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李晓军 苏春涛 阴启忠 白连珍 张 勇
摘要:山东省沾化县的冬枣产业面临果实品质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价格低迷的严峻形势。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沾化冬枣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沾化冬枣;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6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910(2009)03-0020-05
山东省沾化县是我国晚熟鲜食枣“沾化冬枣”的主产地。从1984年开始至今,沾化冬枣产业开发经历了试验、起步、推广、快速发展等4个阶段。目前,全县冬枣栽培面积已达3.3万hm222,占全国冬枣栽培面积的25%,2007年总产量达2.5亿kg;拥有保鲜库4000余座,10余家专业冬枣贮运加工企业;以下洼、富国、大高等3个乡镇为主的冬枣交易市场达30多处;全县有6000余人从事冬枣及其产品的销售业务,3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从事冬枣栽培技术服务工作。沾化冬枣品牌驰名大江南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近年来,由于管理粗放,产销层次低,导致冬枣质量下降,沾化冬枣在同类同质产品(河北沧州、陕西大荔等各地的冬枣)中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降低,其品牌优势已大不如前。市场疲软,价格低迷,枣商无利,枣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沾化冬枣这一地域优势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面临形势异常严峻。现将沾化冬枣产前、产中和产后等3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几点建议。
1沾化冬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产前阶段
1.1.1农资供应环节冬枣生产所需农资(农药、肥料等)的使用,对冬枣品质、产量和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沾化县农资市场上肥料供应商虽有50余家,上百个品种,但通用肥多,专用肥少。县内肥料生产企业5家,都没有形成生产规模,生存比较困难,仅有1家冬枣专用肥料厂,市场占有率也很低。农药供应商家也有几百个,上千个品种,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产品,质量保障性差,对环境污染少的品种少。
1.1.2农资流通环节农资经营主体多,进货渠道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市场管理难度大。一些不法生产经销商利用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来迎合农民追求廉价的心理,做虚假宣传,老药新牌,一药多名来欺骗群众,形成农资产品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或连年上涨的局面,严重侵犯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
1.1.3农资采购和使用环节枣农文化素质较低,面对种类繁多、渠道混乱的农药和肥料,无法鉴别和正确使用,在一些不法农资生产经营商的误导下,很难做到根据土壤和枣树的实际需要进行测土施肥、合理用药,普遍存在大剂量重复用药、盲目施肥、相互仿效现象。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肥料农药的浪费,导致土壤盐渍化、降低产品质量和农药残留超标,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1.2产中阶段
冬枣产中阶段汇集了生产技术、资金、管理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冬枣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冬枣发展速度过快,品种株系混杂,科研工作滞后,无法有效指导生产,导致品质下降、产量不稳、病虫危害加剧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沾化冬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
1.2.1科研滞后目前,国内冬枣生产仍有许多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如冬枣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营养调控机理研究、重大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冬枣的优选优育、品种结构调整、种植模式创新、精准化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产品的包装、保鲜、综合加工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都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专项研究课题很少,科研工作明显滞后。
1.2.2技术推广工作不到位农技推广部门存在人员工作重心转移;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适应冬枣产业技术发展的要求;经费短缺,形成“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广大枣农获得技术的途径主要依靠电视宣传和村里“技术能人”带动,很难得到系统全面及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1.2.3品种结构不合理沾化冬枣10月上旬上市,采摘期仅20余天,上市集中,上市量大,市场供应期短,销售压力大,群众对市场预测能力差,竞相出售,导致价格低迷。枣农无能力准确地按照市场信息调整品种结构。2005年开始,部分群众自发进行枣树设施栽培,但因缺乏经验,上市时间过迟,未达到预期经济效益。
1.2.4栽培模式单一沾化冬枣栽培普遍采用矮化密植的模式。这种模式曾为沾化冬枣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枣树大面积进入结果期,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是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低;二是枣园郁闭,病虫害日趋严重,抗药性增强,冬枣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三是单一集约化栽培模式,改变了生态环境,使病虫害的种群动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一些次要的病虫害已成为当前生产上的新的重要病虫害。
1.2.5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困难2002年制定的《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不太适应冬枣产业发展现状的需要,原标准在许多方面落后于科技和市场的发展要求,相关体系也不太完善。由于宣传和指导工作力度不够,枣农对冬枣生产标准化仍十分生疏;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也使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实施,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冬枣质量检测主要靠眼观、手摸、口尝,没有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使沾化冬枣质量参差不齐,果型、重量、颜色、光洁度、农药残留量和糖度等指标合格率很低。虽有标准,也是“有标不依、执标不严”,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尽快实施冬枣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沾化冬枣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成为提高沾化冬枣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1.2.6单产低、质量差全县3.3万hm222冬枣多数树龄为5~10年,2007年总产量2.5亿kg,平均666.7m22产量只有500kg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技术落后,坐果率低,缩果、落果严重。规范化管理的枣园,由于树体营养调控、养根保叶、促花壮果、防病治虫等综合管理技术水平较高,666.7m2产量可达1500kg,但此种枣园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沾化冬枣的质量呈连年下降趋势。2002年以前,冬枣有80%好吃。近几年,有80%不好吃,优果率不到10%,存在不好看(颜色、果型、光洁度等)、不好吃(成熟度、糖酸量、香气、脆度、质地)、不安全(药残量)等问题。枣农盲目施肥、无节制使用生长调节剂和不合理的使用农药,造成冬枣生理规律反常,树体内源激素代谢紊乱,品质严重下降。施肥普遍存在氮、磷超量,钾、钙、铁、锌、硼等不足及不施或少施有机肥等问题。据调查,沾化冬枣杂系品种有10
多个,在迅速发展、大量育苗阶段,未注意提纯优选,从一些劣质品系上乱采接穗嫁接育苗。目前,这些树已全部进入结果期,造成品系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一,整体品质下降。由于品质迅速下降,2006~2008年连续3年市场价格低迷,销路不畅,品牌声誉正在迅速消失。
1.2.7投入过大,成本高据调查,全县枣园每年施肥3~4次,每666.7m2肥料投入成本为660元;每年喷药40~50次,每次3~5种农药复配使用,每666.7m2投入成本500元;机械喷药耗油(电)每666.7m280元,三者合计每666.7m22 1240元。造成投入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根据枣树的生理需求平衡施肥;冬枣种植模式单一和枣园郁闭,造成病虫危害加剧,防治困难;片面追求大果型和高产量,过量施用化肥和生长调节剂;不了解农药、激素的性能特点,超剂量、多次用药,以及经销商误导欺骗或兜售假冒伪劣产品等。
1.3产后阶段
1.3.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目前,全县冬枣树陆续进入结果盛期,预计3~5年内产量将会翻一番,达5亿kg,但4000座贮藏库的贮藏保鲜能力仅4万t,只占总产量的16%;枣贮、销企业10余家,其中虽有二三家企业具有国家和省级著名商标,但对冬枣购销能力并不大,对产业带动能力还很小,更无实力投资于种植环节、建立生产基地、与枣农或合作组织签订收购协议,形成龙头企业。届时,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冬枣产业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1.3.2冬枣深加工力量薄弱
全县有沾化冬枣制品生产企业30余家,原料购自国内五大枣产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年加工生产能力3.5万t左右,产值5亿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70%,但存在着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多为低档次雷同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利润不高,缺乏占领高端市场的名牌产品。
1.3.3市场流通混乱
全县形成以下洼、富国、大高等3个乡镇为主的30多处规模不等的冬枣交易市场,但普遍表现为规模小、布局乱、交易手段落后、服务不规范、管理水平低、硬件设施不配套、利用时间短(仅30天左右)、辐射范围小的问题。各大小市场相互争夺资源,没有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枣农缺乏属于自己的合作组织、营销组织和信息沟通组织,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白天摘枣,黑夜卖枣,就近入市,摆摊叫卖,苦不堪言。当地冬枣贮运公司、购销组织和散户枣贩,绝大多数为外地客商代购,难以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外地果商也在与枣农的交易中挨摊讨价还价,压级压价。枣农分散经营,势单力孤,无法成为市场的主体,处在产销链中的最底层,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无法分得合理利润。
沾化冬枣没有自己的优势品牌直接进入终端市场;一家一户分散的无组织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导致冬枣“采青”现象屡屡发生;产品分级不严格,质量没保障,包装不规范,贮运和销售过程中碰伤和失水霉烂变质现象严重;很多超市不敢大量进货,害怕因药残超标受罚和冬枣货架期短造成损失;无序的市场竞争,出现积压和“甩卖”现象,加之其他产地鲜食枣和果品的冲击,是冬枣销售不畅,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
1.3.4物流效率低冬枣季节性强,成熟采摘期不到一个月,成熟上市时间集中且量大。全县共有20万t冬枣需要外运,每天物流量l万t。现有物流公司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不能实现物畅其流,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2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
沾化冬枣以其外形美观、品质极佳的特点进入市场后一炮走红,售价奇高,供不应求,因而短期内大获暴利,使栽培面积得以迅速扩大。随着新植枣树的陆续结果,2006年以来出现价格低迷,销路不畅。针对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种种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以下方面人手,加以解决。
2.1加强组织领导
围绕提升沾化冬枣市场竞争力,打造国内外水果名牌这一中心目标,由政府组织,聘请著名果树和产业发展研究专家为顾问,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建立高效协调的产业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为冬枣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条件。
2.2调整品种种植结构
沾化冬枣品种单一,上市过于集中,因季节性过剩而造成了极大的市场风险。重新定位沾化冬枣产业,利用沾化冬枣已有的市场资源优势,变“一枣独打天下”为“多品齐占市场”。着力宣传孕育出高品质果实的沾化独特地理位置和土壤、气候环境条件,打造地域品牌,这是拓展提高市场的必要条件。引种试验结果表明,七月鲜、伏脆蜜、早脆王、孔府脆等优质早熟品种,大白铃、妈妈枣、婆枣等优质中熟品种,在沾化县均表现出特优的品质。目前,全国还没有规模集中的中、早熟鲜食枣生产基地,7~8月份全国市场鲜食枣货源紧缺,市场潜力很大。因此,要调整品种结构,引进系列鲜食枣特优品种和加工、制干兼用型品种,试验开发观赏盆景园艺品种枣;制定和实施沾化冬枣产业布局政策,并对各品种生态特性和市场前景进行系统研究,确定栽培品种、数量和生产布局,与沾化冬枣进行市场衔接,实现多品种次递上市,均衡供应;经营制干品种、枣加工品和其他干鲜果品,做到周年经营;实现鲜食枣的亚周年供应和枣深加工品的周年供应,使客商如流,市场周年供应不断。如是,必将为沾化枣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2.3推行多元化的种植模式
确定合适的作物布局,最大限度避免病虫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提高经济效益。对现有枣园进行改造,实现枣-棉、枣-菜、枣-油(料)、枣-药或枣-牧(草)间作等立体种植模式。优选早、中、晚熟品种,研究推广促成或延迟栽培新技术,调控沾化鲜食枣的成熟期,使沾化鲜食枣采摘上市期由1个月调整到3个月;结合保鲜贮藏新技术,实现鲜枣市场供应期由4个月延长到7个多月,达到亚周年供应。
2.4加快沾化冬枣标准化体系建设
沾化冬枣安全标准化生产是提高产品质量、创建品牌,开拓市场、扩大出口的基础和前提。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和产业各环节的主体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出既有区域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符合沾化枣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实施冬枣质量认证、标签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工作稽查队伍,加大对冬枣标准化实施的监察力度。
2.5建设大型专业的枣批发市场
改变沾化冬枣交易市场散、小、乱、差、无知名度和影响力小的局面,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1处具备保鲜、仓储、物流、饮食、住宿、医疗、监测、信息、金融服务、会展等功能于一身,配套设施齐备的枣类批发市场,招引国内外客商云集沾化,吸引沾化外围枣类和其他果品
集中周转,销往国内外,推动沾化枣产业向更大规模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枣类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以此带动培植棉、盐、皮业、畜产、海产、枣加工品等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新局面。
2.6加强沾化冬枣产业组织化建设
立足当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冬枣协会、农民合作组织、产销大户为依托,把沾化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枣产品的生产基地,实现“供货基地化、生产订单化、产品等级化”,扩大经营范围,拓宽流通渠道,进而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形成覆盖面大、牵动力强的“批发市场+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只有将分散枣农组织起来,在市场条件下与产业的其他环节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才能全面贯彻冬枣生产标准化,大幅度地提高沾化冬枣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沾化冬枣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扶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实现冬枣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应鼓励枣制品加工企业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和市场渠道,与枣农合作组织和生产基地结合;大力发展冬枣经销商、经纪人、运销大户和中介组织,在销售地建立连锁经营;农资生产经销企业与农资推广部门合作,开展农资直销和技术指导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杜绝假冒伪劣现象;枣农合作组织、技术协会将分散的枣农联合起来,与产前农资组织对接,统一购买,并与产后流通、营销、贮运、加工企业连接。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组织可直接进入产后流通环节,并逐渐发展成市场流通的主要力量。
2.7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和提升枣农协会的作用,促进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加强对农技推广的组织和管理,规范冬枣的产业化生产标准技术,加大对枣农协会的支持力度,使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枣农协会开展技术推广,市场调查、产品展销和信息交流等服务,帮助政府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制定产业政策,凝聚同行业者,形成合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全行业竞争力,积极应对和解决贸易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使经营、竞争有序,防止降价抛售,避免恶性竞争。
3结语
沾化冬枣产业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今后应以全面提升沾化冬枣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优化品系和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质量、精细加工增值和提高效益上来;逐步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统揽全局,以开发特色优质名牌产品和开拓国内外市场为突破口,以实用新技术的优化集成、普及推广和严重阻碍枣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为重点,使沾化枣产业步人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并举,早、中、晚熟及鲜食、制干和加工品种合理搭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兼顾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实现栽培管理标准化、模式多样化、品种优良化、品种结构多样化、施肥平衡化、喷药无公害化、采后处理高档化、产品绿色化、贸易国际化的沾化枣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可以预测,只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加大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沾化冬枣的国内、外消费量必将大幅度增加,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相关文章!
  • 镁肥对马铃薯品质提升的影响试

    梁杰 张雅奎 李功义【摘? ?要】 马铃薯生产只注重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施用,而忽略了微量元素的作用。试验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

  • 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

    车琳萍摘 要:为查明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Hg、As、Cu、Pb和Zn的含量特征、生态效应与潜在生态风险,2017年8月对辽东湾

  • 农村养猪误区浅析

    李小玲+刘和+周廉让摘要:对农村养猪场的饲养管理、基础设施、疫病防控、生产技术、适时出栏等方面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