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再议虚拟演播室技术

安维斌
【摘 要】虚拟演播技术因其特殊的系统构建、工作原理,在实践应用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麦克卢汉的三个重要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从“术”到“论”的层面对虚拟演播室做简单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虚拟演播室 媒介理论 技术 创新
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伴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电视节目的制作与输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革新。虚拟演播室作为传统演播室技术与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相结合的时代产物,由于引入了虚拟现实的信息交互技术,将虚拟摄像机与真实摄像机锁定,使得摄像机获取的图像画面与计算机制作的虚拟场景之间实现彼此有效结合。三维背景跟随现实摄像机的推拉摇移以及升降、旋转、晃动产生合理的透视变化,使合成画面的真实性大为增加,进而接近实景拍摄,其应用优势和传播效果不言而喻。
虚拟演播室系统(The Virtual Studio System,简称VSS)对传统色键抠像技术进行了改进,是自动跟踪技术和计算机合成图形处理技术在电视领域中应用的产物。这一系统一般由联机和脱机两个部分组成(图1)。联机部分包括:演播室色键合成系统、跟踪系统、场景生成系统;脱机部分包括:虚拟场景的设计和生成,如场景的整体设计和建模渲染等。作为传媒科技的新兴技术,虚拟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化视频技术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加之周边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改进,也为提升电视节目质量、减少节目制作成本,提升电视台影响力和竞争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技术决定论”盛行的当下,笔者结合自身长期从事电视工程技术的一线实践和理论研究,试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角对虚拟演播技术作进一步的深化和认识。
马歇尔·麦克卢汉被视为传播学的巨匠,他于1951年出版了其第一本专著《机器新娘》,1962年他出版的著作《哥德堡群英》(The Gutenberg Galaxy)一书,开始风靡欧美并获得世界性赞誉,此后的代表作陆续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媒介定律》、《文化是我们的事业》等。尤以《理解媒介》(1964)为甚。该书从媒介技术角度论述的三个观点:“媒介即信息”、“媒介即延伸人”、“热媒介与冷媒介”在传媒领域引发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广泛意义。本文也着重从以上三个理论视角对虚拟演播技术做简单探究。
一、虚拟演播技术与信息传递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媒介即信息。这就意味着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具有意义价值的“信息”不是媒体传播的内容本身,而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和它带来的社会变革。
尽管这一观点存在诸多争议,但没有人否定媒介技术在提供信息、传播知识、教化大众、影响决策等方面的显著作用。时至今日,“媒介即信息”多以“文化与技术共生”的形态被更多人接受。
在虚拟演播技术操作过程中,灯光的应用设置、虚拟演播系统搭建、虚拟场景制作过程中的应用都使得电视节目本身附着丰富的信息,其意义更为深远、更易被接受、传播更为广泛。我们试想如下情况:1.演播室灯光效果控制不得当,在“蓝箱”设置过程中,其内部遍布的蓝色、绿色不均匀,视频漆色度不纯、饱和度不高,灯光反射出现破损;2.以最为常见的三维虚拟演播系统为例,在系统搭建过程中机位设置不尽合理,三维空间的坐标原点,主辅机校准点的坐标及镜头等相应参数校准不够好;3.虚拟演播技术应用过程中,3DMAX中的各种场景模型的完成需要调入系统软件,但过于追求建模而忽视材质贴图。姑且认为以上三种情况是易出现的,在虚拟演播系统操作过程中只要出现了类似问题,那么信息必然受损,成像及传播效果就可能大大折扣。
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阶段到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形态的演变无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媒介以其特有的符号系统改变着人类社会认识和思维,进而影响到文化构成和特点。虚拟演播室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是提高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实现虚拟演播技术的效益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虚拟演播技术与“人的延伸”
作为传统演播室色键抠像技术与计算机虚拟现实相结合的产物,虚拟演播技术打造之下的虚拟演播室拓宽了空间限制,摆脱了实物布景、特技台色键抠像叠加背景等制约,使演播室形态变化万千。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即人的延伸。在技术的支持下,电视虚拟演播技术不仅延伸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时间、空间及道具制作选择,更延伸了电视节目参与者的“肢体”和“感官”。
1、电视工作者的“肢体”延伸
编导、摄像等电视节目制作人若按照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需要精心设计和搭建演播区和场景,存在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弊端,加之场景无法即时更新致使资源利用率低、工作周期长。而虚拟演播室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灵活配置、设备易于操作、维护便捷高效的目标,同时能够确保系统在投入使用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不被淘汰。其次,作为电视节目重要组成部分的播音员、主持人同样在虚拟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自身的延伸。虚拟演播技术能使节目主持人的图像真正进入到一个虚拟场景中,让节目主持人与虚拟环境融为一体,包括实时的透视匹配、图像掩模(image masking)、阴影形成等①,实现播音员、主持人形象提升;同时,现在有的电视台已经起用了虚拟主持人,“他们”不仅可以配合主持人主持节目,还可以单独主持节目,这些都是虚拟演播室创造性的体现。
2、电视受众的“感官”延伸
5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视,从内容生产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阶段②。而当下社会的经济格局、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都使得电视受众收视需求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电视节目的消费观随之产生,追求电视节目的亲切、认同也成为了受众的选择。电视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虚拟技术,延长了观众“审美疲劳”的周期,使受众更多感官及肢体延伸也成为可能,“使用与满足”感大大提升。
三、虚拟演播技术的“冷”与“热”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的时候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可卢汉还举例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而漫画、电视、电影等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们作用于多种感官并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麦克卢汉的媒介冷热论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不过,如果直观地指媒介受众参与程度的冷热与媒介在信息服务中表现的冷热来划分冷热媒体,也未尝不是一个更加简便且通俗的办法③。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虚拟演播室系统的无穷魅力使其拥有不可低估的广阔前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背景使虚拟演播室尽可能避免了不真实、不自然之感,既变化迅速、又丰富实用。这不仅仅是电视技术上的简单革新,通过摄像机跟踪技术、计算机虚拟场景设计、色键技术、灯光技术创造更逼真、立体感更强的电视演播室效果,它创造出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实现了很多在现实中无法达到和满足的“真实环境”。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一“客观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主观想象”。
在受众感知上,这些表面上看似“冷”的虚拟演播技术,可以进行更多“热”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引发电视观众的冷热感知反应。这种不同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技术作用于它的目标受众时,引发更多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已经足以显示出它与传统电视技术的不同之处和魅力所在。
结语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国内IT业的迅速发展,基于PC系统的虚拟演播系统应运而生,国内视频厂商陆续开发出了自有品牌的虚拟演播系统。从最早的二维虚拟场景系统开始,目前已实现了将整个3D 建模文件直接调入虚拟演播系统的三维虚拟场景系统。虚拟演播室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制作出实际不存在的或难以制作的场景,并可以在瞬间改变场景,可创作出更丰富、更吸引人的节目;同时,由于场景的制作、修改、保存等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也可以降低节目制作费用,节省空间,提高演播室的利用效率。
和许多日趋成熟但仍处在成长阶段的技术一样,虚拟演播室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是虚拟演播室的普及和推广仍有一定的难度。中小电视台财力状况紧张,虚拟系统机器价格昂贵,设备一次性投资大。二是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虚拟演播室对节目制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创作更加复杂化,它需要导演、创意者、美术设计者、二维建模者、三维建模者、演员及虚拟系统的操作者等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配合;三是虚拟演播室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虚拟背景的逼真性还不能令人满意,软件功能存在缺陷,受到硬件运行速度制约,摄像机运动参数获取的难度较大等。
但随着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这些周边技术的发展,虚拟演播室技术也将日臻成熟、完善和强大。虚拟演播室与真实演播室混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做法,这一发展趋势也将不断演进,提高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拓展电视节目空间,为电视受众提供更好的视听服务。□
参考文献
①李自力、朱光喜、朱耀庭,《虚拟演播室中节目主持人或演员与虚拟场景融合的一种技术方案》[J].《通信学报》,2003(10):10
②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传播》,2008(4):1
③陆高峰,《新老媒介的冷与热》[J].《青年记者》,2011(6):80
(作者: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助理工程师)
责编:周蕾
三、虚拟演播技术的“冷”与“热”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的时候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可卢汉还举例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而漫画、电视、电影等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们作用于多种感官并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麦克卢汉的媒介冷热论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不过,如果直观地指媒介受众参与程度的冷热与媒介在信息服务中表现的冷热来划分冷热媒体,也未尝不是一个更加简便且通俗的办法③。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虚拟演播室系统的无穷魅力使其拥有不可低估的广阔前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背景使虚拟演播室尽可能避免了不真实、不自然之感,既变化迅速、又丰富实用。这不仅仅是电视技术上的简单革新,通过摄像机跟踪技术、计算机虚拟场景设计、色键技术、灯光技术创造更逼真、立体感更强的电视演播室效果,它创造出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实现了很多在现实中无法达到和满足的“真实环境”。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一“客观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主观想象”。
在受众感知上,这些表面上看似“冷”的虚拟演播技术,可以进行更多“热”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引发电视观众的冷热感知反应。这种不同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技术作用于它的目标受众时,引发更多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已经足以显示出它与传统电视技术的不同之处和魅力所在。
结语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国内IT业的迅速发展,基于PC系统的虚拟演播系统应运而生,国内视频厂商陆续开发出了自有品牌的虚拟演播系统。从最早的二维虚拟场景系统开始,目前已实现了将整个3D 建模文件直接调入虚拟演播系统的三维虚拟场景系统。虚拟演播室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制作出实际不存在的或难以制作的场景,并可以在瞬间改变场景,可创作出更丰富、更吸引人的节目;同时,由于场景的制作、修改、保存等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也可以降低节目制作费用,节省空间,提高演播室的利用效率。
和许多日趋成熟但仍处在成长阶段的技术一样,虚拟演播室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是虚拟演播室的普及和推广仍有一定的难度。中小电视台财力状况紧张,虚拟系统机器价格昂贵,设备一次性投资大。二是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虚拟演播室对节目制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创作更加复杂化,它需要导演、创意者、美术设计者、二维建模者、三维建模者、演员及虚拟系统的操作者等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配合;三是虚拟演播室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虚拟背景的逼真性还不能令人满意,软件功能存在缺陷,受到硬件运行速度制约,摄像机运动参数获取的难度较大等。
但随着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这些周边技术的发展,虚拟演播室技术也将日臻成熟、完善和强大。虚拟演播室与真实演播室混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做法,这一发展趋势也将不断演进,提高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拓展电视节目空间,为电视受众提供更好的视听服务。□
参考文献
①李自力、朱光喜、朱耀庭,《虚拟演播室中节目主持人或演员与虚拟场景融合的一种技术方案》[J].《通信学报》,2003(10):10
②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传播》,2008(4):1
③陆高峰,《新老媒介的冷与热》[J].《青年记者》,2011(6):80
(作者: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助理工程师)
责编:周蕾
三、虚拟演播技术的“冷”与“热”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的时候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可卢汉还举例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而漫画、电视、电影等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们作用于多种感官并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麦克卢汉的媒介冷热论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不过,如果直观地指媒介受众参与程度的冷热与媒介在信息服务中表现的冷热来划分冷热媒体,也未尝不是一个更加简便且通俗的办法③。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虚拟演播室系统的无穷魅力使其拥有不可低估的广阔前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背景使虚拟演播室尽可能避免了不真实、不自然之感,既变化迅速、又丰富实用。这不仅仅是电视技术上的简单革新,通过摄像机跟踪技术、计算机虚拟场景设计、色键技术、灯光技术创造更逼真、立体感更强的电视演播室效果,它创造出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实现了很多在现实中无法达到和满足的“真实环境”。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一“客观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主观想象”。
在受众感知上,这些表面上看似“冷”的虚拟演播技术,可以进行更多“热”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引发电视观众的冷热感知反应。这种不同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技术作用于它的目标受众时,引发更多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已经足以显示出它与传统电视技术的不同之处和魅力所在。
结语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国内IT业的迅速发展,基于PC系统的虚拟演播系统应运而生,国内视频厂商陆续开发出了自有品牌的虚拟演播系统。从最早的二维虚拟场景系统开始,目前已实现了将整个3D 建模文件直接调入虚拟演播系统的三维虚拟场景系统。虚拟演播室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制作出实际不存在的或难以制作的场景,并可以在瞬间改变场景,可创作出更丰富、更吸引人的节目;同时,由于场景的制作、修改、保存等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也可以降低节目制作费用,节省空间,提高演播室的利用效率。
和许多日趋成熟但仍处在成长阶段的技术一样,虚拟演播室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是虚拟演播室的普及和推广仍有一定的难度。中小电视台财力状况紧张,虚拟系统机器价格昂贵,设备一次性投资大。二是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虚拟演播室对节目制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创作更加复杂化,它需要导演、创意者、美术设计者、二维建模者、三维建模者、演员及虚拟系统的操作者等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配合;三是虚拟演播室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虚拟背景的逼真性还不能令人满意,软件功能存在缺陷,受到硬件运行速度制约,摄像机运动参数获取的难度较大等。
但随着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这些周边技术的发展,虚拟演播室技术也将日臻成熟、完善和强大。虚拟演播室与真实演播室混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做法,这一发展趋势也将不断演进,提高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拓展电视节目空间,为电视受众提供更好的视听服务。□
参考文献
①李自力、朱光喜、朱耀庭,《虚拟演播室中节目主持人或演员与虚拟场景融合的一种技术方案》[J].《通信学报》,2003(10):10
②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传播》,2008(4):1
③陆高峰,《新老媒介的冷与热》[J].《青年记者》,2011(6):80
(作者: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助理工程师)
责编:周蕾
相关文章!
  • 漫长的瞬间:吴亮谈话录Ⅱ

    《漫长的瞬间:吴亮谈话录Ⅱ》作者:吴亮 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定价:50.00元提要:吴亮是现代著名艺术评论家,本书是他对中国当代27位艺术家

  • 从有意遮掩到品牌视野

    许宁+王娟娟<br />
    播音创作主体(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姓名符号分为两种,即真名和播音名(播音名即播音员、主持人在一段时间内

  • 海老虎

    《海老虎》作者:[英]维多利亚·特恩布尔 著,常立 译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定价:36.00元提要:海老虎是人鱼奥斯卡最好的朋友,也是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