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到新闻成
王炜
在2014年6月的江西省市县新闻奖长消息评比中,上饶市广播电视台新闻《日记里的浪漫》获得一等奖。这条新闻报道了上饶市凤凰社区的居民吴华林七年来细心护理病患妻子的温情历程,用1500篇护理日记展示了普通百姓的浪漫。回顾新闻采访和制作的过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些许努力。
多磨
采访对象吴华林、钱凤英夫妇是江西凤凰光学集团的退休职工,两人相濡以沫,用至深的亲情讲述了一份朴实的浪漫。老伴钱凤英2006年12月突发脑溢血,不幸变为植物人。医生诊断认为,她康复的可能性极低。然而,就在大家对钱凤英的治疗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吴华林却出于最寻常的最朴实的夫妻之情,不抛弃,不放弃,还带着她赴外地大医院求医问诊,并且天天坚持细心护理。吴华林对老伴的护理是细心、耐心和尽心的,他把每天的护理事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既便于医生诊治,又便于自己掌握爱人的康复进程,日记一页页地积累起来,护理也一点点转化为生命的奇迹。2009年9月14日,吴华林尝试着给钱凤英喂一口牛奶,钱凤英竟然令人难以置信地吞咽了下去,又过了半个月,钱凤英终于开口喊出了吴华林的名字,一个生命被坚持的爱唤醒了。2012年,钱凤英持续好转,康复进入新阶段,医院同意其回家静养。
吴华林、钱凤英的新闻素材是在2013年上饶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践行“走转改”,新闻进社区报道活动中发现的。然而,好事常多磨,当居委会干部领着记者来到老俩口家中说明来意后,两位老人身边的子女却不愿意媒体公开报道他们的家事。我们很尊重家属的意愿,与之进行了数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逐步打消了他们顾虑。同时,记者又在白天子女们上班后来到家里与二老唠家常,帮助做家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零距离共处,双方终于互建了信任,采访的障碍被记者的诚心消融了。
陈虻曾经说过,如果你把对方当成采访对象,那么他们就把你当成采访者;如果你把对方当成亲人,那么他们就会也把你当成亲人。新闻价值开掘的前提,是对新闻素材的掌握,而掌握新闻素材的前提,常常在于寻求采访主体与客体的主观认同,多磨,就是要磨去距离,磨去戒备,磨出亲情式采访流程,情感类新闻报道犹如研磨咖啡,唯有善磨,才能溢出人性的清香。
善选
一旦与吴华林、钱凤英交上了朋友,这个新闻富矿的大门就彻底洞开。记者先后七、八次前往采访,立体拍摄了吴华林对钱凤英护理的日常流程、生活细节、个性表达,力求客观真实,原汁原味,凸显纪实性,把握分寸感,让镜头静静地记录下亲情的流淌。前期采访下来,素材达到500分钟,点多面广,而且也杂乱无序。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做好减法是制作这条新闻的第一个基础性工作,短短三分多钟的新闻,容量有限,贵在精炼和集中。新闻是选择的艺术。我们不断筛选比对,初步定下护理、写日记、买面包、吃鱼、唱歌等内容作为新闻主干,其余诸如买菜、买药、赴医院找医生、父亲与子女商量家事、与居委会联系事宜等尽皆做剪枝处理。如此,新闻架构鲜明,脉络清晰,焦点集中。同时,在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做好加法是处理这条新闻的创造性工作。选择新闻素材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但如何让保留下来的核心素材更饱满、更鲜活、更具表现力,这就需要我们再做加法,再进行二次选择。如护理日记有三大本、1500多篇,要选择好新闻切入口,抓住新闻由头,提取标志性篇幅及重大事件记录来展示。在拍摄的手法上作了细致的安排:动态画面抓拍到位,静态画面凸显表现力,如运用逆光剪影造型,高速度、大光圈控制景深,合理布置房间自然光源和辅助光源等,强化新闻的画面张力和现场感;在记录新闻现场时,重点拍摄了老俩口唱歌的段落,运用全景、中景、特写等成组镜头予以记录,特别是前期拍摄时着意运用长镜头融蓄现场情绪,尽可能捕捉生活原态;在拍摄吴华林、钱凤英家里的场景画面时,选取角度,求简洁,取明快,尤其采取了一个摇镜头突出吴华林的床与钱凤英的床相依相伴的画面,文稿附以“为了照顾老伴,吴华林的床和钱凤英的床并排摆放着,他们之间仅有两手相牵的距离”,声画合力,情跃荧屏。记者拍什么新闻,是需要选择的,一条新闻怎么拍,选什么角度,提炼什么主题等也都是需要选择的,而这些选择的累加,就是记者的新闻呈现和追求。
精编
八次采访,500分钟素材,要浓缩为屏幕上不到4分钟的新闻,这中间的流程就是精编。第一是讲述新闻故事。编辑中,记者精心构建好新闻的故事主体,由最新的日记这一新闻点切入,到背景交待,再到护理康复过程,最后推至情绪高点。将相关的新闻要素像制作果仁巧克力一般嵌入一个新闻故事中,观众接受的是浓郁的有情感的新闻事实,而不是生硬和呆板的日记符号以及素材的简单堆砌。故事建构的重点立在唤醒植物人这一护理转折点,和吴华林与钱凤英的夫妻对唱这一情绪高光点。第二是统筹新闻中的实与虚。日记里的浪漫,一目了然,日记是实,是生活事实,是镜头实景;浪漫是虚,是人和人之间不离不弃相互搀扶的真情,是1500多个日夜转换所飘散出的光阴的陈香。新闻不是专题,要力求简单成形,因此画面要简洁明了;新闻不是故事片,贵在客观真实,因此,采访、文稿力求朴实,在大实的基础上加入小虚,从而虚生于实,虚实相合,达到真实可信,自然入情。第三是统筹声画,水乳相融。电视的声画关系,当合则合,当离则离,重在体现综合效应。同期声的编辑上,记者精选了“吃鱼挑刺”的采访,语言表现力较强,情感真挚朴实。“要是吃鱼啊,他才细心呢,把刺挑得干干净净。”最后再来一句“他有什么吃的,都不会忘了我”。这样的采访,具有纯天然的感染力,因此,编辑时处理为不剪辑,不插画面,原貌呈现;在采访吴华林学习唱歌时,将唱歌的同期声与部分抒情空镜头对位剪接,精抠剪辑出入点,让情感如细流潺潺,另外还对现场唱歌同期声与后期配乐作了声音转场处理。
做新闻,态度很重要。关于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高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常常会想着去找一个好选题,把它作为创优片来做,这固然是好的。其实,没有不好的选题,只有不好的态度。只有在每一次采访中,希望能发现点什么,学习点什么,比别人多做点什么,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在这一条新闻中,我们不能不感佩吴华林和钱凤英,他们在有些人的眼里,甚至是不幸的,但是我们发现他们是可敬的、可爱的,也是幸福的。也正因为此,那1500篇日记才会成为温暖的记录,我们也才会在写作和编辑这条新闻时,将技巧和规则隐匿起来,很自然地让情感来引导我们。蕴含其间的浪漫,是如此的厚重和真实,以至于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一度无法分辨这是一条新闻还是一段传奇。
(作者单位:上饶市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
在2014年6月的江西省市县新闻奖长消息评比中,上饶市广播电视台新闻《日记里的浪漫》获得一等奖。这条新闻报道了上饶市凤凰社区的居民吴华林七年来细心护理病患妻子的温情历程,用1500篇护理日记展示了普通百姓的浪漫。回顾新闻采访和制作的过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些许努力。
多磨
采访对象吴华林、钱凤英夫妇是江西凤凰光学集团的退休职工,两人相濡以沫,用至深的亲情讲述了一份朴实的浪漫。老伴钱凤英2006年12月突发脑溢血,不幸变为植物人。医生诊断认为,她康复的可能性极低。然而,就在大家对钱凤英的治疗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吴华林却出于最寻常的最朴实的夫妻之情,不抛弃,不放弃,还带着她赴外地大医院求医问诊,并且天天坚持细心护理。吴华林对老伴的护理是细心、耐心和尽心的,他把每天的护理事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既便于医生诊治,又便于自己掌握爱人的康复进程,日记一页页地积累起来,护理也一点点转化为生命的奇迹。2009年9月14日,吴华林尝试着给钱凤英喂一口牛奶,钱凤英竟然令人难以置信地吞咽了下去,又过了半个月,钱凤英终于开口喊出了吴华林的名字,一个生命被坚持的爱唤醒了。2012年,钱凤英持续好转,康复进入新阶段,医院同意其回家静养。
吴华林、钱凤英的新闻素材是在2013年上饶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践行“走转改”,新闻进社区报道活动中发现的。然而,好事常多磨,当居委会干部领着记者来到老俩口家中说明来意后,两位老人身边的子女却不愿意媒体公开报道他们的家事。我们很尊重家属的意愿,与之进行了数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逐步打消了他们顾虑。同时,记者又在白天子女们上班后来到家里与二老唠家常,帮助做家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零距离共处,双方终于互建了信任,采访的障碍被记者的诚心消融了。
陈虻曾经说过,如果你把对方当成采访对象,那么他们就把你当成采访者;如果你把对方当成亲人,那么他们就会也把你当成亲人。新闻价值开掘的前提,是对新闻素材的掌握,而掌握新闻素材的前提,常常在于寻求采访主体与客体的主观认同,多磨,就是要磨去距离,磨去戒备,磨出亲情式采访流程,情感类新闻报道犹如研磨咖啡,唯有善磨,才能溢出人性的清香。
善选
一旦与吴华林、钱凤英交上了朋友,这个新闻富矿的大门就彻底洞开。记者先后七、八次前往采访,立体拍摄了吴华林对钱凤英护理的日常流程、生活细节、个性表达,力求客观真实,原汁原味,凸显纪实性,把握分寸感,让镜头静静地记录下亲情的流淌。前期采访下来,素材达到500分钟,点多面广,而且也杂乱无序。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做好减法是制作这条新闻的第一个基础性工作,短短三分多钟的新闻,容量有限,贵在精炼和集中。新闻是选择的艺术。我们不断筛选比对,初步定下护理、写日记、买面包、吃鱼、唱歌等内容作为新闻主干,其余诸如买菜、买药、赴医院找医生、父亲与子女商量家事、与居委会联系事宜等尽皆做剪枝处理。如此,新闻架构鲜明,脉络清晰,焦点集中。同时,在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做好加法是处理这条新闻的创造性工作。选择新闻素材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但如何让保留下来的核心素材更饱满、更鲜活、更具表现力,这就需要我们再做加法,再进行二次选择。如护理日记有三大本、1500多篇,要选择好新闻切入口,抓住新闻由头,提取标志性篇幅及重大事件记录来展示。在拍摄的手法上作了细致的安排:动态画面抓拍到位,静态画面凸显表现力,如运用逆光剪影造型,高速度、大光圈控制景深,合理布置房间自然光源和辅助光源等,强化新闻的画面张力和现场感;在记录新闻现场时,重点拍摄了老俩口唱歌的段落,运用全景、中景、特写等成组镜头予以记录,特别是前期拍摄时着意运用长镜头融蓄现场情绪,尽可能捕捉生活原态;在拍摄吴华林、钱凤英家里的场景画面时,选取角度,求简洁,取明快,尤其采取了一个摇镜头突出吴华林的床与钱凤英的床相依相伴的画面,文稿附以“为了照顾老伴,吴华林的床和钱凤英的床并排摆放着,他们之间仅有两手相牵的距离”,声画合力,情跃荧屏。记者拍什么新闻,是需要选择的,一条新闻怎么拍,选什么角度,提炼什么主题等也都是需要选择的,而这些选择的累加,就是记者的新闻呈现和追求。
精编
八次采访,500分钟素材,要浓缩为屏幕上不到4分钟的新闻,这中间的流程就是精编。第一是讲述新闻故事。编辑中,记者精心构建好新闻的故事主体,由最新的日记这一新闻点切入,到背景交待,再到护理康复过程,最后推至情绪高点。将相关的新闻要素像制作果仁巧克力一般嵌入一个新闻故事中,观众接受的是浓郁的有情感的新闻事实,而不是生硬和呆板的日记符号以及素材的简单堆砌。故事建构的重点立在唤醒植物人这一护理转折点,和吴华林与钱凤英的夫妻对唱这一情绪高光点。第二是统筹新闻中的实与虚。日记里的浪漫,一目了然,日记是实,是生活事实,是镜头实景;浪漫是虚,是人和人之间不离不弃相互搀扶的真情,是1500多个日夜转换所飘散出的光阴的陈香。新闻不是专题,要力求简单成形,因此画面要简洁明了;新闻不是故事片,贵在客观真实,因此,采访、文稿力求朴实,在大实的基础上加入小虚,从而虚生于实,虚实相合,达到真实可信,自然入情。第三是统筹声画,水乳相融。电视的声画关系,当合则合,当离则离,重在体现综合效应。同期声的编辑上,记者精选了“吃鱼挑刺”的采访,语言表现力较强,情感真挚朴实。“要是吃鱼啊,他才细心呢,把刺挑得干干净净。”最后再来一句“他有什么吃的,都不会忘了我”。这样的采访,具有纯天然的感染力,因此,编辑时处理为不剪辑,不插画面,原貌呈现;在采访吴华林学习唱歌时,将唱歌的同期声与部分抒情空镜头对位剪接,精抠剪辑出入点,让情感如细流潺潺,另外还对现场唱歌同期声与后期配乐作了声音转场处理。
做新闻,态度很重要。关于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高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常常会想着去找一个好选题,把它作为创优片来做,这固然是好的。其实,没有不好的选题,只有不好的态度。只有在每一次采访中,希望能发现点什么,学习点什么,比别人多做点什么,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在这一条新闻中,我们不能不感佩吴华林和钱凤英,他们在有些人的眼里,甚至是不幸的,但是我们发现他们是可敬的、可爱的,也是幸福的。也正因为此,那1500篇日记才会成为温暖的记录,我们也才会在写作和编辑这条新闻时,将技巧和规则隐匿起来,很自然地让情感来引导我们。蕴含其间的浪漫,是如此的厚重和真实,以至于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一度无法分辨这是一条新闻还是一段传奇。
(作者单位:上饶市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