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张瑶华

    〔关键词〕幸福课程;区域经验;课程建设

    目前,课程改革正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重要任务。这期间,涌现出北京十一中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等成功的课改案例,昭示了教育通过课程改革实现突破的重要意义,也启示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的理念、过程、方法与策略等应折射出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精神面貌,它必须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特色,教师的专业个性,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践,并努力付之于探索。

    我校自2005年建校之初,就提出了明确的办学理念“为幸福导航”,致力于“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我们结合当前深度课改的背景,开始思考如何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的校本化探索,最终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导航。

    一、概念界定

    “幸福”在《辞海》里的定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关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个要素:乐趣、参与和意义。我们在面向全校154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将本课题中的“幸福”定义为:每一个学生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快乐自主,积极参与,获得成长的有意义感。“幸福课程”在本项课题研究中被定义为:以小学生的幸福成长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学习幸福力、提升幸福感为目的,呈现各种形态的学科课程以及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紧紧围绕着让每一个学生快乐自主、积极参与、有意义感的三维目标,构建出“幸福·灯课程”与“幸福·塔课程”双层架构,建设了启航、扬帆、搏浪、踏浪四大领域。

    二、目标设定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探索,达成四项目标:

    1.设计出有学校特色的幸福课程体系。通过探索幸福课程的指标维度与内容构成,设计出一系列较完整的,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策略方法等。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幸福力和幸福感。通过本课题实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幸福生活,能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成为“会幸福的孩子”。

    3.进一步增强教师选择性课程开发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教师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形成有效经验,为建设幸福校园开拓重要途径,同时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享受教育的幸福。

    4.进一步形成“学校即乐园”的幸福氛围。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营造学校的幸福氛围,使学校的幸福理念得到更多同行和家长的认可,幸福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行动策略

    (一)重整课程结构——筑幸福之基

    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传统的课程结构在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难以适应学生素养的发展需求。为此,我们革新了课程目标、课程布局、课程内容等,重整了学校的课程结构(表1)。

    1.重设幸福课程的三维目标

    我们在认真总结江东外小十年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成长需求,拟定本校学生发展的幸福指标,形成了三维目标:快乐自主,积极参与,有意义感。

    “快乐自主”是指每一个学生始终以快乐的情绪伴随学习活动,学会用乐观的方式、开放的姿态去体验学习中经历的一切事物,并能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享受一切学习机会。这种素养,能帮助小学生积极归因,减少无助感经验,增强免疫系统,强健身心。

    “积极参与”是指每一个学生精力充沛,专注、热情、勤勉地投入学习,并主动实践,坚持不放弃。它绝不是凭空生成的,是在课程学习中,由于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和对学习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的基础而形成的素养。

    “有意义感”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行为或事件形成富有深层价值的理解,生成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等积极美德,并在此基础上能发挥积极的自我力量,尝试着努力达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标,如班级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人类层面或生命层面等方面的目标。上述三维目标的设定,将幸福素养从积极情绪、能力、品质等方面做了界定,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提升小学生幸福素养的基本路径的具体体现。

    2.重立幸福课程的双层架构

    我们紧紧围绕学校“为幸福导航”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让课程像灯塔,为人生导航幸福”的课程理想,规划了“灯·塔”双层架构:“幸福·塔课程”是基层架构,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塔基般去铺垫生命成长的厚实基底,是基础型课程,人人必修;“幸福·灯课程”是上层架构,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势,如塔灯般去点亮生命个体的灵魂之光,属拓展型课程,分必修与选修。

    幸福课程的“灯塔”架构,以面向全体的“基础+必修”为起点,同时以“拓展+必修+选修”呈现出课程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在保证厚实性与牢固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需求。

    3.重建幸福课程的四大领域

    我们将人生视为一次远航,按“启航、扬帆、搏浪、踏浪”四大人生阶段,相应地对所有课程进行了四大领域的建设,让课程为学生在人生远航的小学阶段奠定基础,积蓄成长的积极力量。四大领域的课程用主题统领了102门课程,均立足于满足每一个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在此基础上,呈现不同的功能侧重:

    “启航”课程,侧重于学生各学科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幸福之旅奠基;“扬帆”课程,侧重于发现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幸福之旅定向;“搏浪”课程,侧重于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健康的身体,为幸福之旅蕴能;“踏浪”课程,侧重于帮助学生发现最好的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为幸福之旅蓄劲。这四大课程领域的建设,帮助学生将当下的课堂学习与未来的人生之旅建立有意义的联结,让学生的幸福素养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二)重构课程内容——助幸福成长

    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是提升学生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的课程,我们通过三条途径对所有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整合:

    1.国家课程主题化

    在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梳理、提炼出各学科中与幸福三大指标关联密切的内容,进行课程的再开发。我们将所有的国家课程,按学习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重新梳理创建,并依据单学科纵向提炼、跨学科横向提炼的两条路径,建设了“我爱阅读”“我爱书法”“我爱环保”“数游探索”“民族艺术”五门主题性课程,从而以校为本、轻负高质地实施国家课程。比如,从国家课程数学学科中,提炼出游戏元素,通过与学生互动策划,形成以数独、魔方、九宫格、扑克牌等游戏为学习载体的“数游探索”课程。又如,从国家课程美术与音乐学科中,整理与中华民族艺术相关的主题,由两个教研组合作开发了中华剪纸、戏曲、乐器等为内容的“民族艺术”课程。如此,不仅高效高质地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更提升其学习幸福感。

    2.校本课程人本化

    这里的校本课程,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充分参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每一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每一份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完全自主开发的78门课程。其中,除了“心育活动”“成长六典”“皮皮讲堂”外,重点构建了“主题节日”“职场体验”“快乐周末”三大课程群落,分别由8、12、55门课程组成。行动中,我们尤其坚持听学生建议、请学生表态、邀学生设计。比如,“快乐周末”由55门课程组成,其中“织毛衣”与“编十字绣”的学习内容十分相近,学校曾经考虑整合。但学生拒绝认同,认为两者创作手法、编织材料等完全不同,并主动提供家长资源予以支援。最终学校在课程规划时充分尊重并满足了学生的意愿,推出了“千丝万缕”与“十字绣绣绣”两门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打破了学科素养的局限性,服务于三大幸福指标的达成,彰显“为幸福导航”的课程理念。

    3.学校特色课程化

    我们在课程内容重构中,努力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是强调“外国语”的办学特性,分年段开设国际理解、典范英语、ABC交往、双语学科、文化研究等5门课程,通过对英语学科本身的改造,以及与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在未来能畅游世界奠定基础。二是深度推进省内有名的网球特色与全国扬名的足球特色,开设每周两节的活力足球、每月一节的魅力网球,以双球为学习载体,引导学生打下健康的身体底子,这正是幸福的基本素养。

    (三)重建课程教学——现张驰有度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这看上去是一道必须增加数值,但结果不能改变的数学难题。而且,课程的开发在经费、场地、师训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处处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策略:

    1.“长微闪课”凝聚幸福时间

    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35分钟“基础课”外,推出了60分钟的长课,10分钟的短课与无固定时长的闪课。60分钟的“长课”,主要应用于周五下午的“快乐周末”课程。学生在这完整的一个小时内经历一次流畅、完整、极至颠峰的体验,或完成一幅作品的绘画,或完成一次面包的烤制,或完成一件手工的制作……10分钟的“微课”,主要应用于“时事评议”课程等,在日新又新的学习过程中,固化学生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更鼓励充分的自主学习。无固定时长的“闪课”,是指允许根据课程内容的特殊性进行灵活设计,主要应用于“皮皮讲堂”课程等。“长课”与“闪课”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培养与深度发展,充分体现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最大尊重;“微课”注重利用分散的零碎时间,让学生在多元课程中汲取丰富的成长营养。“长微闪课”的创建,将学生一天的在校时间重新洗牌,重新整合,既保证让学生“吃得饱”,还保证让学生“吃得好”。

    2.“一室多牌”营造幸福空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这是他们熟悉的地方,充满着亲切感,如何在这份亲切感中再滋生出一份好奇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一室多牌”策略,把一间教室变成一个万花筒,吸引学生的目光。如,1A班门口有四块班牌:1A、America、“幸福折纸”、“国际象棋”,分别代表传统意义上的常规班,班级的班本文化研究主题国家,快乐周末课程,四点钟学校课程。教室虽是一个固定的地点,但却可以散发出不同的魅力,随时生成不一样的精彩。

    3.“一师多伴”汇聚幸福同伴

    课程的开发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于是我们提出了“一师多伴”。这里“一师”指以教师为主体,把握课程的科学本质;“多伴”指教师背后多元的课程资源,可以是来自家长的、学生的、相关技能专业人士的,共建单位的等等。“一师多伴”不仅在教师身份上带给学生新鲜感,也在教学内容上带给学生新鲜感,多种思维,多种见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的幸福感势必也是加倍的。

    (四)重现课程活力——突出学生主体

    1.课堂,让学生“最有话”

    学生不仅可以是课程的学习者,还可以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化,让学生做幕后,参与课程的开发,也让学生当主角,站上讲台,成为导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职场体验”也是由学生号召、策划、开发的拓展性课程之一。学生渴望能在校园里体验不一样的角色,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于是,学校的社区管理服务机构正式成立,由学生全权主掌服务机构的建设、推广、运作。校园救护队会在春游、运动会前夕进到各个班级,普及日常救援知识;交警队传授“交警手势”,提醒交通安全,也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在参与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的快乐与意义。

    2.课堂,让学生“最有为”

    课程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保障课堂的积极情绪?如何引导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如何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收获与成长?为此我们提出了课堂三基——“110”作为行为基准。“110”具体要求为:课中100%学生获得表现,课中1分钟异动管理,延课0分钟。课中100%学生获得表现,正是为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角色。课中1分钟异动管理,是对学生情绪的有效保障,避免消极情绪的无际弥漫。“延课0分钟”正是对“拖课”行为的校正,还学生一个完整的课间十分钟,随着“拖课”现象从减少到消失,学生的课堂幸福感也获得了相应提升。“课堂三基”最本质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并时时追问:这节课,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吗?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自主吗?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意义感的提升吗?由此去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

    3. 作业,让学生“最有权”

    作业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它伴随着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却格外不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对作业表现出排斥、厌恶的情绪主要是因为作业过量、枯燥、繁琐等,也常因为作业质量问题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带走了他们许多的玩耍时间和快乐情绪。为此,学校依据课程改革办法,对作业也进行了一次变革——作业私人定制。如,必修课程“社会考察”的作业让学生放下书包,放下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比如走进超市,去发现超市物品陈列的规律是否合理;走下楼,去发现为什么小区里停车这么难;走进菜场,去发现购买力最强的是哪些人……这样的作业,既有挑战性又有乐趣性,既从生活中来又回生活中去。学生喜欢这些作业,自然不会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幸福。

    (五)重树课程评价——促多元发展

    新课改对学生发展评价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多元化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以评价促发展。因此,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紧密围绕幸福的三大指标,推出了“幸福券”“幸福章”与“幸福证”三大载体,既引导全面成长,又鼓励个性发展。

    1.设“幸福券”,助积极情绪

    幸福券以1分、2分、3分的代金券形式在校园内流通,每学期下发到各个班级,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幸福券获取办法。如“成长银行积分”“智慧树结果”“险峰登顶”等,学生们通过成绩进步、比赛获奖、参与志愿服务、积极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午餐后主动做好保洁工作等个人表现都可申领到张数不等的幸福券。幸福券最大的吸引力是可以用其兑换“愿望”……幸福券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们在校学习时的参与热情,自主学习能力,以人为本,全方面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他们参与实践体验的兴趣,保持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

    2.争“幸福章”,促全面发展

    “争章”重在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它综合体现了对学生素养发展的导向性。为此,在设计各“章”时,我们综合匹配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特点:如爱国章、孝心章等体现了“德”育,保证品质引领;健体章、游戏章等匹配了“体”育,激发快乐参与;巧手章、艺术章等对应了“美”育,促进自主探索;服务章、自理章等强化“劳”育,重视实践探索。我们又根据“我爱阅读”“典范英语”“数游探索”等学科特点,分别设立了母语章、英语章、神算章、网艺章等,以达成“智”育的目标。同时,每枚章的内容,尽可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设计,以凸显该年龄段学生的素质发展目标。每学期推出8至12枚不等的“章”,要求100%的学生参加,“争章”活动贯穿整个学期,一直延续到小学第6个学年第12个学期。每学期期末,争章率达到90%的学生,获得“单项奖”申报资格。同时,我们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一本《争章手册》,让一枚枚奖章整整齐齐地展示在手册里,帮助学生回顾成长过程,从“争章”的努力中体验甘苦,品味甘苦后带来的幸福。

    3.颁“幸福证”,成个性张扬

    争章率达到90%的学生,可以自主申领“幸福证”,学校在期末推出“劳动小模范”“知行小使者”“艺术小精灵”“体育小健将”“服务小明星”等幸福特长证。由学生自主申报、多方评议,颁发给学生“幸福证”。在休学仪式上,学校隆重地给各项荣誉获得者以表彰,以庄重的仪式给学生人生画卷留下引以为豪、值得感动的一幕。“幸福证”里面收集了在“快乐自主、积极参与,有意义感”等方面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的综合评价,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幸福证”既是为了鉴定,也是为了诊断;既是为了激励,也是为了导向。这里面记录着学生们一学期的成长印记,督促着他们日新又新,追求更大的成功,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研究成效

    在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成功探索了“幸福课程”的实践路径:以“为幸福导航”为理念高度,以“培养会幸福的孩子”为视野角度,以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快乐自主,积极参与,有意义感为幸福指标,以教学、活动、评价为行动纬度,努力赋予教师更多参与课程领导的权利,沿着“研究—实践—反思—完善”的路径方向,重建学校课程组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着力打造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通过行动探索,我们发现:

    学生幸福感明显提升。我们于研究初期与后期,分别进行了“幸福课程”问卷调查,以相同测试题目和被测对象为标准,进行了前后数据比对,结果显示,两年中,学生幸福感的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中体会到的幸福感从70%上升到90%;同时,学生从中享受快乐自主的幸福感从88%上升到95%,对各项课程的积极参与度从86%上升到95%,获得成长的意义感更是从91%上升到98%。

    学生幸福力不断提高。学校的幸福课程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发展的平台,促使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学习方式灵活开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不断体验着成功的幸福感。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校90%的学生拥有“小先生”的上岗资格证书;100%学生参与了社区、校园等不同领域的义务服务;100%学生持幸福券兑换了自己的“愿望”;100%的同学在校级平台上获得了展示,30%同学在全国、省、市等各级各类获奖。这是幸福的校园氛围营造下收获的幸福成果。

    教师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学校通过问卷调研,以“教育幸福感”为主题,先后在2014年与2016年进行实验前测与后测。结果显示:教师幸福感的平均分值从8.2分上升到8.9分(以10分为满分),100%教师认同,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围绕“幸福课程”建设,教师们撰写了一部著作,编写了多本校本教材,发表了多篇论文,一大批研究型教师正在成长。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快乐与自信,每天微笑着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幸福在悄然绵延生发。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更自由、更独特,我们将不懈探索“幸福课程”,让课程改革为人生导航。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宁波,31504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张 帆 终校/王抒文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析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李建红摘 要:进入新世纪,全球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全球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也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拥有信息素养是每一个

  • 小学生语文写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姜雪梅【摘 ?要】在小学语文写作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