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刘震
【摘要】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日本乡村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首先,以城市反哺农村为起点,将产业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其次,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将生态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再次,以城乡协调发展为落脚点,将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最后,以城乡一体化为终点,将城乡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 日本乡村建设 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2.010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使农业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使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其不仅涉及到乡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更涉及到整体经济发展是否均衡尤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1]。因此我们在设计乡村振兴的路径时,一定要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进行,否则很可能会导致新的结构性问题。
实际上,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较早,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发展问题也较早凸显,为了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其实施了一系列的乡村振兴战略[2]。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无论是乡村生产方式还是乡村存在问题都与我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日本通过成功的乡村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基于日本乡村建设的实践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提出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城乡统筹视角下日本乡村建设的实践
日本的乡村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且每一阶段的重点和中心都与其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建设路径。日本乡村建设的背景与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非常相似,都是在乡村支持城市发展进入瓶颈期以后乡村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开始实施的。
日本乡村建设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缩小城乡差异,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此时其在经济方面主要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现代化建设和维持经济高增长率等问题;在社会方面则面临着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出现逆转,且人口主要集中于三大都市圈,产业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产业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1962年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1969年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其中,第一次计划主要是针对城市扩张和城乡差距问题,通过据点式开发的模式来分散工业,并通过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全国形成了15个新产业城市和6个工业建设特别地区。第二次计划主要是针对人口和产业在都市圈过于集中而在农村过于分散的问题,日本政府通过建设全国新干线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同时开展新农村建设,促进大规模畜产基地和娱乐设施等来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流动与布局。具体来说,日本政府制定了首个脱离农业政策的独立农村政策《山村振兴法》,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山村的经济水平与居民福利,消灭城乡差别,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条件,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和防御灾害规划等。之后,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农业地区导入工业的促进法》,以促进城市工业的转移,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并给予农民大量的财政补贴和金融贷款,最终使日本农民的收入在1975年开始超过城市居民。
日本乡村建设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城乡协同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高速增長期的结束,日本面临着能源短缺和产业转型的重大问题,工业化完成,后工业化时代开启。此时其人口已开始呈现明显的老龄化,城镇化的进程放缓,并出现了逆城市化的问题,中小城镇开始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工业的均衡分布及其向农村的迁移,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城市的噪声、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公害向农村转移,农民在收入超过城市居民的同时开始要求改善其生活环境,而城市居民也开始向往农村的休闲时光和绿色环境,并开始关注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但日本的农业发展却陷入停滞,其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迅速,农民越来越多地从事兼业,非农收入占据的比重超过80%。城市郊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保护问题也开始凸显。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1977年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1987年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以及人口和产业的国土均衡发展。具体来说,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农地法》《增进农用地利用法》和《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等法律法规来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造村运动”和“城乡广域交流”。该运动在地方政府的带领下由一些乡村地区自发开展,主要是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出发,依托于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并实现农产品的高加工度化以增加其附加值,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吸引农村人口回流以提高乡村经济的活力。而针对城市居民向往农村良好居住环境和景观资源的需求,日本政府开始构建全国性的城乡交流网络,并提出了农村“环境适宜住宅”的计划。通过以上措施,最终使城乡实现了协同发展。
日本乡村建设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经济陷入漫长的停滞期,国民消费也遭遇低谷,为了拉动内需,日本政府在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污染工业的同时,将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等服务业上面,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已经接近93%,城乡之间的差异基本消除,并实现了较大程度的一体化。但是农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甚至面临消亡的局面,日本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开始放弃耕地和农业生产,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农业对于农村的影响趋于减小,与此同时国家和居民对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继承、自然环境和居住闲暇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加,此时,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体系,实现其与城市在功能方面的互补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1998年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2008年的国土形成计划”。具体来说,日本政府首先根据当时的形势修订了《农地法》,并颁布了《农业促进法》和《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环境的重塑提供了法律保障。通过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多种措施,实现了城乡的一体化和功能互补,重塑了乡村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功能的存续。
城乡统筹视角下日本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
从日本乡村建设的实践来看,乡村的建设和振兴必须要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实际和城乡居民对于乡村发展的需求。
乡村建设遵循着“城乡非协同发展——城乡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既存在相互争夺资源的竞争,也存在着相互支持发展的互补。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应该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和促进城市化,因此,农村通过提供劳动力和资本来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此时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展非常迅速。而当城乡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农村的落后会影响城市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要反哺农村以缩小城乡差距。换句话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完善,其边际收益递减,此时发展农村所获得的边际收益要大于城市,政府就通过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来引导城市的资源流入农村,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以上两个阶段就是城乡非协同发展的阶段,前期是农村支持城市,后期是城市反哺农村。此后,城乡之间的差异开始缩小,城乡开始进入协同发展的阶段,在协同发展的阶段,城市开始向农村延伸,农村开始向城市学习,城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城市化率达到很高的程度。但是随着农业的趋于停滞和乡村的逐步消失,乡村功能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于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留乡村的功能就成为乡村建设的重点,此时城乡之间的功能实现互补,并进入一体化发展的阶段。
乡村建设必须要依托于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支撑,但是要注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虽然农村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对农村资源的汲取造成的,但是这种汲取是一种激活农村存量资源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只有通过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政府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来补贴农村的发展。进一步来说,只有通过城市的发展才能大量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基础,也只有通过城市的发展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和空间。更重要的是,乡村建设必须要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发展适合于农村技术和环境的工业,只有通过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这一点从日本的乡村建设实践中也可以发现,非农收入在日本农民的收入中占到了80%以上,如果没有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很难赶超城市居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乡村建设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那就是日本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间接将乡村作为城市污染工业的转移场所,从而造成了城市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掠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我们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托于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乡村建设必须要立足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和乡村居民的自主,并通过法律来对其加以保障。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居民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在城市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城镇居民的比重甚至会超过90%,因此乡村建设必须要立足于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换句话说,乡村建设只有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日本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从实现农业振兴,保证粮食安全到注重农村景观资源和食品安全再到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功能的重塑等都是基于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这样才能使得乡村建设的实践容易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绩效。与此同时,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得相关的政策符合实际,从而避免了“一刀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从上文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乡村建设的每一阶段,日本政府都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障了乡村建设实践的顺利开展。小结:城乡统筹视角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国的乡村振兴也必须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出发,并遵循如下的路径:首先,以城市反哺农村为起点,将产业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消除城鄉差距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其次,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将生态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步高涨,因此我国乡村振兴必须以此为契机,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避免走日本“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次,以城乡协调发展为落脚点,将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在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要同时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从而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最后,以城乡一体化为终点,将城乡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随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和乡村不再是富裕与落后的代名词,而将成为不同功能和聚居区的代表,此时,城乡实现功能互补,城乡居民也将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终建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5BKS061)注释
[1]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经济》, 2018 年第1期,第2~10页。
[2]张宇:《未来五年农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河南社会科学》,2018第2期,第21~27页。
责 编∕周于琬
相关文章!
  • 关于弘扬峨眉山精神的思考

    卞茜摘 要:弘扬“团结开拓实干争先”的峨眉山精神,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在对标上提升重塑,在发展主战场上检验,在实践再深化上丰富,使之成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状况的

    摘 要 思想政治课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课是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