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意大利的传播和意大利语外译问题研究

    付卓

    

    

    

    意大利作为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自1970年与我国建交以来,中意两国关系一直保持良好态势,2004年全面开启战略伙伴关系。随着中意两国关系的日益深化,两国在文化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在意大利的有效传播不仅将促进中意文化的交流,还有利于我国在意大利乃至欧洲塑造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从近几年中国电影境外票房来看,尽管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1],但包含意大利在内的欧洲仍是海外票房来源的重要区域。中国电影(包括大陆、港台地区的所有华语电影)在面向意大利传播过程中,字幕翻译无疑是影响其能否成功进入意大利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秀的字幕翻译不仅需要处理汉意语言转换问题,还需解决语言背后的中意文化差异,有效应对“文化折扣”。[2]本文在介绍中国电影在意大利传播总体情况后,将从中国电影意大利语外译问题入手,通過比较汉意语言差异,结合电影翻译原则,探讨如何在电影翻译过程中解决语言、文化差异问题,以便让意大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影片,促进中国电影在意大利的传播。

    一、 中国电影在意大利的传播

    (一)中国电影在意大利的学术及专业研究

    欧美最早对中国电影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正如学者介绍:“中国电影的海外研究历经久远,从可查询到的第一部英语学界中国电影研究专著刘艾伦(Alan P. Liu)所撰《共产主义下中国电影工业》至今,其研究历程整整走过了半个世纪。”[3]最早的研究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整体的相关著作寥寥无几。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开篇研究中却活跃着意大利电影人的作品。意大利依托历时悠久的国际电影节,发表了在西方华语电影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两部电影节刊物,一部是在第14届国际新电影节期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电影与表演》(法诺,1978),另一部是在都灵国际电影节出版的《电影:中国电影论文与研究》(伊雷诺,1982)。这些先前的研究既有涉及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发展的概述性研究,也有从社会文化外部因素来解读中国电影创作的专题性文章。可以说,这两部开山之作足以凸显意大利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重视和学术研究兴趣。尽管从数量来看,意大利对中国电影的研究贡献不及法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但从质量来讲,这些著作或文章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在欧洲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意大利,进行中国电影研究的专业人士主要包括电影策展人、电影评论家、电影学教授和东方学教授。进入21世纪,他们的中国电影研究更是可圈可点,将东方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带入了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作为研究方向:一是将中国电影置身于亚洲电影大背景,关注包含大陆和港台影片在内的所有中国电影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代表作如由欧洲东方电影研究权威达里奥·托马斯(Dario Tomasi)教授和意大利著名电影学者马克·德·伽杉(Marco dalla Gassa)撰写的《远东电影研究—80年代至今》(都灵,2010);二是选择香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研究专题,重点关注其发展变化和主体特色,如由影评人安东尼奥·纳扎罗(G. A. Nazzarro)和 安德雷·塔列科佐(A. Tagliacozzo)合著的《香港电影字典1979-2004》(科也迪, 2005)。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专业电影杂志,如《Ciak》《Sentieri Selvaggi》《Non solo cinema》等期刊也会刊登在意举办的中国电影讯息和研究,它们不仅向意大利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了解中国电影的窗口,也为意大利的“中国迷”们增添了原汁原味的电影文化元素。

    (二)中国电影走近意大利民众

    意大利民众接触的最早的一批中国电影主要是香港的功夫片。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以李小龙、成龙为“功夫王”的香港电影如《唐山大兄》《死亡游戏》向意大利民众传达了东方武术文化和对抗观念,深得意大利民众喜爱。而早期的台湾电影以杨德昌和侯孝贤两位电影大师的作品为主,正如达里奥·托马斯(Dario Tomasi)在《亚洲电影》所介绍:“这两位可谓是开辟台湾新电影的鼻祖。前者关注都市的资产阶级,后者对农村生活和台湾的历史变迁发展更感兴趣。”[4]他们的代表作为中国电影在意大利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侯孝贤凭借《悲情城市》荣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成为第一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华人获奖者。国产电影在意大利的发行以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为里程碑,该片荣获1991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至今仍是意大利民众最为熟悉的经典中国电影之一。不难看出,20世纪之前中国电影主要是在意大利颇具份量的电影节上鲜有亮相,并未真正走向意大利市场。2002年,随着张艺谋导演的商业大片《英雄》在意大利电影票房的大获成功,中国电影真正走近意大利民众,我们将其主要分三类:1. 武侠主题的商业大片2. 以喜剧片为主的港台片3. 国内著名导演的代表作。武侠商业大片曾开启了中国电影在意大利传播的“黄金时代”,这些影片制作耗资巨大,海外发行专业、大规模化,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卧虎藏龙》等影片在意大利市场大获成功,首次在意影坛掀起了“中国风”。除商业武侠大片,香港几部轻喜剧也深入意大利民心,这类电影的主题常与饮食有关,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和由郑秀文和刘德华主演的《魔幻厨房》再次在意大利影院掀起了中国式波澜。第三类有关著名导演的代表作主要聚焦大陆片——不论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田壮壮的《小城之春》,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等;还是第六代导演拍摄的代表中国独立电影先锋的成功作品,如李玉的《今年夏天》、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等,都深受意大利资深电影人的喜欢和意大利电影迷的好评。

    (三)意大利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

    国际电影节无疑对中国电影的全球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电影节历史悠久,在欧洲及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在这些知名的意大利电影节上亮相,通过吸引全球媒体与广大影迷的眼球为中国电影走进意大利市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意大利可谓是欧洲地区中国电影的“福地”,不论是国际重量级的还是地方特色的大小电影节都活跃着中国电影人的身影。在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便是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而以张艺谋导演为领军人物的中国电影人可谓是该电影盛会的大赢家,他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一个都不能少》两次摘得金狮奖桂冠。2006年第六代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以《三峡好人》再次将金狮奖收入囊中。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还成为该电影节的一枝独秀。2015年中国纪录片导演赵亮制作的《悲兮魔兽》作为华语唯一一部入围影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单元“绿滴奖”,为中国电影再创佳绩。最近几年,随着中意两国关系的提升,特别是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电影不仅作为参展和参赛影片进入意大利影坛,也常作为代表东方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走进意大利民众的视野。2016年都灵的“东方电影节”专门将中国新锐电影,尤其是科幻片搬上荧幕,旨在诠释中意两大不同民族对“现代化发展”的关注,以期通过中意艺术文化交流增进中意友谊。此外,中国电影在欧洲最大的亚洲电影节——意大利乌迪内远东电影节上也收获颇丰,国产片《孔雀》《没事偷着乐》、香港电影《神探》等影片频频获奖,香港导演许冠文又一举拿下“金桑树终身成就奖”,这些殊荣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影在亚洲地区的雄厚实力,也表现出中国电影已逐渐成为世界观众瞩目的焦点。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意大利一些“地方电影节”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11年中国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参展博洛尼亚未来电影节,一举拿下长篇动画电影竞赛单元最高奖项“白金大地奖”。而在比萨的孔子学院,自2011年起每年如期举办中国电影节,面向中国文化爱好者,当地的电影人展现多元的中国文化,为中国电影在意大利地方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二、 汉意语言对比分析

    中国电影在向意大利推广过程中,除与电影相关的故事题材,电影语言,表现手法外,优秀的电影翻译也是中国电影成功走向意大利市场的必要元素。只有首先解决好翻译问题,才能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进军意大利主流电影市场做好准备。谈到中国电影的意大利语外译问题,首先比较一下汉语和意大利语的异同。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意大利语来自拉丁语,属于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是通过广泛使用词的形态变化作为语法手段的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两者差异明显。

    (一)语音层面

    汉语是单音节语言,意大利語由拉丁字母构成,是多音节语言。在单元音上,汉语除数量上比意大利语多一个?外,发音也不尽相同。复合元音上,汉语是“联合发音”,不仅强调韵母的整体性,而且强调发音的渐变性;意大利语是“组合发音”,所有元音都发音,没有弱化现象。

    汉、意辅音差别比元音更为明显。汉语有独自的翘舌音(如zh、ch、sh、r),而意语有舌面颚音(gn、gli)。从辅音构成来看,汉语都是单辅音,没有辅音连缀和双辅音现象;而意大利语中不仅常出现双辅音,还有辅音群如pn-, str-等。此外,意大利语辅音中还有一个大舌音,即颤音R。在进行电影翻译时,由于汉意语音差别明显,意文音节数目往往较中文更多一些,如意大利反映现实题材的著名影片《灿烂人生》,其片名原文为“La meglio gioventù”,中文版片名为4个音节,而意文片名则有6个,分别为:la,me,glio,gio,ven和 tù。

    (二)词汇层面

    从构词法角度,意大利语不同于汉语,属于形态变化的屈折语,大多数词源是拉丁语,主要特征是通过词尾来判断词性。如意大利经典电影中《美丽人生》出现频率较高的台词“早上好,公主”的意文原文为“Buongiorno, Principessa”“principessa”以元音-a结尾,为阴性名词,标识明显清晰。

    两种语言都有通过添加前缀或后缀改变词性、词义的语言特征,且词缀来源有一定相似性。例如,汉语的词缀相当一部分由古汉语演变而来,而意大利语词缀,特别是前缀,其前身也是“古意大利语”,即拉丁语或是古拉丁语。相比较而言,汉语的词缀数量较意大利语更少一些。

    (三)语法和句法层面

    语言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体现在语法系统上。我们之所以说汉意两种语言差异大,主要是由于两者语法差异明显。意大利语是通过动词词尾形态变化来体现语法的变化,而汉语是按照句子各成分的排列顺序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句法层面,意大利语形态外显,规则性强。汉语句式则呈现非形体特征,更为灵活。如意大利经典影片《美丽人生》的意语版片名为“La Vita è Bella”:不同于译文汉语版片名的名词性短语(“美丽(的)”+“人生”),意文原文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La vita”(名词:人生)为主语,为表达陈述语气,使用动词“essere”(是)直陈式现在时“è”,最后用形容词“Bella”(美丽的)进行补充说明。

    三、 中国电影意大利语外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问题

    正如前文所介绍,汉语和意大利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差异明显。中国电影在翻译成意大利语过程中若按照字面意思原封不动的照搬汉语句式和说法,常常让意大利语观众觉得别扭不舒服,即出现“码字问题”。那么,如何克服该问题?意大利电影字幕翻译研究学者佩雷格(Perego)的观念很有说服力。她强调:“电影字幕翻译应向观众呈现极富口语化特征的目的语书面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重组翻译信息,应使调整后的语序能够更好的传递语篇信息,以更为简洁直接的字幕翻译让目的语观众更好的理解和接收影片内容。”[5]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影视语言的特征,以“化难为简”为原则,尽可能使用简单意语句式和动词时态、易于理解的小词、常用词,力求使电影字幕翻译呈现出影视剧本身的“大众生活化”“人物性格化”和“节奏统一及修辞艺术化”的特征。下面将结合国产动画电影《熊出没》的意大利语外译实践,具体阐述中国电影意大利语外译的语言文化问题。

    (一)大众生活化

    电影主要是给普通百姓欣赏的,属于大众艺术。从翻译的角度看,电影翻译被大众接受是译者追求的目标。电影翻译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对白,应遵循口语对话的原则,尽可能使翻译的语言贴近日常用语,还原生活的真实情感,使其表达流畅自然。

    分析:比较译文1和译文2,两种译本都基本忠实且通顺。但译文2在翻译“你还太嫩了”这句时,采用“non ti conviene”无人称形式更为简单,表达更具生活化气息,符合意大利人日常生活表达习惯;而译文1中采用“(non) essere in grado”复杂句式,不仅不符合主要受众意大利少年儿童语言接受程度,而且从语义上更强调“不具备×××的能力”,翻译痕迹较重、看起来过于生硬。

    (二)人物性格化

    电影中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语言手段来塑造的。不同性格的人,表现出的语言特征自然也各有差异,通过他们的说话风格可以折射出其身份地位、职业特征、文化修养等。在翻译时需要考虑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人物关系,通过语言手段表现出说话的语气和风格。

    影片中光头强的老板从未出现过,或是从光头强的独白或是从他与老板的通话内容能感受到老板狡猾苛刻的个性特征。在翻译光头强的这句独白“这个李扒皮太过分了”时,若直译“(李)扒皮”这个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典型人物时,会让意大利观众有些不知所云。为了再现人物性格特征、较好的诠释概括“李扒皮”的形象特征,采用“signore”(名词:先生)引出,加上同位结构“furbo”(形容词:狡猾的)进行解释,再通过形容词后缀扩大化的处理(“furbo”变为“furbone”)增添其感情色彩,使得“李扒皮”形象活灵活现。

    (三)节奏统一及修辞艺术化

    电影中的语言是声画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翻译需与故事情节、画面、人物等要素结合起来,做到“声画对位”。[6]尽管电影字幕翻译表现形式是文字,但好的字幕翻译不光给观众带来“看”的享受,使其领略到语言之美;还能突破瞬时性的制约,尽可能作到音调和谐、节奏对应,给人带来艺术的美感。

    在我们选取的动画片实例中,常穿插有诙谐幽默的对白和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片段,为整个影片增添艺术感染力。这里通过两个典型实例进行解析。

    实例一中对“水果哈拉”到“水果沙拉”这两个关键词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结合意大利饮食文化①,通过意大利语构词法规则②,我们从“ma-ce-to-nia”到“ma-ce-do-nia”的转变与原文的“水果哈拉”到“水果沙拉”遥相呼应,以期达到与原文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实例二中结合影片的音乐部分,前半句“我的太阳”引自意大利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我的太阳》,译文保留原文“o sole mio”(我的太阳)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后半句原文引自中国儿童歌曲,译文将“七色光彩”转译为“buonumore”(好心情)使全句呈现“-e”音节押韵,即“sole, sole, che riflette il buonumore”,韵律感更强。此外,在语义层面,若将“七色光彩”直译“multicolori”(多种颜色)只是对应了表面字义,无法表达出“快乐无比”的言外之意,而“buonumore”(好心情)则能更好的表现出此处说话者的内心情感。

    结语

    正如意大利著名电影研究学者达里奥·托马斯(Dario Tomasi)在《亞洲电影》一书开篇所介绍:“中国电影是东亚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人可谓是包括意大利在内西方电影节最受欢迎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7]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在意大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意传播呈积极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在意大利电影市场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电影翻译作为中国电影成功“走进”意大利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符合影视剧语言特点,呈现出表达生活化、人物性格化、节奏一致性等特征,为积极推动优秀的中国电影在意大利传播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赵卫防.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路径与主体区域研究[J].当代电影,2016(1):15.

    [2]李亦中.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解方程[J].当代电影,2011(4):119.

    [3]石嵩.中国电影“走出去”:一种海外研究的视野[J].电影评介,2016(5):4.

    [4][7]Dario Tomasi.Il Cinema Asiatico lEstremo Oriente[M].Bari:Editori Laterza,2011:104,3.

    [5]Perego,Elisa.La Traduzione Audiovisiva[M].Roma:Carocci,2005:46.

    [6]麻争旗.英汉影视剧汉译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3.

    ① 意式全餐丰富多样,顺序考究,主要包括头盘或叫开胃菜(冷餐),一道(汤、意面、意式焗饭),二道(红肉或海鲜)和饭后甜品

    或水果。典型的饭后水果是一种由各种时令水果组合而成的水果沙拉,意语为“macedonia”。

    ② 意大利语单词由音节组成,每个音节至少含有一个元音(a,e,i,o,u)。

相关文章!
  •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肯尼迪总统的

    孙梦丽【摘 要】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肯尼迪1961年的就职演说,逻辑严密,语调铿锵有力,不仅对当时的国际局势做出了合理分析,还激励美国人

  • 莫兰迪绘画中的古典意蕴

    傅相霖摘要:长久以来莫兰迪一直被看作20世纪一位形而上画派的画家,对他作品的关注更多是其表现出现代性因素的一面,而往往忽视了他画

  • 跨文化交际中音乐词汇翻译方案

    何峻<br />
    摘要:音乐词汇的翻译的问题,已有多种讨论。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于音乐领域中一直存在的某些词汇的翻译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