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方法刍议
陈绍彬
[摘要]文言文阅读翻译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本文结合具体的考题分析,论述了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几种方法,以期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综合能力
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是每年的高考必考题,分值高达10分,可考生的得分率只有35%左右,问题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积累不够、语感不强,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对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了解不够,实际运用的时候问题百出。
高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果考生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缺乏对知识灵活运用、迁移的能力,未能掌握常见的应试技巧和方法,那么考生在高考中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是很困难的。
我认为,高三语文老师在学生复习、训练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去进行指导。
一、阅读
阅读的方法之一是——先读末题后看文。
读懂文言文,是解题的基础。六七百字的文言文选段,应建议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一下后面的题目,特别是第3道(选择题的末题)关于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选择题。因为,无论是考查文言实词、虚词,还是概括、分析,往往都是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而其余选项和内容(包括错误选项里的不少信息)都是准确的,这就为考生初步理解、整体把握文意提供了不少帮助和提醒。
阅读的方法之二是——扫描全文存大意。
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了解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可靠的基础。
阅读的方法之三是——圈画重点留疑点。
学生在快速阅读文本的同时,应圈画出考题中涉及到的关键的字、词、句以及不太理解的内容。学生无需在很难理解的地方逗留、耗费时间,因为这些难点、疑点一是可能与后面的题目无关,二是即便有关,解题时再思考、推敲也不迟。
二、翻译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老师早就指出:“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翻译的基本方法是留、对、换、补、删、调。这是翻译文言句子操作时的基本方法,学生都很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其实,所有的句子都是由实词和虚词组成。只要将关键的、重要的实词、虚词落实到位,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要翻译好文言句子就不困难了。因此,这里我专门就对实词、虚词的理解、翻译谈一谈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做法。
1课本联想法
在遇到关键的实词时,学生应积极思考,努力调动大脑储存库中的积累,联想、联系课本中曾学过的该词的意思,因为不少考题往往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申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例如:
2008年湖北卷翻译第2句“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且”(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初中语文教材)。
2008年江苏卷第6题虽然是选择题,但是这四个句子如果让考生翻译,其中考查的四个实词“听、迫、壁、度”,同样可以从高中教材中搜索到例句。
听(准许)——“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李密《陈情表》)。
迫(逼近)——“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壁(营垒)——“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司马迁《项羽本纪》)。
度(气度、风度、常态)——“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司马迁《刺客列传》)。
2008江苏卷第9题翻译第2句中的“比(近来)”——“比得软脚病(韩愈《祭十二郎文》)。
2007年江苏卷第1句翻译“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中的“忍”(忍心、狠心)——“君王为人不忍”(司马迁《鸿门宴》)。
2语境推断法
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当一句话中有一个词语意义难以确定时,可以先把全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把难以确定意义的词语空置出来,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最适合句意、文意的词语填空,借此确定词语的意义。如:
2008年湖南卷第3句翻译“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相当多的学生将“尤难者”翻译成了“最难审理的案件”就是脱离了语境,而且是“大语境”。因为在此句之前有一句“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这中间隔了七八个长句,学生必须联系上文的这2句方能存“尤难者”三个字准确地译成“最难治理的地方”。
2005年江苏卷第2句翻译“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中,“售”既有“卖”的意思,也有“买”的意思,句中“售”作何解只能依据上一句去推求。根据文意,“售”的主语应是上句中的“人”,“售”的宾语“之”指代的对象应是第一句中阳城用来典当换钱的“木枕布衾”。把几句话的意思联系起来推断就可以看出,“售”只有解为“买”才与文意吻合。
3拆词推义法
这里主要指“古今异义”现象。即文言文中某些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却意思不同的现象(不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偏义等现象)。学生应特别注意,不可“以今释古”或者保留不译,往往应该拆成两个字来解释。如:
2008年江苏卷第1句翻译“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中,“亲信”即是“亲近”加“信任”。
2007年江苏卷第2句翻译“晦(谢晦)喜,不设备”中,“设备”即是“设置”加“防备”。
又如常见的“妻子”、“形容”、“地方”等。
4句法推义法
文言文中有互文、对偶、排比等形式的句子,其对应结构中的字词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这种对称性特点,可以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词义和用法。如:
2007年江苏卷第3句翻译“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中的“义”,即可根据后一句的“忠(尽忠)”理解成“仗义”。
另外,还可以根据某个词语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确定关键词语的准确意义和用法。如:
2006年江苏卷第3句翻译“槐起衣冠而坐”中的“衣冠”,在句中不应是“起”的宾语,而应是“槐”的谓语。因为时至深夜,董槐不可能随手拿起衣帽,而是“起身穿衣戴帽坐起来”。
5词汇推义法
许多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能单独使用,但其意义却保留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尤其是成语中,所以可以借助此来推断该词的意义。
(1)以合成词推义。如:
与通都大邑相去远(2008湖南卷)通——通衢、通达——交通便利
比敕公千条万端(2008江苏卷)敕——敕令、敕造——命令、告诫
(2)以成语推义。如:
吾属将贵之偿(2006江苏卷)责——求全责备——要求
6通假推艾法
“通假”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考生在遇到使用以上常用方法难以解决的词语时,可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如:
2006年江苏卷翻译题中就有2句考到通假字:振(“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赈,罢(“民罢于征发”)——疲。
当然,翻译文言句子、落实文言字词的方法还有许多说法,学生必须将这些方法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文言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有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坚持一个宗旨,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是夯实基础。①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认真复习必修课本里的文言文篇目。②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复习自读课本及课外的经典篇目。③认真研究近几年的各地高考题。
其次是注重积累。①1 20多个常见文言实词。②18个文言虚词。③特殊句式。④活用现象。⑤古今异义。⑥固定短语。
三、适量训练
总之,考生只要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紧扣考纲,认真复习高中教材,不断积累,夯实基础,适量训练,善于总结,掌握方法,就一定会在高考文言翻译部分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