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环境建设”推动学校再创辉煌
王传亮
摘 要:“十三五”时期是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有效推进转型发展,急需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空间环境、办学环境、育人环境、治理环境、情感环境建设。“五个环境建设”是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十三五”时期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五个环境建设;发展理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与部署,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五个环境建设”的发展理念,即空间环境建设、办学环境建设、育人环境建设、治理环境建设、情感环境建设。
“五个环境建设”的提出依据
“五个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理念,不是另起炉灶、另立门户,而是在对学校的历史成就进行总结,对发展现状进行摸底,对国家、首都、行业发展形势和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分析研判,在对学校转型发展大局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面向未来凝练提出的。
1.立足于学校近年来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近年来,学校着眼“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办学实力稳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达到国内同类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紧围绕国家、首都、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信心建设、促进人心融合,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凝练特色优势,积极寻求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高端制造等国家、首都、行业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的契合点,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一些领域的重点突破,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力有效提升,彰显了“1+1>2”的合并成效。学校连续3年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参股的拓尔思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联合英国剑桥大学、清华大学成立了“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实现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进入并持续扩大“一本”招生,以本科生为主的“Water”队在中型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中4次荣获冠军;有5个一级学科参加教育部学科评估,取得了较好成绩;培养和引进了包括“双聘院士”、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市属高校学科首席专家、北京学者、长城学者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
2.立足于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美国创新战略”、德国“工业4.0”等战略相继推出;从国内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构建了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新战略、新布局、新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相继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驱动战略等新举措;从高等教育发展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一流”等提上了高校发展的重要日程。这些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如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优势与特色,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是高度契合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双创”“双一流”上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学校面临的形势很复杂,还存在办学空间严重不足、资源紧张并且使用效益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申报博士授予权受限等严重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因素。紧跟形势变化,谋划学校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提出“五个环境建设”的重要背景。推进“五个环境建设”,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发展任务、工作方法和目标要求,并通过统筹推进“五个环境建设”,推动学校顺利实现转型发展。
3.立足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与学校各项工作
以“五个环境建设”贯彻落实中央的“五大发展理念”,一方面,以宏观的、总体的、综合的、动态的、战略的思维和方法,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未来发展的“危”与“机”、“质”与“量”、“轻”与“重”、“内”与“外”以及当前与长远、固然与应然、力度与节奏、“为”与“不为”等主要关系,解答转型发展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这个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彰显“师生至上”“共建共享”的价值取向,将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建设师生共同的幸福家园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学校提出“五个环境建设”的重要背景,也是根本的理念遵循。
4.立足于从宏观上把握和思考学校转型发展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武器。我们既要运用以逻辑和实证作为支撑的科学方法,也要运用以宏观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的、精神的、情感的和相互关联的方法,把握事物的哲学方法。因为谋划学校的发展框架、目标、思路、举措,明确学校的顶层设计,制定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都需要从宏观整体上去加以把握和理解。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充分表明了宏观把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即要想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必须跳出庐山来看庐山,这样才能明了事物的边界,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核心规律。跳出自身反观自身,从宏观上把握、研究、思考和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还有不同层次的区分。我们一定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从宏观上审视和前瞻学校的未来发展,而不能囿于学校自身的现实边界。这样,对思考和谋划学校的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都会带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阔的空间、更加深远的境界。
“五个环境建设”的基本内涵
1.空间环境建设
空间环境,即新校区、现有校区、校园周边环境、信息虚拟空间等构成的空间。这也是学校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场所。空间环境的建设目标应该包括庄重典雅、智能宜人、富有艺术风格、充满文化感等。
空间环境建设,即要重点推进新校区建设、统筹兼顾现有校区建设、校园周边环境建设、虚拟空间环境建设。这是针对当前多校区分散办学、各校区空间狭小、资源紧张、新校区建设周期长等瓶颈问题提出的。当前要重点思考和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重点推进新校区建设,将新校区建设成为兼有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充满文化感、庄重典雅、具有学校特色的新校区;二是科学规划和建设现有校区,更好地挖掘潜力,更加科学地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和推进周边环境治理,创造出更好的校园环境;四是突出抓好信息化校园建设,建设好虚拟空间环境。如何落实好这些工作任务,需要进一步思考,集思广益。
2.办学环境建设
办学环境,主要是以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为中心,对大学的内涵建设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环境要素。办学环境建设的目标是以工为主、多科并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利于学术发展、创新和社会服务。建设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瞄准国际前沿,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特色、创新、发展、贡献等内涵和目标。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历任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办学环境建设,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例如:学校牵头搭建的“2011北京世界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智慧城市研究院、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服务首都功能定位的平台,并在大数据、网络安全、智能仪器与设备、循环经济与管理、机器人工程、军工科研等领域形成优势与特色。这些都为学校的办学环境建设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当前要重点思考和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更加科学合理地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布局,更好地凝练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以更好地彰显学校存在的价值、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二是更好地围绕国家、首都、行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以更好地彰显学校的贡献力,进而获得更多的支持;三是更好地整合学科、科研资源,与信息时代前沿接轨,与信息社会需求接轨,与国际前沿接轨,积极拓展科研合作空间,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四是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着力汇聚创新人才,大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3.育人环境建设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育人环境建设,以落实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为主要内容,建设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学校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如积极推进的机器人特长班、大类招生,荣获的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开展的“勤信”文化建设,学院提出的“学府文化”“阳光治院”“幸福指数最高的学院”等。当前要重点思考和推进以下工作:一要着力强化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念,包括校风学风、师德师风、舆论导向、校园氛围、文化品位、大学精神等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强化“立德树人无小事、时时处处事事皆育人”的认识,勇于担负起将社会理想和人类伟大精神注入学生内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和良好修养的合格人才。二要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程。要着力构建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融为一体,创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方位、立体化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三要健全完善“第二课堂”育人机制。要坚持把特色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把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把学生成长成才与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相结合,着力构建学生特长发展教育培养体系和机制,着力完善社会实践体制机制,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4.治理环境建设
治理环境建设,即以依法治校为主要内容,建设和谐稳定、有序活泼、公正公开、依法治校、充满民主与法治精神的治理环境。当前要认真思考和推进以下工作:一要以大学章程为依据和遵循,加强制度建设,既要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又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制定制度、执行制度。校领导要带头执行,大家共同遵守,形成有事找制度、政策依据,而不是有事找领导解决的氛围,强化制度意识、规矩意识、法律意识,让大家相信制度、相信组织、相信法律,而不是相信通过领导个人去解决问题。二要完善治理结构当中的各类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和程序,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职能,解决不同的问题,使各种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渠道保持畅通。三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高度重视招生、基建、招投标等廉政风险点,重点防控。四要突出和谐稳定,要提倡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突出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突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为人处世原则。
5.情感环境建设
情感无形,但力量巨大。情感环境建设,主要是为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增强价值认同和发展认同,进一步提升集体感、荣辱感、归属感。学校是广大师生生存发展的地方,也是大家建功立业、获得成就、获得尊严的地方。师生员工对学校很有感情,非常希望学校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快。基于此,当前应建设崇尚勤信、宽容善意、相互欣赏、团结协作,倡导成人之美、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感环境。这里的“倡导成人之美,充满人文精神”建设目标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一辈子不出现失误或错误,每个人也都应该包容他人的失误或错误,帮助他人加以改正。
情感环境建设,当前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任务:一是突出抓好情感文化建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加强情感文化建设,不仅是凝聚人心、理顺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弥补其他硬件条件缺陷和不足,包容失败和失误的“润滑剂”,有利于为激发和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二是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人之美的新型人际关系。“道,始于情”,没有爱心、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要通过互相认同、互相帮助、互相搭台、互相补台,实现人人在互动中懂得尊重与感恩,这样就会充分发挥出情感力量的化育作用。三是实施“暖心”工程。要坚持主动关爱、帮扶广大师生员工,从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现实、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真正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意识;要创新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温情服务,全面实施困难救助、医疗救助、走访慰问等暖心措施;要多措并举,搭建各种协会、学会等情感交融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既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也提升文化和精神品位,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依赖感、责任感和向心力,实现共建共享,建设共同的情感家园、精神家园。
作为发展理念,“五个环境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如同古人所讲的“五行”,缺一不可。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五个环境建设”当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作出贡献的位置,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台,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在推动学校再创辉煌的过程中,学校的师生员工也不断成就自己的事业,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诉求和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摘 要:“十三五”时期是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有效推进转型发展,急需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空间环境、办学环境、育人环境、治理环境、情感环境建设。“五个环境建设”是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十三五”时期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五个环境建设;发展理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与部署,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五个环境建设”的发展理念,即空间环境建设、办学环境建设、育人环境建设、治理环境建设、情感环境建设。
“五个环境建设”的提出依据
“五个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理念,不是另起炉灶、另立门户,而是在对学校的历史成就进行总结,对发展现状进行摸底,对国家、首都、行业发展形势和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分析研判,在对学校转型发展大局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面向未来凝练提出的。
1.立足于学校近年来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近年来,学校着眼“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办学实力稳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达到国内同类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紧围绕国家、首都、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信心建设、促进人心融合,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凝练特色优势,积极寻求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高端制造等国家、首都、行业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的契合点,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一些领域的重点突破,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力有效提升,彰显了“1+1>2”的合并成效。学校连续3年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参股的拓尔思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联合英国剑桥大学、清华大学成立了“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实现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进入并持续扩大“一本”招生,以本科生为主的“Water”队在中型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中4次荣获冠军;有5个一级学科参加教育部学科评估,取得了较好成绩;培养和引进了包括“双聘院士”、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市属高校学科首席专家、北京学者、长城学者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
2.立足于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美国创新战略”、德国“工业4.0”等战略相继推出;从国内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构建了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新战略、新布局、新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相继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驱动战略等新举措;从高等教育发展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一流”等提上了高校发展的重要日程。这些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如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优势与特色,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是高度契合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双创”“双一流”上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学校面临的形势很复杂,还存在办学空间严重不足、资源紧张并且使用效益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申报博士授予权受限等严重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因素。紧跟形势变化,谋划学校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提出“五个环境建设”的重要背景。推进“五个环境建设”,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发展任务、工作方法和目标要求,并通过统筹推进“五个环境建设”,推动学校顺利实现转型发展。
3.立足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与学校各项工作
以“五个环境建设”贯彻落实中央的“五大发展理念”,一方面,以宏观的、总体的、综合的、动态的、战略的思维和方法,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未来发展的“危”与“机”、“质”与“量”、“轻”与“重”、“内”与“外”以及当前与长远、固然与应然、力度与节奏、“为”与“不为”等主要关系,解答转型发展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这个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彰显“师生至上”“共建共享”的价值取向,将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建设师生共同的幸福家园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学校提出“五个环境建设”的重要背景,也是根本的理念遵循。
4.立足于从宏观上把握和思考学校转型发展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武器。我们既要运用以逻辑和实证作为支撑的科学方法,也要运用以宏观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的、精神的、情感的和相互关联的方法,把握事物的哲学方法。因为谋划学校的发展框架、目标、思路、举措,明确学校的顶层设计,制定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都需要从宏观整体上去加以把握和理解。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充分表明了宏观把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即要想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必须跳出庐山来看庐山,这样才能明了事物的边界,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核心规律。跳出自身反观自身,从宏观上把握、研究、思考和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还有不同层次的区分。我们一定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从宏观上审视和前瞻学校的未来发展,而不能囿于学校自身的现实边界。这样,对思考和谋划学校的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都会带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阔的空间、更加深远的境界。
“五个环境建设”的基本内涵
1.空间环境建设
空间环境,即新校区、现有校区、校园周边环境、信息虚拟空间等构成的空间。这也是学校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场所。空间环境的建设目标应该包括庄重典雅、智能宜人、富有艺术风格、充满文化感等。
空间环境建设,即要重点推进新校区建设、统筹兼顾现有校区建设、校园周边环境建设、虚拟空间环境建设。这是针对当前多校区分散办学、各校区空间狭小、资源紧张、新校区建设周期长等瓶颈问题提出的。当前要重点思考和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重点推进新校区建设,将新校区建设成为兼有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充满文化感、庄重典雅、具有学校特色的新校区;二是科学规划和建设现有校区,更好地挖掘潜力,更加科学地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和推进周边环境治理,创造出更好的校园环境;四是突出抓好信息化校园建设,建设好虚拟空间环境。如何落实好这些工作任务,需要进一步思考,集思广益。
2.办学环境建设
办学环境,主要是以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为中心,对大学的内涵建设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环境要素。办学环境建设的目标是以工为主、多科并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利于学术发展、创新和社会服务。建设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瞄准国际前沿,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特色、创新、发展、贡献等内涵和目标。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历任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办学环境建设,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例如:学校牵头搭建的“2011北京世界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智慧城市研究院、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服务首都功能定位的平台,并在大数据、网络安全、智能仪器与设备、循环经济与管理、机器人工程、军工科研等领域形成优势与特色。这些都为学校的办学环境建设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当前要重点思考和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更加科学合理地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布局,更好地凝练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以更好地彰显学校存在的价值、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二是更好地围绕国家、首都、行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以更好地彰显学校的贡献力,进而获得更多的支持;三是更好地整合学科、科研资源,与信息时代前沿接轨,与信息社会需求接轨,与国际前沿接轨,积极拓展科研合作空间,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四是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着力汇聚创新人才,大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3.育人环境建设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育人环境建设,以落实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为主要内容,建设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学校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如积极推进的机器人特长班、大类招生,荣获的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开展的“勤信”文化建设,学院提出的“学府文化”“阳光治院”“幸福指数最高的学院”等。当前要重点思考和推进以下工作:一要着力强化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念,包括校风学风、师德师风、舆论导向、校园氛围、文化品位、大学精神等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强化“立德树人无小事、时时处处事事皆育人”的认识,勇于担负起将社会理想和人类伟大精神注入学生内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和良好修养的合格人才。二要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程。要着力构建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融为一体,创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方位、立体化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三要健全完善“第二课堂”育人机制。要坚持把特色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把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把学生成长成才与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相结合,着力构建学生特长发展教育培养体系和机制,着力完善社会实践体制机制,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4.治理环境建设
治理环境建设,即以依法治校为主要内容,建设和谐稳定、有序活泼、公正公开、依法治校、充满民主与法治精神的治理环境。当前要认真思考和推进以下工作:一要以大学章程为依据和遵循,加强制度建设,既要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又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制定制度、执行制度。校领导要带头执行,大家共同遵守,形成有事找制度、政策依据,而不是有事找领导解决的氛围,强化制度意识、规矩意识、法律意识,让大家相信制度、相信组织、相信法律,而不是相信通过领导个人去解决问题。二要完善治理结构当中的各类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和程序,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职能,解决不同的问题,使各种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渠道保持畅通。三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高度重视招生、基建、招投标等廉政风险点,重点防控。四要突出和谐稳定,要提倡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突出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突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为人处世原则。
5.情感环境建设
情感无形,但力量巨大。情感环境建设,主要是为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增强价值认同和发展认同,进一步提升集体感、荣辱感、归属感。学校是广大师生生存发展的地方,也是大家建功立业、获得成就、获得尊严的地方。师生员工对学校很有感情,非常希望学校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快。基于此,当前应建设崇尚勤信、宽容善意、相互欣赏、团结协作,倡导成人之美、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感环境。这里的“倡导成人之美,充满人文精神”建设目标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一辈子不出现失误或错误,每个人也都应该包容他人的失误或错误,帮助他人加以改正。
情感环境建设,当前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任务:一是突出抓好情感文化建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加强情感文化建设,不仅是凝聚人心、理顺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弥补其他硬件条件缺陷和不足,包容失败和失误的“润滑剂”,有利于为激发和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二是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人之美的新型人际关系。“道,始于情”,没有爱心、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要通过互相认同、互相帮助、互相搭台、互相补台,实现人人在互动中懂得尊重与感恩,这样就会充分发挥出情感力量的化育作用。三是实施“暖心”工程。要坚持主动关爱、帮扶广大师生员工,从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现实、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真正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意识;要创新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温情服务,全面实施困难救助、医疗救助、走访慰问等暖心措施;要多措并举,搭建各种协会、学会等情感交融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既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也提升文化和精神品位,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依赖感、责任感和向心力,实现共建共享,建设共同的情感家园、精神家园。
作为发展理念,“五个环境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如同古人所讲的“五行”,缺一不可。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五个环境建设”当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作出贡献的位置,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台,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在推动学校再创辉煌的过程中,学校的师生员工也不断成就自己的事业,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诉求和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