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调整养殖结构方式 促进威海环翠区水产增养殖业健康发展
王丽 刘浩明 常婧婷 孙欣
威海市环翠区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其特有的海域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得环翠区海水养殖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产出的海产品味美质优,国内外享誉盛名。海水养殖业作为环翠区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对推进环翠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带动和辐射作用。
1环翠区水产增养殖业的基本情况
环翠区濒临黄海,海岸线长42.9 km,辖区大小海岛18个,近岸海域面积约5万hm2,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是山东省海洋渔业重点县(区),先后荣获“国家级海水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刺参扇贝标准化示范县、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作为威海市主城区及市中区,为紧跟威海市城区快速发展步伐,近年来,环翠区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优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大力推广扇贝筏式健康养殖、海珍品生态养殖、海参人工鱼礁增养殖、工厂化车间循环养殖等高效养殖模式,逐步形成了海水鱼、海参、贝类等三大特色产业,是目前国内重要的鲆鲽鱼类良种繁育、海参底播增殖和扇贝筏式养殖的地区之一。全区现有海水增养殖面积0.9万hm2,海水工厂化健康养殖基地30万m2,拥有养殖资质企业15家、育苗资质企业8家;建成了张村海域、褚岛海域等2大人工鱼礁区,造礁总规模达到180万空方,张村周边海域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人工鱼礁区;成功创建了国家级花鲈原种场1家、国家级牙鲆原种场1家、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1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8处、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2017年累计繁育各类苗种35亿单位,繁育大泷六线鱼、短蛸等新品种30万尾,2017年实现海水养殖产量27.7万t、产值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和6.6%。
2环翠区水产增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2.1养殖布局不科学
养殖规划不合理,养殖品种与海域的优势不匹配,优质海域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局部海域养殖密度过大,超过海域负载能力,影响产品质量。
2.2养殖科技含量不高
多年来,全区养殖品种、方式和模式进步缓慢,养殖种质退化,养殖技术落后,装备化水平低,养殖业整体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据统计,扇贝、蛤仔等贝类年产量约25万t,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90%左右,实现产值约15亿元,仅占养殖产值的54%。受养殖业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等大环境影响,养殖业“量大值低、丰产不丰收”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企业盈利能力表现不佳。
2.3组织化水平低
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养殖以个体分散养殖为主,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影响了标准化的推广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2.4发展理念落后
很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对互联网、海洋+等缺乏了解,缺乏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的动力。作为管理部门,视野不开阔,没有站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高度进行推进,对国内外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动向不熟悉、不掌握,对渔业生产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2.5外海养殖亟需突破
鉴于近海养殖资源利用空间限制,离岸2 000m以外的深远海是今后发展养殖的重点区域,但是因养殖技术难度大、前期较大的成本支出、养殖设施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渔业深远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本处于未开发的状态。
3面临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水产养殖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面临的新常态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同步的,实质上就是告别过去产业经济发展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指出“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山东省政府《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4]49号)文件将“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列为加快培育“海上粮仓”建设的最重要的两个主导产业。威海市政府《关于推進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将“促进海洋种业创新发展、推动海水养殖向远海拓展、壮大海水增殖规模”等三项工作列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点任务。
4今后发展思路和措施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海洋渔业农牧化即将掀起新一轮的海水养殖业发展浪潮。环翠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大力推进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健康养殖、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加快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调整优化养殖生产布局
一是建立基本养殖水域制度。结合环翠区海域资源条件,全力配合市政府加快研究制定市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规划养殖区域,明确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构建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养殖生产新格局。二是加强养殖用海清理整顿。根据市区养殖用海整治规范实施方案,逐步清理禁养区的养殖设施,沿禁养线统一布设警示浮标,妥善安排渔民转产工作,实施近海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三是扩大外海养殖规模,推动海水养殖由岸基、滩涂、浅海向深远海拓展,突破外海筏式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底播增殖等养殖技术难题,尽快实现外海养殖“零”突破。四是规范养殖生产行为。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以浅海立体生态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海底播增殖为主推模式,科学控制养殖容量和品质,引导养殖企业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从事生产,做到布局合理、疏密有致。
4.2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工程
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拓展外海养殖空间的首要抓手,以山东省“海上粮仓”省级海洋牧场认定标准为依据,在张村海域、威海湾等适宜区域,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游钓型、投礁型、底播型、装备型、田园型等特色鲜明的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和藻场修复,打造海洋生态牧场,引导加快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深远海养殖装备及配套设施和物联网技术运用,大力推进离岸海洋农牧化。重点推进威海西港游艇有限公司“新型复合材料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威海海恩蓝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单点系泊离岸深水网箱养殖平台”等重大项目实施进度,争取2018年底前建成4座多功能海洋牧场、1处6万m。水体的离岸深水网箱。
4.3实施水产良种提升工程
一是建设国内重要的水产原良种资源库,以国家级牙鲆原种场、国家级花鲈原种场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良种研发繁育体系,巩固并提高大菱鲆、牙鲆、花鲈、海参等苗种繁育基地优势,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努力创建优势品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库、水产种质资源场。二是加快推进品种创新。强化基础性研发,开展多倍体牙鲆、大泷六线鱼、短蛸、金乌贼、单环刺蜢等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压缩传统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等低值品种养殖规模,推进养殖品种更新换代。三是严格苗种生产监管。严格执行苗种、饲料、兽药等生产投入品使用规定,强化日常监督抽查,确保苗种质量。重点推进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牙鲆、大菱鲆水产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威海圣鲲水产有限责任公司“陆基工厂化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争取申报国家水产新品种1个,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鲆鲽鱼类原种保存、良种选育及苗种扩繁基地,其中牙鲆鱼卵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大菱鲆鱼卵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以上。
4.4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
一是抓紧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三是积极发展“三品一标”水产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有机水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加快推进产地标识和产品集体商标,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商标,提升全区水产品的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强水产品营销推介,培育一批知名水产品品牌,拓宽营销渠道,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争取2018年底,新增1个国家级海产品品牌和5个省级海产品品牌。
4.5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一是加快構建新型渔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广“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等经营模式,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融合转变,聚合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实行全产业链、全生态链、全服务链打造。二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围绕养殖领域关键环节和技术开展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加快技术突破、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大养殖工船、深水网箱等研发力度,提高养殖生产设施化、装备化、智能化、生态化水平。三是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广病害远程诊断技术,构建可视、可测、可控的海洋渔业物联网、海洋牧场观测网,及时提供养殖病害疫情信息和防治技术,引导海水养殖户科学施药,有效控制病情。四是建立海洋灾害预警与应急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海洋病灾预警和应急处理机构,制定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开展海水养殖业商业保险试点,最大限度减轻病害和海洋灾害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