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陈陆耀
【内容摘要】2006年高考首次出现新材料作文,2007年增至5篇。现在,它已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审题立意是理解材料的关键环节,是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读懂材料,全面准确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关键词】新材料 全面 侧面 多角度
何谓“新材料作文”,至今还没一个统一的定义,“新”主要是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的材料作文,它有明显的特点,紧跟材料往往有这么一段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认为关键要读懂要求中的两句话:
第一句,全面理解材料。
理解,还要全面,那如何做到呢?通过分析以下三个小问题做到全面理解。
1.材料可分几个部分?
一般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寓言或漫画等,第二部分是评论。
2.材料中有几个角色(或几个方面)?他们的言行(或这几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3.材料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侧面”?什么叫“角度”?
“侧面”就是“旁边的一面”,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侧面,同理,一个事物、一篇文章的内容形式也表现为多个侧面。如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东郭先生》,有揭露狼的凶残本性的一面,有批评东郭先生糊涂受骗的一面,也有赞扬农民聪明机智的一面。
选定了一个侧面,再就是选择角度。就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去看这个侧面,“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读懂材料——审题立意之前提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是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因此,读懂材料就是要知道内容和含意,知道它说了哪些主要的人、事,核心语义是什么。
二、掌握方法——审题立意之关键
既然不同的命题形式,审题立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侧重审材料本身,即不能脱离材料本身。
1.抓对象
【材料】2006年全国卷Ⅰ作文:阅读“山羊模仿老鹰”,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这则材料中主要描写三个对象:乌鸦、牧羊人、小孩。
乌鸦的行为:模仿老鹰抓小羊,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行为:对乌鸦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说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的行为:也是对乌鸦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它是一只挺可爱的鸟。
寻找材料中的对象及相应内容,从中分析出主旨,确定立意。
2.抓关键句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题目中的老切割师的话,辽宁卷题目中的老者的话,福建卷题目中的最后两句话。
(2)在句间的逻辑关系上。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材料:
核心语意在后一句上,因为句中的“却”点明了语意重心。
3.由果推因
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于丹打败李宇春入选中国最美女人惹争议》
【分析】探究玉米为什么会落选?什么是美?外在美是美,内涵美更是美。外在美如一朵娇媚的鲜花,很快就会凋零,内涵美如一杯清醇的美酒,越久越浓香。于丹,以其高雅的气质、独特的风采和十足的魅力,向世人彰显出一种深厚的文化美、内涵美,要不,为何不仅我国,就连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掀起一股“于丹热”“论语热”呢?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
我们需要怎样的美?真正的美丽在于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
4.把握倾向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三、寻最佳忌边缘——审题立意之窍门
如: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平常更为光滑的一颗卵石或比寻常更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这段话的核心语意是什么呢?从大的方面看来,是“牛顿这样评价自己”。讲了三层意思。(1)“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这是第一层转折,语意的重点在“但”之后,这表明在评价自己时,不要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自己要有对自己的评价。二是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自我评价又有两层意思。(2)“我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平常更为光滑的一颗卵石或比寻常更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3)“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这两层意思的语意重点分明又落在后一层上,因此是用“而”来转折的。由此可以引申出:对真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探索真理是需要有科学精神的,不能无知到一叶障目,发现一个真理就以为知晓了全部真理等等。这显示了牛顿自我评价的谦虚和低调。
据此分析,立意的等级如下:
边缘立意之一是牵强附会的立意,即从核心语意抽取一个关键词,然后恣意发挥。如看到“在海边玩耍”就去谈“游戏”,甚至自鸣得意,沾沾自喜。之二是略有牵强附会的立意。如抓住“我好像是在海边玩耍,时而发现了……时而发现……”中的去谈“发现”“童心”等。
准确(最佳)的立意是抓住牛顿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是很自谦,二是很科学,三是自知真理无限,当探求不已。如果能够追索牛顿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地自我评价,是因为对真理的敬畏,是对人类的忠告,是对人类探索真理的警示等等,那么从审题上来看,就已经是“独到、深刻”了。
当然从考生自身看,选择自己积累最厚、最有话可说的,是最佳立意;选择考场新颖立意的,是最佳角度。这里,要注意的是,从核心语意,从主要对象的主要方面立意固然是立意正确、准确,但如果能兼顾“别开生面”和“唯我独有”两个方面,选别人没有想到的且自己又有话可说的当然是“最佳立意”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二中学)
【内容摘要】2006年高考首次出现新材料作文,2007年增至5篇。现在,它已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审题立意是理解材料的关键环节,是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读懂材料,全面准确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关键词】新材料 全面 侧面 多角度
何谓“新材料作文”,至今还没一个统一的定义,“新”主要是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的材料作文,它有明显的特点,紧跟材料往往有这么一段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认为关键要读懂要求中的两句话:
第一句,全面理解材料。
理解,还要全面,那如何做到呢?通过分析以下三个小问题做到全面理解。
1.材料可分几个部分?
一般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寓言或漫画等,第二部分是评论。
2.材料中有几个角色(或几个方面)?他们的言行(或这几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3.材料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侧面”?什么叫“角度”?
“侧面”就是“旁边的一面”,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侧面,同理,一个事物、一篇文章的内容形式也表现为多个侧面。如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东郭先生》,有揭露狼的凶残本性的一面,有批评东郭先生糊涂受骗的一面,也有赞扬农民聪明机智的一面。
选定了一个侧面,再就是选择角度。就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去看这个侧面,“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读懂材料——审题立意之前提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是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因此,读懂材料就是要知道内容和含意,知道它说了哪些主要的人、事,核心语义是什么。
二、掌握方法——审题立意之关键
既然不同的命题形式,审题立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侧重审材料本身,即不能脱离材料本身。
1.抓对象
【材料】2006年全国卷Ⅰ作文:阅读“山羊模仿老鹰”,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这则材料中主要描写三个对象:乌鸦、牧羊人、小孩。
乌鸦的行为:模仿老鹰抓小羊,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行为:对乌鸦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说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的行为:也是对乌鸦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它是一只挺可爱的鸟。
寻找材料中的对象及相应内容,从中分析出主旨,确定立意。
2.抓关键句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题目中的老切割师的话,辽宁卷题目中的老者的话,福建卷题目中的最后两句话。
(2)在句间的逻辑关系上。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材料:
核心语意在后一句上,因为句中的“却”点明了语意重心。
3.由果推因
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于丹打败李宇春入选中国最美女人惹争议》
【分析】探究玉米为什么会落选?什么是美?外在美是美,内涵美更是美。外在美如一朵娇媚的鲜花,很快就会凋零,内涵美如一杯清醇的美酒,越久越浓香。于丹,以其高雅的气质、独特的风采和十足的魅力,向世人彰显出一种深厚的文化美、内涵美,要不,为何不仅我国,就连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掀起一股“于丹热”“论语热”呢?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
我们需要怎样的美?真正的美丽在于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
4.把握倾向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三、寻最佳忌边缘——审题立意之窍门
如: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平常更为光滑的一颗卵石或比寻常更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这段话的核心语意是什么呢?从大的方面看来,是“牛顿这样评价自己”。讲了三层意思。(1)“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这是第一层转折,语意的重点在“但”之后,这表明在评价自己时,不要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自己要有对自己的评价。二是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自我评价又有两层意思。(2)“我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平常更为光滑的一颗卵石或比寻常更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3)“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这两层意思的语意重点分明又落在后一层上,因此是用“而”来转折的。由此可以引申出:对真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探索真理是需要有科学精神的,不能无知到一叶障目,发现一个真理就以为知晓了全部真理等等。这显示了牛顿自我评价的谦虚和低调。
据此分析,立意的等级如下:
边缘立意之一是牵强附会的立意,即从核心语意抽取一个关键词,然后恣意发挥。如看到“在海边玩耍”就去谈“游戏”,甚至自鸣得意,沾沾自喜。之二是略有牵强附会的立意。如抓住“我好像是在海边玩耍,时而发现了……时而发现……”中的去谈“发现”“童心”等。
准确(最佳)的立意是抓住牛顿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是很自谦,二是很科学,三是自知真理无限,当探求不已。如果能够追索牛顿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地自我评价,是因为对真理的敬畏,是对人类的忠告,是对人类探索真理的警示等等,那么从审题上来看,就已经是“独到、深刻”了。
当然从考生自身看,选择自己积累最厚、最有话可说的,是最佳立意;选择考场新颖立意的,是最佳角度。这里,要注意的是,从核心语意,从主要对象的主要方面立意固然是立意正确、准确,但如果能兼顾“别开生面”和“唯我独有”两个方面,选别人没有想到的且自己又有话可说的当然是“最佳立意”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