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模式带给我国开放课程的启示

贾寿迪 杨洋
摘 要: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学习新现象。自2008年出现以来,已经吸引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并引起了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商业资本的极大兴趣。文章中首先对MOOC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MOOC的资源共建机制及其一般运行模式,继而对我国前期建设的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具体的网络课程建设问题,笔者得出了一些MOOC模式对未来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的一些启示,以期为我国未来开放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可用参考和借鉴,发展中国网络课程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MOOC;网络精品课程;开放课程;问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5-0006-05
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意图建设一批示范课程,[1]2010年底,该项建设工程告一段落。2011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础上颁发《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文件),启动了第二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2]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经过十几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开放教育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不可回避是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努力改进的关键问题,国内开放课程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学习新现象。自2008年出现以来,已经吸引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并引起了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商业资本的极大兴趣。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作为OER的最新发展形式,在2012年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为全球开放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MOOC模式为可为迷途中的我国开放课程建设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
一、MOOC的概念、发展概述及其特征
1.MOOC的概念
由于MOOC是一个新生事物,业界对MOOC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的概念,而且MOOC概念随着MOOC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012年9月16日,维基百科上MOOC的定义为:一种参与者分布在各地,而课程才来也分布于网络之中的课程,并且这种课程是开放的,规模越大,它的运行效果会越好。到2012年9月20日,该定义变为:MOOC是一种开放访问和大规模参与为目的的在线课程。”[3]
2.MOOC的发展概况
2008年9月,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应用MOOC概念开设了第一门真正的MOOC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该课程吸引了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免费参与。MOOC概念提出后,在许多知名大学迅速传播。此后,2009年、2010年分别有2门、1门开放课程开设,2009—2010年是MOOC的一个过渡时期。
2011年MOOC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有19门MOOC课程相继开设。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门免费网上课程,世界各地有将近10万人注册了该课程参与学习。同年12月份,MIT启动了免费授课项目MITx。2012年1月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David Stavens和Mike Sokolsky创立了Udacity公司,提供免费的计算机课程,3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和Daphne Koller创立了Courcera,提供著名高校的课程,其合作院校已有30所,5月哈佛大学与MIT联合创办了edx。[4] 2012年,共有55门MOOC课程开设,Udacity,Coursera,edX三大教育机构为世界著名高校提供规范的课程技术平台支持,在MOOC的发展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后,陆续有20多所世界知名的美国高校都以不同形式的参与到MOOC的建设中来。到2013年初,开放课程已到达118门, MOOC课程数量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其增长速度可谓之“井喷”之势。
除了Udacity、Coursera、edX,这三巨头,目前日本的 Schoo,巴西的 Veduca,英国的 FutureLearn,德国的 iversity,澳大利亚的 Open2Study纷纷涌现,世界MOOC在线教育领域,可谓是群雄逐鹿,各争千秋。
3.MOOC的特征
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传统网络课程,具有传统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但又有自己的特色。袁莉等人认为MOOC的关键特征有两个:开放获取和可扩展性。[5]
二、MOOC的资源建设机制
MOOC网站的资源建设路线是联合世界知名高校合作进行资源建设,邀请知名学府的著名教授进行授课。MOOC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撑,搭建能够满足大规模在线学习者学习需求的稳定运行的学习平台,制定平台课程建设的标准,为合作高校及学习者提供完备的专业技术服务。商业化运作,为自身发展带来大量资金。[7]
1.联合世界著名高校,共建学习资源
MOOC三巨头Udancity、Coursera、edx,它们的资源建设思路基本都是先上线自己学校的优质课程,达到一定的名牌效应后再吸引其他著名高校进行合作,而且最先合作的高校也都是美国本土的著名高校,继而发展到国外的一些著名高校。
2.搭建学习平台,提供专业管理服务
在MOOC建设上,三大MOOC机构通过对合作学校开放其学习管理系统,合作学校的教师们可以建设符合三大MOOC网站各自资源建设理念的学习资源。
3.商业化运作
MOOC发展初期吸引了许多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同时他们也在发展各种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依据他们发布的营利战略,这些商业模式包括:将学生的信息卖给潜在的雇主或者广告商、付费形式的作业评分、能够进入社会网络和参与讨论、为赞助商的课程做广告、学分类课程的学费。”[8]商业化的运作,可以为MOOC项目的发展带来大量的资金,这样就可以保障优秀人才、优化技术方案、吸引优质资源和商业化的项目推广。在商业资金的推动下,项目研究人员会更潜心于学习资源的组织和研究,保证学习资源更优质。[9]
三、MOOC的一般运行模式
每个MOOC课程都有一个中心平台,授课教师通过中心平台发布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起始时间、学习活动等等。
课程开始后,教师定期发布课程资料,包括授课课件、视频、作业等。为了保证更好的学习效果,MOOC课程的学习视频一般比较短小,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视频不是课堂实录而是为MOOC学习者专门精心设计录制的,而且在视频中安排及时的学习测试,这样能有效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同时这种段视频也有助于学习者对学习进度的把握,也能比较方便地定位到自己的学习位置。
课后一般有需要完成的阅读和作业。作业一般都有完成的截止日期,学习者可有计划地按时完成课程作业。作业成绩可以通过系统自动评分、自我评分、学习者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获得学习评估。
课程会安排小测试和期末考试。考试过程中,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试,同时学习者被要求遵守诚信守则,诚实而独立地完成学习、作业与考试。目前三家MOOC运行商都是与Pearon(培生教育集团)的考试中心合作提供有监考的课程结业考试,Couseral还与一家网络考试机构合作研究网上监考技术,包括根据打字节奏判断学习者是否为其本人,以此来保证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10]
课程项目还开设有讨论组,学习者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交流。同时还会定期组织一些线下见面会,满足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完成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学习者可以获得证书。当前,美国教育委员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CE)已经开始实施相关项目进行课程学分评估, 一些高校已经计划开始为Coursera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ACE对MOOC项目的部分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在2013年2月7日批准了五门MOOC课程的学分认定申请,并号召美国高校接受MOOC项目课程的学分。[11]随着MOOC的发展,学分推荐服务已经提上日程,这是开放课程项目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的一步。利用学分制与传统教育体制进一步接轨,增加了MOOC的教育价值,也大大提升了MOOC的社会认可度。图2示[12],MOOC一般运行模式。
四、我国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MOOC项目与我国前期建设的网络精品课程项目都是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大背景下的独立开发的开放课程项目,秉承了相同的开放共享的理念。但是,笔者在观摩了大量精品网络课程基础上发现我国开放课程在具体执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 正是这些“硬伤”一直阻碍着我国开放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
1.资源建设重复现象严重,资源更新频率低
在我国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很多精品课程为“评”而建,前期建设的精品网络课程和当前建设的精品视频课程建设项目都是由教育部策划主导,各级高校或顺应上级部门的文件要求,为了功利性的利益纷纷积极建设课程,申报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再由相关的教育行政部分及专家评估组进行评筛选。在课程开发中,各院校“闭门”来搞建设,形成了一种“各行其是,各自为营”的格局。[13]这种独立的资源开发模式使得课程资源缺乏系统性,课程站点多且分散,不利于资源的组织管理,造成大量的资源重复建设。同样一门课程,有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不仅质量上良莠不齐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另外,许多课程建设一旦评上精品课程,其后续建设便出现停滞,后期的资源不能及时更新。
2.服务和反馈不协调
课程建设好之后,往往只停留在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没有建立网上调查办法及时统计课程使用率和使用者评价。开发者、使用者双方沟通不够,影响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匮乏,导致开放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与规范
我国的精品课程大多是各个院校独立开发建设的单门课程,大都是由学校统一搭建或购买的课程平台形式各异,功能不一,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支持,技术规范难统一。高校网络精品课程在级别上划分为不同等级,“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上各自为政的现象明显,所以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管理,因此不能在高层次、大范围上实现共享和交流。”[14]
4.开放课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丰富
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教师的建设重点是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各种媒体形式的资源非常丰富,极大的满足的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网络环境的弱可控性是网络课程的一大特点。所以说仅仅有丰富的优质资源是不够的。如何保持学生在弱可控性的网络环境中保持其自主性,是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设计中要认真考虑的。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中开展丰富的,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是保持学习者自主性及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相对于繁杂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者的吸引力更强。笔者通过观摩大量的精品课程发现,课程中丰富的、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十分匮乏。有些网络课程中涉及活动的设计,但活动种类、活动数量之少令人惋惜。
5.开放共享意识淡薄,课程共享度低
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开放共享意识相对淡薄,因为,网络课程建设好之后并没有实现文件政策的对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服务于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网络课程的开放共享度低,尤其是相对优质的网络精品课程。经研究证明:在中国精品课程网上提供的课程网址有11.28%是打不开的,在能打开的网址中有一些需要评审平台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访问,还有一些核心资源只有在校内IP范围内才能访问。这都为使用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开放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率。[15]究其原因,大多网络课程的建设者可能考虑到申请的项目基金不足于满足持续的技术支持和管理。但是笔者认为,导致优质资源共享程度低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开放共享意识浅薄,大家大都只愿意服务于本校学生。
6.学习评价方式单一、学习反馈不及时
笔者认为,学习评价和反馈是我国网络精品课程的主要瓶颈之一。在精品课程中,对学习者的评价比较单一,虽然在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但是总结性评价还是以闭卷的传统形式进行考核,但形成性评价占少部分。笔者通过对网络精品课程的浏览发现,大多数课程对学习者的评价上,形成成性评价一般占到30%左右,总结性评价占有70%左右。而且形成性评价形式单一,课后学习测试少,反馈不及时,更多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程平台上学习的时间长短。同时,学习反馈不及时。网络精品课程平台上也提供大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包括教师答疑系统,课程论坛等,但是这些学习支持服务给予学习者支持的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学习评价和反馈有背与网络环境学习评价的规律。
五、MOOC的资源共建机制及运行模式带给我国开放课程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MOOC的资源建设机制及运行模式可以为我国未来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联系到我国前期网络课程建设的实际,笔者从MOOC模式中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以期为我国未来开放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帮助。
1.加深对“开放共享”理念的认识,继续扩大课程共享程度
MOOC项目的建设都遵从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该协议由于其灵活的授权机制而得到广泛应用,使用开放共享协议,作者保留版权,但是允许人们在保留作者的署名并遵守作者在其指定条件的前提下,复制和发行作者的作品。在该协议条款下作者提供自己的作品,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版权,而是在某些条件下把版权人的某些权利提供给公众。 [16] “而我国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遵从的是我国的《著作权法》。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范畴,著作权是一种私权,是一种专有权或垄断权,这两种协议或法规出发点和核心目标不同。前者的出发点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基本权利,核心目标是创用共享;后者的出发点是保护著作权人的所有权利,核心目标是版权保护,而不是共享。”[17]MOOC课程对所有的人都是免费开放获取的,无论任何人只要注册课程便可进行学习,而我国精品网络课程则不然。
所以,我们对“开放共享”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我国网络精品课程的服务对象还只是停留在校本学生,没有很好的向社会大众开放。最终导致我国开放课程的共享程度低,造成大量的优质资源浪费。无论是精品网络课程还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其关注度和浏览量均不尽人意。没有真正做到上级部门对建设优质共享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初衷。因此,未来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过程加深对开放、共享理念的深刻认识,进一步扩大开放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
2.吸引知名高校结成联盟,进行资源共建
MOOC的资源建设机制是提供技术平台吸引世界著名高校进行优质资源共建,而我国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是各自为营的,而且资源质量层次差距大。借鉴MOOC资源共建模式,我国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由某一个学校发起,结合其他知名高校的力量进行网络课程的共建。这样结成联盟的知名高校的师资力量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和先进性。同时,也能有效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现状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
3.加强开放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笔者认为,丰富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MOOC的精华之一。相对于优质的学习资源,丰富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更为有效。
黄荣怀教授曾指出“在数字化学习里学习管理系统(LMS)具有从学习资源管理向学习活动管理变革的趋势”,[18]所以网络学习仅仅有丰富优质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有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真正发生,要让学习者作为主体去参与,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虽然在流行的MOOC课程的组织方式大都是行为主义模式,但是其丰富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行为主义的框架,极大的调动了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参与性。MOOC项目强大的网络平台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了一系列的互动反馈活动。平台上丰富的学习支持软件,充实了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形象理解。例如,在MOOC平台里,课程教师会以邮件的形式及时通知学习者去共建关于某一知识的Wiki编辑、论坛参与讨论关于某一话题、某一作业或某一测试题的探讨和交流等学习活动。有时教师也会组织一些线下的讨论交流学习活动。反观,我国开放课程中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就黯淡了许多。因此,未来我国开放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加强学习活动设计,将精心设计的各种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使内容和活动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4.亟需完善的学习反馈及评价
在学习评价上,MOOC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其考核内容包括课后测试、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等,评价方式是由教师评价、校友评价及同伴互评组成的三方评价。课后测试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学习者作答后可以即时的获得正误反馈与讲解;平时的作业以主观题为主,采用同伴互评与教师评阅相结合的方式;在期末考试方面,MOOC采取了一定的有效措施保证了对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另外,MOOC网站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功能,可以把学习者在MOOC平台里参与的发帖、回帖、博客、WiKi编辑等网上学习历程跟踪记录下来,这些网上学习历程也都参考他的最终成绩考核里。MOOC对学习者的评价内容全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考核方式更符合网络学习评价特征。我国开放课程中对学习者的评价虽然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小,总结性评价所占比例大,而且总结性评价是以闭卷的传统考核方式进行的,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不符合网络学习规律。所以,在今后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应积极借鉴探索MOOC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虽然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资金的投入,但是这种考核方式更符合网络学习评价规律,更能体现网络学习效果的客观性。
5.资源的及时更新
MOOC资源的更新较为及时,其资源更新是以周为单位的。按照课程计划,授课教师每周在MOOC平台上及时发放教学资源,包括一些文本材料、推荐参考书、短小的教学视音频等。反观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往往都是建设获评精品课程后,网站的资源及时更新极为少见。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的增长是爆炸式的,所以我国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并不能只围绕固有教材或某些知识块建设,后期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扩展是必须的。MOOC资源更新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定期的发放更新资源并以邮件的方式通知学生及时关注资源的更新。另外,我国网络课程也包括MOOC资源的诸多形式,还有甚之更丰富,视频资源都是较长的课堂实录,大量资源的堆积容易造成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也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因此,在碎片化获取知识的当今,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积极学习MOOC视频制作和发放的方式,重新精心设计和制作视频资源,但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课程视频时,可以以动态的、非完整的、不系统的方式多样化传播,不能满堂灌。”[19]
6.规范资源技术平台
MOOC的几大项目,如Udacity、Coursera、edX均有自己的课程发布平台,但是各个平台的规范性上保持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政。我国开放课程资源大都散布于各个高校自己建设的课程网站上,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支持,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管理,因此不能在高层次、大范围上实现共享和交流。借鉴MOOC技术平台的模式,我国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之间,如果能制定相关的规范协议,不断协调合作机制,便可有效整合精品教育资源,实现大规模的交流共享。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尝试开源软件Moodle作为我国开放课程的发布规范管理平台,其实Moodle.org就是一个典型的MOOC网站,其中有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其中的论坛则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当然Moodle的一些优势也可以支持外嵌入一些社会交互软件,以满足学习者的社会交互多样性的需求。令人高兴的是2013年8月20日Moodle官方网站发布了《Moodle launches its first official MOOC with teachers in mind》这样一条新闻,随后开启了对MOOC平台的可行性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010/109658.html.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司函([2011]8号文件).
[3]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2.
[4]李华,龚艺,纪娟,谭明杰,方佳明.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研究,2013(3):28-33.
[5][8]袁莉, 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3):57-62.
[6]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3(3):30-36.
[7][9][19]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评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39-41.
[10][11]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距离教育研究,2013(3):20-26.
[12]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13]卢洪艳,张晓梅.比较与启示:MIT OCW与我国国家精品课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2010(3):67-69.
[1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69-71.
[15]詹泽惠,梅虎,詹涵舒,陈亚芝.中、英、美开放课程资源质量现状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44-48.
[16]陈晋.开放获取十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7]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7-18.
[18]李艳.技术创新、教育领导力与学习变革—“21世纪学习”国际论坛概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6):3-9.
(编辑:王晓明)
5.资源的及时更新
MOOC资源的更新较为及时,其资源更新是以周为单位的。按照课程计划,授课教师每周在MOOC平台上及时发放教学资源,包括一些文本材料、推荐参考书、短小的教学视音频等。反观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往往都是建设获评精品课程后,网站的资源及时更新极为少见。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的增长是爆炸式的,所以我国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并不能只围绕固有教材或某些知识块建设,后期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扩展是必须的。MOOC资源更新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定期的发放更新资源并以邮件的方式通知学生及时关注资源的更新。另外,我国网络课程也包括MOOC资源的诸多形式,还有甚之更丰富,视频资源都是较长的课堂实录,大量资源的堆积容易造成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也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因此,在碎片化获取知识的当今,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积极学习MOOC视频制作和发放的方式,重新精心设计和制作视频资源,但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课程视频时,可以以动态的、非完整的、不系统的方式多样化传播,不能满堂灌。”[19]
6.规范资源技术平台
MOOC的几大项目,如Udacity、Coursera、edX均有自己的课程发布平台,但是各个平台的规范性上保持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政。我国开放课程资源大都散布于各个高校自己建设的课程网站上,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支持,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管理,因此不能在高层次、大范围上实现共享和交流。借鉴MOOC技术平台的模式,我国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之间,如果能制定相关的规范协议,不断协调合作机制,便可有效整合精品教育资源,实现大规模的交流共享。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尝试开源软件Moodle作为我国开放课程的发布规范管理平台,其实Moodle.org就是一个典型的MOOC网站,其中有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其中的论坛则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当然Moodle的一些优势也可以支持外嵌入一些社会交互软件,以满足学习者的社会交互多样性的需求。令人高兴的是2013年8月20日Moodle官方网站发布了《Moodle launches its first official MOOC with teachers in mind》这样一条新闻,随后开启了对MOOC平台的可行性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010/109658.html.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司函([2011]8号文件).
[3]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2.
[4]李华,龚艺,纪娟,谭明杰,方佳明.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研究,2013(3):28-33.
[5][8]袁莉, 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3):57-62.
[6]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3(3):30-36.
[7][9][19]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评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39-41.
[10][11]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距离教育研究,2013(3):20-26.
[12]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13]卢洪艳,张晓梅.比较与启示:MIT OCW与我国国家精品课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2010(3):67-69.
[1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69-71.
[15]詹泽惠,梅虎,詹涵舒,陈亚芝.中、英、美开放课程资源质量现状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44-48.
[16]陈晋.开放获取十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7]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7-18.
[18]李艳.技术创新、教育领导力与学习变革—“21世纪学习”国际论坛概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6):3-9.
(编辑:王晓明)
5.资源的及时更新
MOOC资源的更新较为及时,其资源更新是以周为单位的。按照课程计划,授课教师每周在MOOC平台上及时发放教学资源,包括一些文本材料、推荐参考书、短小的教学视音频等。反观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往往都是建设获评精品课程后,网站的资源及时更新极为少见。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的增长是爆炸式的,所以我国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并不能只围绕固有教材或某些知识块建设,后期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扩展是必须的。MOOC资源更新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定期的发放更新资源并以邮件的方式通知学生及时关注资源的更新。另外,我国网络课程也包括MOOC资源的诸多形式,还有甚之更丰富,视频资源都是较长的课堂实录,大量资源的堆积容易造成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也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因此,在碎片化获取知识的当今,我国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积极学习MOOC视频制作和发放的方式,重新精心设计和制作视频资源,但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课程视频时,可以以动态的、非完整的、不系统的方式多样化传播,不能满堂灌。”[19]
6.规范资源技术平台
MOOC的几大项目,如Udacity、Coursera、edX均有自己的课程发布平台,但是各个平台的规范性上保持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政。我国开放课程资源大都散布于各个高校自己建设的课程网站上,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支持,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管理,因此不能在高层次、大范围上实现共享和交流。借鉴MOOC技术平台的模式,我国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之间,如果能制定相关的规范协议,不断协调合作机制,便可有效整合精品教育资源,实现大规模的交流共享。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尝试开源软件Moodle作为我国开放课程的发布规范管理平台,其实Moodle.org就是一个典型的MOOC网站,其中有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其中的论坛则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当然Moodle的一些优势也可以支持外嵌入一些社会交互软件,以满足学习者的社会交互多样性的需求。令人高兴的是2013年8月20日Moodle官方网站发布了《Moodle launches its first official MOOC with teachers in mind》这样一条新闻,随后开启了对MOOC平台的可行性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010/109658.html.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司函([2011]8号文件).
[3]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2.
[4]李华,龚艺,纪娟,谭明杰,方佳明.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研究,2013(3):28-33.
[5][8]袁莉, 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3):57-62.
[6]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3(3):30-36.
[7][9][19]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评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39-41.
[10][11]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距离教育研究,2013(3):20-26.
[12]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13]卢洪艳,张晓梅.比较与启示:MIT OCW与我国国家精品课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2010(3):67-69.
[1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69-71.
[15]詹泽惠,梅虎,詹涵舒,陈亚芝.中、英、美开放课程资源质量现状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44-48.
[16]陈晋.开放获取十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7]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7-18.
[18]李艳.技术创新、教育领导力与学习变革—“21世纪学习”国际论坛概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6):3-9.
(编辑:王晓明)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

    马显和摘 要: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进入思考、分析与创造之中,因为情境体验能够让学生在其中获得相关数学知识与技能,

  • 透过“问题”看需要

    王琼【摘? 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不断深入学习后,我们为幼儿创设了适宜的游戏环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