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成因及对策研究
陈赛瑛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量普及,网络文明建设的滞后性,使网络行为主体容易忘却和解除真实身份所应承担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正如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旦我们把科技穿戴在身上,马上就会变成人造神”,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平台和威胁。本文立足于青少年网络情绪现状,对网络负面情绪的成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克服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消极影响的办法,以希正确引导青少年网络行为。
关键词:网络;网络负面情绪
1 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成因分析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体制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和旧、传统与现代重叠交错,社会矛盾和冲突交织,理想、价值观、规范的冲突更是弥漫着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世风日下、环境污染、贪污腐败、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及矛盾的激发殃及青少年,并因其主观因素进而引发网络负面情绪产生和肆意宣泄。纵观青少年主观因素不外乎以下三点:
1.1 青少年社会阅历不足,缺乏客观性
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平台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刺激了青少年的尝试欲望,满足其日益崛起的自主意识。不管青少年身处何地,只要进入因特网,就可以在统一平台上肆意进行消息的制造、交流、利用,可以毫无顾忌、不受约束地畅所欲言,展现自我。可是,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容易感情用事,对信息处理缺乏客观性,仅凭好恶和感观,缺乏深入思考,对网络现象和事件进行表述中往往表现出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不能用全面的客观的方式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探讨、看待问题,一味采用偏激的方式表达情绪,就容易走极端,最终更因情绪体验过于强烈而使得网络负面情绪日增,危害身心健康。
1.2 猎奇标新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望强,想象力丰富的时期,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日新月异更新快,大大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既刺激又满足其猎奇心理。网络的隐匿性造成的身份丧失的变化、隐身的快感可以让青少年尝试新角色,满足其标新立异的猎奇心理,为其置社会责任和网络公德于不顾提供屏障,肆意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宣泄和抒发着各种形式的负面情绪,传播消极负面信息,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络安全危机。
1.3 过分宣泄心理
现实生活中竞争的压力越来越激烈,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面对求学和就业的竞争、矛盾、冲突,使得他们对社会环境和学校生活中的不如意越发敏感而歇斯底里的愤怒。家庭成员单一且缺乏伙伴的青少年在现实中苦于无处倾诉,只能转向虚拟世界,网络无疑为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转移和发泄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可当从众附和者增多之后,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很难把握和控制尺度,情绪的发泄就很容易超过了界限,变得过分和强词夺理,甚至由点扩及面、由个人影射群体,宣泄仇富忌才心理,盲目扩大社会不合理不公平,而无视大环境的和谐与美好,引发负面消极影响扩散,严重污染了网絡环境。
2 对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的引导及对策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网络拓宽了传统传播的广度、深度,打破了传播方式的界限,这些都是有助于教育的开展,但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易受网络负面情绪的影响,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考验。因此,在网络视阈下加强青少年负面情绪的引导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就加强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的引导,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2.1 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保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网络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实相关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杜绝为了点击率而发布虚假新闻,对于网页上出现的失实报道以及一些具有煽动性的、不理性的言论,网站工作人员应及时删除,避免消极影响辐射导致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产生。行政、司法部门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处,情节严重的造成重大消极影响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2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约束网络行为
国家、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颁布相关“网络道德规范”并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并将网络文明行为纳入个人诚信评估体系,开展宣传活动,提倡文明上网,促使青少年自觉约束其在虚拟空间的行为。制定青少年协会性质的网络道德规范,比如会员制的网络论坛、社区可通过自我制定的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会员的言行,提高青少年的自觉意识,保持良好的慎独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3 释放网络正能量,营造道德气氛
鼓励大型的、主流的网站在其首页设置“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专栏、板块,积极宣传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以及对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曝光和批评,从正反两面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建设学校校园网络道德特色网站示范区,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去宣传和讲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办法,使法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同学校其他多渠道教育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形成立体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加深了青少年对相关网络道德的理解,引导青少年的心理朝良性方向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2.4 注意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网站都设有讨论区,讨论区下面设有分类版区,主持论坛的版主便是“意见领袖”。版主的产生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由网站内部任命,一是在网民中产生。版主可以根据网站开版宗旨确立并保持该版的主题和风格,及时删除有明显错误和失实、不雅、有人身攻击、与该版内容无关的言论。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版主”们已经成为网络新闻媒体舆论的生力军,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负面情绪的引导,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
2.5 注重网络心理咨询
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心理咨询网页,让心理老师在保护隐私的环境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防护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疏导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另外也可以在校园网站等学校门户上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去宣传和讲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办法,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的分析与引导是强化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降低负面情绪社会负效应的需要,也是净化网络环境及构建和谐网络的需要。在网络负面情绪宣泄愈演愈烈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关注、调整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对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控制负面情绪在互联网上的蔓延,减少由于网络负面情绪升级而演变成网络舆论的机率,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 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9.
[2]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 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1.
[3]徐峰,武桂琴,聂秀范.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91-118.
[4]魏曼华.当代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成长[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
陳赛瑛(1978-),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中级讲师。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量普及,网络文明建设的滞后性,使网络行为主体容易忘却和解除真实身份所应承担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正如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旦我们把科技穿戴在身上,马上就会变成人造神”,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平台和威胁。本文立足于青少年网络情绪现状,对网络负面情绪的成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克服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消极影响的办法,以希正确引导青少年网络行为。
关键词:网络;网络负面情绪
1 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成因分析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体制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和旧、传统与现代重叠交错,社会矛盾和冲突交织,理想、价值观、规范的冲突更是弥漫着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世风日下、环境污染、贪污腐败、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及矛盾的激发殃及青少年,并因其主观因素进而引发网络负面情绪产生和肆意宣泄。纵观青少年主观因素不外乎以下三点:
1.1 青少年社会阅历不足,缺乏客观性
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平台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刺激了青少年的尝试欲望,满足其日益崛起的自主意识。不管青少年身处何地,只要进入因特网,就可以在统一平台上肆意进行消息的制造、交流、利用,可以毫无顾忌、不受约束地畅所欲言,展现自我。可是,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容易感情用事,对信息处理缺乏客观性,仅凭好恶和感观,缺乏深入思考,对网络现象和事件进行表述中往往表现出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不能用全面的客观的方式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探讨、看待问题,一味采用偏激的方式表达情绪,就容易走极端,最终更因情绪体验过于强烈而使得网络负面情绪日增,危害身心健康。
1.2 猎奇标新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望强,想象力丰富的时期,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日新月异更新快,大大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既刺激又满足其猎奇心理。网络的隐匿性造成的身份丧失的变化、隐身的快感可以让青少年尝试新角色,满足其标新立异的猎奇心理,为其置社会责任和网络公德于不顾提供屏障,肆意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宣泄和抒发着各种形式的负面情绪,传播消极负面信息,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络安全危机。
1.3 过分宣泄心理
现实生活中竞争的压力越来越激烈,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面对求学和就业的竞争、矛盾、冲突,使得他们对社会环境和学校生活中的不如意越发敏感而歇斯底里的愤怒。家庭成员单一且缺乏伙伴的青少年在现实中苦于无处倾诉,只能转向虚拟世界,网络无疑为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转移和发泄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可当从众附和者增多之后,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很难把握和控制尺度,情绪的发泄就很容易超过了界限,变得过分和强词夺理,甚至由点扩及面、由个人影射群体,宣泄仇富忌才心理,盲目扩大社会不合理不公平,而无视大环境的和谐与美好,引发负面消极影响扩散,严重污染了网絡环境。
2 对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的引导及对策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网络拓宽了传统传播的广度、深度,打破了传播方式的界限,这些都是有助于教育的开展,但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易受网络负面情绪的影响,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考验。因此,在网络视阈下加强青少年负面情绪的引导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就加强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的引导,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2.1 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保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网络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实相关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杜绝为了点击率而发布虚假新闻,对于网页上出现的失实报道以及一些具有煽动性的、不理性的言论,网站工作人员应及时删除,避免消极影响辐射导致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产生。行政、司法部门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处,情节严重的造成重大消极影响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2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约束网络行为
国家、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颁布相关“网络道德规范”并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并将网络文明行为纳入个人诚信评估体系,开展宣传活动,提倡文明上网,促使青少年自觉约束其在虚拟空间的行为。制定青少年协会性质的网络道德规范,比如会员制的网络论坛、社区可通过自我制定的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会员的言行,提高青少年的自觉意识,保持良好的慎独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3 释放网络正能量,营造道德气氛
鼓励大型的、主流的网站在其首页设置“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专栏、板块,积极宣传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以及对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曝光和批评,从正反两面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建设学校校园网络道德特色网站示范区,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去宣传和讲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办法,使法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同学校其他多渠道教育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形成立体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加深了青少年对相关网络道德的理解,引导青少年的心理朝良性方向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2.4 注意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网站都设有讨论区,讨论区下面设有分类版区,主持论坛的版主便是“意见领袖”。版主的产生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由网站内部任命,一是在网民中产生。版主可以根据网站开版宗旨确立并保持该版的主题和风格,及时删除有明显错误和失实、不雅、有人身攻击、与该版内容无关的言论。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版主”们已经成为网络新闻媒体舆论的生力军,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负面情绪的引导,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
2.5 注重网络心理咨询
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心理咨询网页,让心理老师在保护隐私的环境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防护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疏导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另外也可以在校园网站等学校门户上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去宣传和讲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办法,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的分析与引导是强化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降低负面情绪社会负效应的需要,也是净化网络环境及构建和谐网络的需要。在网络负面情绪宣泄愈演愈烈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关注、调整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对青少年网络负面情绪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控制负面情绪在互联网上的蔓延,减少由于网络负面情绪升级而演变成网络舆论的机率,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 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9.
[2]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 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1.
[3]徐峰,武桂琴,聂秀范.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91-118.
[4]魏曼华.当代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成长[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
陳赛瑛(1978-),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中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