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者的两性差异及其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陈静
【摘 要】传媒业诞生之初就以男权为中心,男权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从业人员一直处于劣势,人员较少,更缺乏高层管理人员。但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女性加入到传媒行业中,有些被推至传媒前沿,甚至占据了新闻行业的“半边天”。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男权视角必然要松动。只有正确认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努力寻求性别上的平等态度,这对于充分激发记者的潜能,对于促进整个传媒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性 差异 新闻报道
一、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以BBC纪录片《两性奥秘》为例
1、男女对不同种类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
生活中充满着信息,男女两性在接触这些信息时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同样内容的陈述,男性可能对那些物质方面的、客观事实方面的信息较为敏感,而女性则对于情感、生活化的信息比较敏感。
在《两性奥秘》这一纪录片中,有一组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测试者(5男5女)在去往测试地点的路上都与司机进行了同样内容的交谈,内容包括伦敦商业街的变迁、城市的布局规划、汽车的配置、司机的感情生活、夫妻关系等一系列话题,事后当被访者被要求回忆谈话内容时,研究人员发现被测试者的回忆内容出现了分化,男性记得城市规划、汽车配置等方面的信息,而女性记住的则是感情生活方面的信息,无一例外。
2、在对弱者的同情程度上存在差异
同样以BBC纪录片《两性的奥秘》为例,在片中研究人员做了一次街头测试,他们找了一位小女演员扮演一位被遗弃在伦敦街头的可怜女孩,在接下来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研究人员从录像中发现有41位女性停下来询问关心被“遗弃”在街角的小女孩,但相比之下,只有2位男性停下来询问,并且其中一位还是在女性的陪伴下。
当然一个简单的街头测试并不能完全证明女性对弱者的同情高于男性。在男孩和女孩的同情心孰强孰弱这个问题上,人们曾经作过很多探讨,在一项研究中,在刚刚48个小时大的婴儿的一侧放置了一个旋转着的风铃,而另一侧放了一个脸谱,男婴都转向了风铃的一侧,而女婴则转向了脸谱的一侧。女孩更多地关注脸,而脸是可以表达感情的,由此她们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获得更多的情感方面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快地发展同情的能力。并且,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女性因为能够“读懂”宝宝的需求所以更多地承担起在家照顾宝宝的任务。①
3、在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在一项测试中,男女性在听到的两个耳机中同时播放相似的两个虚构的词语,并要求被测者进行复述。测试结果显示,男性往往只能准确说出其中一个词语,而女性则往往能准确复述两个词语。
韩国首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分析了男性与女性收看电视剧的模式。结果显示,女性对电视剧的故事情节、顺序、服装等方面的记忆力得分很高,表明女性看电视剧时注意力比男性更集中。男性和女性看电视剧时的不同表现与语言能力有关,神经科医生指出男性一天大约说7000个词,女性一天则要说20000个词左右,女性的语言理解能力远远超过男性。②
4、男女两性都更容易接受同性传达的信息
男女两性更容易接受同性传达的信息是指在接受信息时,传达信息者的性别与接收信息者的性别一致时往往会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片中进行了这样一个测试:五位男性被测者看两组不同的新闻,这两组新闻分别由男女主持人进行播报,在看完新闻后,每一位被测者要求复述新闻框架,结果发现,这五位男性对于男主持人播报的新闻记忆更深刻,而对于女主持人播报的新闻则记忆模糊,但对于女主持人的着装、样貌却都记得很清楚。
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2012年央视7位实习男主播走红网络,他们自从在央视露脸以来便被广泛关注,被称作“七小福”走红网络。网友们形容他们最多的是“帅气”,而不是对于他们本身业务的称赞。在这些追捧“七小福”的网友中,女性网友占了大多数,而且她们关注的往往是“七小福”的长相,却忽视了他们播报的新闻内容。
二、性别差异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
1、女记者在新闻来源上面比男记者更广泛
作为一名记者,大部分时候都不能成为事件的真正目睹者,这就需要有消息源,与男记者相比,女记者的消息源要更加广泛。
从对男女总体的社会认同来看,女性更善于沟通,且没有男性所表现的出来的攻击性,更容易接近弱势群体,所以女记者拥有更多弱势群体的消息源。
女性更善于整合从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也能更敏感地发现其中的新闻点。受益于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女记者更善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同时也更容易发现隐藏在事实背后的新闻点。
由于女性的善于交际和语言的非权威性,在法庭判决和政府类信息方面,更可能得到“小道消息”。在接触一些敏感消息时,女记者不会像男记者那样,带有一种潜在的威胁感和压迫感,这让她们在某些敏感部门或敏感事件中拥有比男记者更多的消息来源。
2、男女记者的写作风格有差异
相对于男记者而言,女记者的写作视角会有一种独特性,写作风格也更加细腻柔和。就像在《超越战争:女记者眼中不一样的阿富汗》这篇报道中一样,女记者Anna Badkhen在阿富汗花了一年的时间,冒着生命的危险,但她并不是像男记者通常做的那样,跟随美国驻军或阿富汗军队采访,而是深入阿富汗频临消亡的北部省份,通过长期调查,纪实报道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这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一种女性的视角,而通常这种视角是男记者很难发觉的。
南方周末记者潘晓凌的一篇题为《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的报道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中国教育资源不均以及寒门子弟上名校难这一沉重的现状。“他的农村老家距离北京一千多公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节奏缓慢,机会寥寥。马路上,出现越来越多干脆放弃高考,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带着一种末世感追逐着当下;其他一些留守村庄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他们保守本分,复制着父辈的命运。”这种类似“小清新”的笔调把冷冰冰的现实用柔和的语调娓娓道来,但却更加深入人心。
3、女性作为权威信息源的比例远远小于男性
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研究机构“卓越新闻计划”针对新闻报道与性别作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在内的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引用消息来源时,男女比例明显失调。该研究名为“性别代沟”,对为期9个月的新闻报道进行随机抽取,选出了近2万条新闻报道,然后对它们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对象涉及45家新闻机构,其中包括16份报纸、4家广播电视的晚间新闻节目、3家广播网早间新闻节目、9个有线电视节目和9个网站等。③
研究表明,除了关于生活类的软性题材,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格外依赖男性。男性成为报道的消息来源,或其所说的话被引用的机会通常是女性的两倍多。多数新闻报道中至少要引用一名男性的话作为消息来源。这一现象在美国国内新闻报道、影视娱乐报道等领域十分普遍。
4、女性在新闻报道中受到“歧视”
在新闻报道中,会存在潜意识“歧视”女性的现象,女性常被当作暴力的对象或者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媒体中。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亲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些其实都是男权话语体系下的产物,会将女性不自觉地定义为男性的附属品,强调女性的传统地位,暗含落后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甚至有的报道还在宣扬“女祸论”④。
对女性的歧视在体育报道中比较常见,无论在新闻报道的数量还是长度等各方面女运动员都远远不及男运动员。同时媒体对女运动员的报道不是着重关注其成绩,而是从其身姿、体态等“软”方面进行报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新闻中的女性记者也容易招人非议,《足球》报的女记者李响在世界杯期间成功报道十强赛的同时,外界关于一些有关她和米卢的传闻传开,讥讽李响甚至带有明显人身攻击的文章也不断出现在传媒上。李响曾经无奈地说过:我希望人们首先把我当做一个记者来看,而不要总盯在一个女性上,盯在男女关系上。□
参考文献
①贝奇·布朗·布劳恩:《女孩会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吗?》[M].中信出版社,2011
②《女性语言理解力要远高于男性》,http://tech.sina.com.cn/d/2006-12-18/18021293921.shtml,
③《在美国新闻报道中——“他”的声音比“她”响》,http://news.sina.com.cn/w/2005-05-24/13475975422s.shtml,
④马守敏,《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析》[J].《新闻记者》,2000(6):16-1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摘 要】传媒业诞生之初就以男权为中心,男权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从业人员一直处于劣势,人员较少,更缺乏高层管理人员。但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女性加入到传媒行业中,有些被推至传媒前沿,甚至占据了新闻行业的“半边天”。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男权视角必然要松动。只有正确认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努力寻求性别上的平等态度,这对于充分激发记者的潜能,对于促进整个传媒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性 差异 新闻报道
一、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以BBC纪录片《两性奥秘》为例
1、男女对不同种类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
生活中充满着信息,男女两性在接触这些信息时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同样内容的陈述,男性可能对那些物质方面的、客观事实方面的信息较为敏感,而女性则对于情感、生活化的信息比较敏感。
在《两性奥秘》这一纪录片中,有一组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测试者(5男5女)在去往测试地点的路上都与司机进行了同样内容的交谈,内容包括伦敦商业街的变迁、城市的布局规划、汽车的配置、司机的感情生活、夫妻关系等一系列话题,事后当被访者被要求回忆谈话内容时,研究人员发现被测试者的回忆内容出现了分化,男性记得城市规划、汽车配置等方面的信息,而女性记住的则是感情生活方面的信息,无一例外。
2、在对弱者的同情程度上存在差异
同样以BBC纪录片《两性的奥秘》为例,在片中研究人员做了一次街头测试,他们找了一位小女演员扮演一位被遗弃在伦敦街头的可怜女孩,在接下来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研究人员从录像中发现有41位女性停下来询问关心被“遗弃”在街角的小女孩,但相比之下,只有2位男性停下来询问,并且其中一位还是在女性的陪伴下。
当然一个简单的街头测试并不能完全证明女性对弱者的同情高于男性。在男孩和女孩的同情心孰强孰弱这个问题上,人们曾经作过很多探讨,在一项研究中,在刚刚48个小时大的婴儿的一侧放置了一个旋转着的风铃,而另一侧放了一个脸谱,男婴都转向了风铃的一侧,而女婴则转向了脸谱的一侧。女孩更多地关注脸,而脸是可以表达感情的,由此她们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获得更多的情感方面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快地发展同情的能力。并且,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女性因为能够“读懂”宝宝的需求所以更多地承担起在家照顾宝宝的任务。①
3、在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在一项测试中,男女性在听到的两个耳机中同时播放相似的两个虚构的词语,并要求被测者进行复述。测试结果显示,男性往往只能准确说出其中一个词语,而女性则往往能准确复述两个词语。
韩国首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分析了男性与女性收看电视剧的模式。结果显示,女性对电视剧的故事情节、顺序、服装等方面的记忆力得分很高,表明女性看电视剧时注意力比男性更集中。男性和女性看电视剧时的不同表现与语言能力有关,神经科医生指出男性一天大约说7000个词,女性一天则要说20000个词左右,女性的语言理解能力远远超过男性。②
4、男女两性都更容易接受同性传达的信息
男女两性更容易接受同性传达的信息是指在接受信息时,传达信息者的性别与接收信息者的性别一致时往往会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片中进行了这样一个测试:五位男性被测者看两组不同的新闻,这两组新闻分别由男女主持人进行播报,在看完新闻后,每一位被测者要求复述新闻框架,结果发现,这五位男性对于男主持人播报的新闻记忆更深刻,而对于女主持人播报的新闻则记忆模糊,但对于女主持人的着装、样貌却都记得很清楚。
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2012年央视7位实习男主播走红网络,他们自从在央视露脸以来便被广泛关注,被称作“七小福”走红网络。网友们形容他们最多的是“帅气”,而不是对于他们本身业务的称赞。在这些追捧“七小福”的网友中,女性网友占了大多数,而且她们关注的往往是“七小福”的长相,却忽视了他们播报的新闻内容。
二、性别差异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
1、女记者在新闻来源上面比男记者更广泛
作为一名记者,大部分时候都不能成为事件的真正目睹者,这就需要有消息源,与男记者相比,女记者的消息源要更加广泛。
从对男女总体的社会认同来看,女性更善于沟通,且没有男性所表现的出来的攻击性,更容易接近弱势群体,所以女记者拥有更多弱势群体的消息源。
女性更善于整合从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也能更敏感地发现其中的新闻点。受益于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女记者更善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同时也更容易发现隐藏在事实背后的新闻点。
由于女性的善于交际和语言的非权威性,在法庭判决和政府类信息方面,更可能得到“小道消息”。在接触一些敏感消息时,女记者不会像男记者那样,带有一种潜在的威胁感和压迫感,这让她们在某些敏感部门或敏感事件中拥有比男记者更多的消息来源。
2、男女记者的写作风格有差异
相对于男记者而言,女记者的写作视角会有一种独特性,写作风格也更加细腻柔和。就像在《超越战争:女记者眼中不一样的阿富汗》这篇报道中一样,女记者Anna Badkhen在阿富汗花了一年的时间,冒着生命的危险,但她并不是像男记者通常做的那样,跟随美国驻军或阿富汗军队采访,而是深入阿富汗频临消亡的北部省份,通过长期调查,纪实报道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这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一种女性的视角,而通常这种视角是男记者很难发觉的。
南方周末记者潘晓凌的一篇题为《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的报道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中国教育资源不均以及寒门子弟上名校难这一沉重的现状。“他的农村老家距离北京一千多公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节奏缓慢,机会寥寥。马路上,出现越来越多干脆放弃高考,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带着一种末世感追逐着当下;其他一些留守村庄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他们保守本分,复制着父辈的命运。”这种类似“小清新”的笔调把冷冰冰的现实用柔和的语调娓娓道来,但却更加深入人心。
3、女性作为权威信息源的比例远远小于男性
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研究机构“卓越新闻计划”针对新闻报道与性别作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在内的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引用消息来源时,男女比例明显失调。该研究名为“性别代沟”,对为期9个月的新闻报道进行随机抽取,选出了近2万条新闻报道,然后对它们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对象涉及45家新闻机构,其中包括16份报纸、4家广播电视的晚间新闻节目、3家广播网早间新闻节目、9个有线电视节目和9个网站等。③
研究表明,除了关于生活类的软性题材,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格外依赖男性。男性成为报道的消息来源,或其所说的话被引用的机会通常是女性的两倍多。多数新闻报道中至少要引用一名男性的话作为消息来源。这一现象在美国国内新闻报道、影视娱乐报道等领域十分普遍。
4、女性在新闻报道中受到“歧视”
在新闻报道中,会存在潜意识“歧视”女性的现象,女性常被当作暴力的对象或者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媒体中。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亲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些其实都是男权话语体系下的产物,会将女性不自觉地定义为男性的附属品,强调女性的传统地位,暗含落后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甚至有的报道还在宣扬“女祸论”④。
对女性的歧视在体育报道中比较常见,无论在新闻报道的数量还是长度等各方面女运动员都远远不及男运动员。同时媒体对女运动员的报道不是着重关注其成绩,而是从其身姿、体态等“软”方面进行报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新闻中的女性记者也容易招人非议,《足球》报的女记者李响在世界杯期间成功报道十强赛的同时,外界关于一些有关她和米卢的传闻传开,讥讽李响甚至带有明显人身攻击的文章也不断出现在传媒上。李响曾经无奈地说过:我希望人们首先把我当做一个记者来看,而不要总盯在一个女性上,盯在男女关系上。□
参考文献
①贝奇·布朗·布劳恩:《女孩会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吗?》[M].中信出版社,2011
②《女性语言理解力要远高于男性》,http://tech.sina.com.cn/d/2006-12-18/18021293921.shtml,
③《在美国新闻报道中——“他”的声音比“她”响》,http://news.sina.com.cn/w/2005-05-24/13475975422s.shtml,
④马守敏,《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析》[J].《新闻记者》,2000(6):16-1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