顶峰。从这篇《爱莲说》问世之后,莲作为君子的象征意义才真正深入人心,并最终定型。而今,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正需要“莲”这位偶像指引。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充斥与蔓延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坚持什么样的选择,树立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去处事,这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而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周敦颐像莲花一样高洁傲岸的魅力人格,也不仅仅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像莲花一样洁净、美丽、芳香四溢、美妙无比。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