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爸爸去哪儿》看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
任馥瑛
摘 要:明星亲子旅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催生了人们对草原体验旅游的高度关注。通过剖析草原体验旅游开发现状及明星真人秀节目对旅游方式的促变,阐释了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难点,提出了创新开发策略。
关键词:明星真人秀;草原;体验旅游
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采景及热播,激发了家庭游旅游者对草原旅游的体验热情。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一时之间似乎如火如荼,但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则仍需要业界明确目标、明视问题,砥砺前行。
一、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现状
以内蒙古草原为代表的中国草原地处属于北温带。草原旅游的开发资源主要依靠壮阔辽远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在此处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波澜壮阔历史积淀与粗犷豪迈的民族风情。草原体验旅游强调的是旅游者的参与性,注重的是旅游者满意度。调研发现,目前,内蒙古的草原旅游项目开发整体仍停留于观光旅游上,面临着经营模式单一,景观重复率高,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差,体验项目过度商品化,总体服务水平偏低的发展窘况。走马观花式的草原匆匆游,无以满足旅游者对草原游牧民族的好奇与探究之愿,更无从谈起与当地牧民的零距离接触,无缘融入草原民族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旅游者草原体验的整体满意度差强人意。
二、明星真人秀节目对旅游方式的促变
(一)明星体验引发草原体验型旅游热潮
体验旅游的关键在于拓展旅游体验深度,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传统的草原旅游方式强调的是“看”和“走”,走一站看一站,走一路看一路,侧重点在于旅游的“量”而不是对旅游的“质”的考虑。这样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出游欲望。明星真人秀节目,尤其是《爸爸去哪儿》的播出,让人们看到了一种不算新奇但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引发了亲子旅游体验热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呼伦贝尔大草原主题系列,主要围绕草原文化及蒙古族民俗展开。明星家族进入草原后通过穿蒙古族服装、欣赏蒙古族歌舞、品尝蒙古族美食这种平常而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方式,体验了当地的民俗风情。首期节目播出后,伊利牧场应时应景开通了《爸爸去哪儿》专列,火爆程度与日俱增,其他草原旅游开发者与经营者也不禁为之心动。
(二)明星情结引发的旅游者出游目的地追星热
据不完全统计,自《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亲子游”的人均检索数量是以往平均检索数量的10倍左右。明星亲子们的表现一时之间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明星亲子们的出游方式亦为家庭亲子游所争相追捧、模仿,明星亲子们的出游目的地更成为当季的热门景点。
三、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的创新难点
(一)旅游品质与合宜价格平衡难
相对于其它已成熟的旅游产品而言,草原体验旅游的成本较高。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赣州--呼伦贝尔草原双飞6日游”平均报价为2800元/人,内含景点门票、餐饮住宿费用以及往返交通费用,旅游者的正常出游费用支出基本浮动在草原旅游线路开发与服务的成本上下,旅游利润空间压缩殆尽。旅游从业者利润的压缩,自然意味着对旅游者服务标准的降低,旅游者草原旅游体验满意度随之下降。高满意度就意味着需要高投入。草原体验低品质旅游源于游客对低价团费、甚至零负团费消费的追逐。草原体验旅游开发的创新的难点即为如何在品质服务与合宜价位间实现平衡。
(二)企业创新与政策支持协调难
目前,观光游览型草原旅游开发模式占据着大部分草原旅游市场份额,体验型草原旅游创新开发方式仍需经历长时间的市场检验。政府政策性的变动同样给草原体验型旅游创新增加了某些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政府政策性的支持与保护对于草原旅游创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下,旅游企业若不能取得政府政策支持,创新亦有难度。
(三)民俗体验与风光游览兼顾难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分布地理跨度大(全区东西跨度高达4000多公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分布重叠性弱,民俗文化体验与自然风光游览项目开发兼顾难度大。草原民俗体验开发相对落后,各景区体验项目趋于雷同,甚至一味迎合旅游者所需,泯失了民族特有韵味;因不当开发,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不容小觑。
(四)明星节目与游客体验追随难
明星亲子真人秀的旅游方式虽然因其强参与性、高趣味性吸引了观众眼球,但其毕竟是一场节目秀,明星的所为难脱节目效果与收视压力,镜头下的表演意味难容忽视,而寻常百姓出游目的则更具真实性与现实感。明星亲子们秀起来时时“轻松”,处处“如意”,但追随体验的旅游者们却可能因项目开发不成熟、旅游设施不完备、旅游服务不周全等等因素,体验效果难尽如人意。
四、草原体验型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兼顾各方利益开发,合理协调权益保障
当地政府、旅游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与草原牧户是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须要统筹兼顾,合理处理政府调控管理、企业经营开发、牧户权益保障及旅游者体验品质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方权益共赢。
(二)创新旅游服务模式,提升游客体验品质
草原体验游的价值关键在于深度、真实的草原风光及生活体验。草原自然风光游览空间活动范围广,民俗风情体验受制于牧民生活驻地的分散性。因此,要实现游客有品质的草原体验旅游需求,就必须剔除过度商业化的伪民俗接待、粗风光游览,针对游客体验需求,创新旅游服务模式,提供定制化的跟随保护与体验指导。
(三)保护民族民俗文化,确保旅游体验真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蒙古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节日习俗、草原歌舞等要善加保护,不能让旅游开发的商业性毁损了民族民俗文化的原真性。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对于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草原体验型旅游项目开发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同时对其开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给予有效监督。其次,开发商在实施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时,亦应主动注重对自然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对民族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尊重。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保障草原旅游交通
草原体验型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之一即旅游交通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草原体验型旅游要积极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畅通各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提升可达性,在此其间尽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交通及基础设施,加深旅游者体验印象,提高体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志国.体验经济下的内蒙古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张雪萍.浅析明星真人秀节目对旅游的影响——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北方经贸,2014(11):187-189.
[4]白音查干.草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1-26.
[5]房忠伟.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