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美操教学中自编动作的研究
黄河 苏亚拉其其格
摘 要 在健美操的运动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编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充分地调动健美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健美操 教学 自编动作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现阶段的大学校园内,由于健美操具有丰富的动作内容以及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等优点,从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是大学中的健美操动作比较单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编排舞蹈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培养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现实意义
自编能力实质上就是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如今,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创新教育,研究发现,受过创新教育的孩子在以后社会上成功的概率要大于没有受过这方面训练的。因此对于健美操的教学,学校应当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从而提升学生对健美操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2对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当中进行健美操的教学,由于学生比较喜爱,因此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当前为了更加的培养学生学习健美操的主动性,使他们保持新鲜感,就要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创编能力。
2.1积累知识数量
想要创编一套健美操,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音乐以及舞蹈知识,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因此,教师要先注重学生量的积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2.1.1加强训练学习基本动作
教师在进行教学健美操时,首先要进行传授基本步伐以及基本手形的基础动作,其中包括一字步、交叉步、移重心、双脚跳、单腿跳、点跳等基本动作,因为不同的动作组合是由不同的手形手臂动作以及基本的步伐动作组合而成的,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基础动作之后鼓励他们自己编排一些舞蹈动作。另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介绍一些如俯卧撑类、跳跃类等有一些难度系数的动作以及如点散队形、曲线队形等队形变换的知识,然后将学生们进行分组,让他们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编排一段小舞蹈,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1.2训练学生的乐感
众做周知,任何舞蹈包括健美操在内的舞蹈的灵魂都是音乐,因为音乐的节奏使得动作更加的具有旋律,提高了舞蹈动作的节奏性,给舞蹈动作带来了活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基本的健美操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乐感。为了提高学生的乐感,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音乐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的播放,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下听一些不同节奏、旋律的歌曲,然后进行分析总结。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将动作与音乐有效的结合,教师可让学生用同种动作随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练习,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舞蹈的节奏感以及对动作的理解力,使他们能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自编舞蹈的创作。
2.1.3培养学生美的艺术能力
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其具有生活性、抒情性等特点。而健美操又是体操和舞蹈结合而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看不同风格的健美操比赛录像,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等,从而才能在自编舞蹈的过程中创编出更美的舞蹈。
2.1.4加强介绍创编知识
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讲授健美操编排舞蹈的方法、步骤以及规则等,从而能够让学生选择正确的音乐以及舞蹈,体现自编舞蹈的价值。
2.2提高动作质量
学生在掌握了健美操的基本知识以后,还需要机会和舞台来展现他们创编舞蹈的价值。
2.2.1考试内容选择自编健美操动作
在教学当中,可选择考核的形式来对学生的自编能力进行评价,除了考核教师在课上教学的基本知识之外,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自编能力,由学生进行自行组合,选用一首歌,通过查看学生之间的配合动作以及动作的连贯性,与音乐节奏的默契度,给学生进行打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编排舞蹈,在考试结束后进行总结,从而培养他们的自编能力。
2.2.2开展自编健美操比赛
在现今的大学校园内,有很多的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比赛,因此,在大学校园内可进行健美操比赛,从而加深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给学生一个体现创编舞蹈价值的舞台,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编舞蹈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编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编能力,为终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尤佳丽.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66-67.
[2] 江纪英.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编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8(01):82-84.
[3] 邢宝萍.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05):604-60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