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手段——内化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今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知行严重背离的原因,提出了德育“内化”五点做法:1.积极引导学生“日三省吾身”;2.在教育中凸现学生主体地位;3.建立德育层次目标;4.建立优良的班集体;5.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关键词】德育 素质养成 内化
德育,历来为人们重视。各校在德育方面都想了很多方法,内容不能说不全,形式不能说不多,但学生只完成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或被动性地遵守规范,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依然未完全养成。原因是人们在德育工作中只满足于形式的说教和灌输,把德育教学化,把道德知识的传授与获得看成道德教育的全部内涵,从而导致学生知行的严重背离,无法使道德规范成为学生的内在精神。
心理研究表明:以外部约束手段来管理学生,学生对各种行为规范要求的心态是被动的。其行为由他律性上升到自律性的水准,其接受行为规范的心态是主动的。在这种心态中,教育的各种要求就可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就会对其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
学生经过多年教育已对各种道德规范耳熟能详,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而是不愿去做。因此,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高尚道德行为的养成,由此可见,在认识与行为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我认为内化过程应做好下述五方面工作。
一、积极引导学生“日三省吾身”
我认为,德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可积极引导学生每天从思想上进行几番“自省”。古之圣贤曾子由于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最终成为一位备受后人敬仰的品德高尚的人。如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想都在冲击着中学生。中学生由于思想单纯,不成熟,认识能力不高,很容易被不良思想污染,甚至成为不良思想的俘虏。而教育者又不可能时刻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刻在他们身边监督、指导,因此,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每天从思想上进行“自省”,,使他们养成“自省”的习惯,这是使学生保持思想纯洁,形成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自省”的两点做法:
(1)利用分析教材机会、利用谈论身边事的机会、利用平时与学生闲谈的机会,……时时、事事、处处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观,帮助学生形成“自省”的道德评价标准。
(2)利用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经常开展“自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省”的勇气,形成“自省”的良好习惯,掌握“自省”的正确方法。
二、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德育工作往往注重德育目标的制订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却对人的关注不够,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教育对象,没有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现今德育滞后的局面。主体德育采用的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是体验、省悟等方法。这一过程要求教育者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构建的具体行为中去。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受到教益,然后省悟为人之道,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样就使德育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从而达到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目标。
三、建立道德层次目标
德育总体目标落实,应由低到高分层进行。
首先教育学生加强自律,不妨碍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一层次可先从外部约束向自我约束推进,然后由自我约束向自觉行为习惯推进,最后由行为习惯向道德素养的形成推进。这样步步推进,道德不断地内化,层次不断地提高,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开始形成。
其次,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教育他们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民主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一层次第一步就是积累感性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第二步是进行理性加工,使感情演化为觉悟;第三步是强化觉悟,升华为理想、信念和人生观。形成教育逐渐深入的三个层次。学生在分层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德育内容随之内化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建设作风优良的班集体,为内化提供外力
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群体动力论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生活的群体着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属的群体厌弃,而群体的素质往往直接影响其每个成员的发展水平。教育学的理论认为,班集体是学生赖以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而且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它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主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一旦形成就能发挥凝聚、同化、驱动等重要的教育效应,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是道德行为规范内化成学生素质的外部动力。
建设班集体五做法:
(1)培养高素质的班干团体,使之成为班集体的核心;
(2)根据《中学生守则》结合班的实况制订健全、严格的纪律制度,培养学生自觉的组织纪律性;
(3)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等准绳,建设品行督导小组,树立优良品行典型,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氛围,培养学生良性的行为习惯;
(4)在班内开展学习竞赛、特长竞赛、体育竞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5)开展美育,提倡大方得体的仪容仪表,引导学生正确审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五、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教育家陈一白先生说:“学生中的好思想,好作风,不是靠听几次报告,几次谈话可以培养起来的。”必须“通过日常细小的活动”、“反复实践,长期磨练出来的。”实践证明:“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点滴积累,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与智育相比,困难的不是认知过程,而在认知后的情感上的认同,并能形诸行动,成为人生观。
“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三做法:
(1)利用日常活动引导学生去做。如尊师守纪、互助互爱、爱校爱国等活动,建立活动小组,力求经常开展。
(2)树立学习、工作、守纪、先进典型,评选班级的形象大使,用榜样引导学生行动。
(3)抓住节日,特殊事件引导学生行动。如“老人节”到来,就带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三江流域水灾,发动学生捐钱捐物;知道我校同学病重,需大量金钱治病时,发动学生捐款等都是引导学生行动的好时机。
★作者简介:吴让派,广东省阳西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