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家庭过度教育消费的研究

张永宾
摘要:近年来,居民家庭中教育消费所占比重日益增多,但存在过度消费,这种过度消费具有盲目性,且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盲目性表现在跟风、攀比等现象,从而需要社会给予正确认识,将教育消费导入正轨。
关键词:教育消费 过度消费 盲目攀比 资源浪费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不仅普遍增加,而且家庭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多,用于衣食住行、旅游、医疗、教育等的消费支出均大幅上升,其中对教育的消费支出显著提高,这也说明家庭对培养下一代的重视以及对看重教育所带来的效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的消费本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消费过度,就会违反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教育消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消费,它有特定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消费,即教育消费是家庭或消费者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教育过度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机构的问题
关于课外班,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方面,针对文化课的补课班。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教学大纲减少了一些知识内容的学习,然而在考试大纲中,并没有将减少的这部分知识内容也删减掉,所以就有了一个现象,为了考试取得高分,很多家长就会让孩子去课外班学习,进行补课。另一方面,针对兴趣而学习的兴趣班,在一定程度上,兴趣班确实可以拓展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比如学习到一些关于音乐、美术等的学问。然而对于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而言,学生参加前者所占的比重极为巨大,也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各种辅导机构,但质量参差不齐。从某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家长认为补课班的辅导质量要胜于学校教育质量,不仅是因为辅导机构进行一对一或小班授课,也是因为辅导机构需要生存,如果没有质量(成绩)保证,就无法生存。
正是由于目前的这种形势,在这个教育市场中,拥有着不可估量的利益可寻求,很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开办教育机构,以期分得这块大馅饼中的一小块。从就业观方向看,这种做法是被鼓励的,因为这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从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这就有些背道而驰了。以高斯等大型教育机构为例,其更多关注的是“套路”问题,即不断的去摸清考试出题的方式、规律,以大量的“刷题”来保证分数的提高。以好未来(原叫学而思)教育机构为例,选用的教师人员,多为大学毕业生或者大学生兼职,一是因为大学生兼职不需要缴纳保险费用,节约了成本;二是因为大学生相对社会人员较容易管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型教育机构的培训模式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培训能让你在短时间内掌握辅导学生提分的技能,并取得较高收入。理论上说,大学生中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去辅导学习成绩较差,或想提高分数的学生是正常的,但偏偏将其经济化,而且尤其是在大城市,其费用高不可攀,这无形中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从而带来经济上的贫富差距,贫者无力享用教育资源,进而放弃,导致其在经济上更加贫弱,无力更改;富者则更上一层楼,不但享用了优质教育资源,而且经济上更加富有。
我国绝大多数家庭对教育都持肯定态度,都认为如果孩子得不到教育,是对孩子不利的,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消费,假若沒有接受好的教育,就可能找不到好的工作,生活就会很困苦,可见人们相信通过受教育,可以使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乏一些教育机构就是抓住了这种心理,为了获取利润,故意夸大本机构的提分能力,进而对家长产生了误导,促使家长做出不理智的教育消费行为,最后导致家长消费了,却没有效果。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辅导机构,几乎没有准入标准,也没有相应的法规去约束,缺少规范化的管理,给一些投机者可乘之机,一些学校、出版社、书商、补习班已结合成一个盘剥学生和其父母利益的共同体,如教师借课外补习赚“外快”,出版商大量印制质量很差的辅导教材等。形成这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钻了我国考试制度的空子,抓住了家长渴望孩子能去名校的心理,导致他们对教育进行盲目消费。
2 考试模式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不论科举制或八股文,更多的是应试考察,把知识固定局限起来。在科举制兴起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凡一种制度,都会有弊端,所以兴利除弊,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为更好的使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行了减负,但由于考试制度并没有改变,就造成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减少,反而在学校外学习的时间变长。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考试方式还存在应试教育的方式,过多强调记忆的功能,并未对孩子非记忆方面,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给予考察,如果不能做到有效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话,很容易给社会带来片面的考试信号,让社会和家长认为只有最后的成绩能决定孩子能否进入著名高等学校学习,所以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为了孩子能进入一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为了孩子能在一所学习环境氛围好的学校,为了孩子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许多家庭不惜支付高昂的择校费、购买学区房等。这就造成了家庭对教育消费的支出过高,而且甚至是一种不计回报的消费,进而使家庭对其它方面的支出减少,从而使得其它产业需求不足,家庭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况且这样也导致本就不多的教育资源被集中起来,主要提供给高收入群体,这也是对贫困孩子的不公平,教育公平的问题不解决,直接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3 家长的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期待,也是每一个家庭的期许,而且父母希望子女日后生活美满,而子女也愿意自己的前途光明。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事,但如果方式方法不得当,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教育进行消费,这在家庭支出中都会有明确的类目,但关于如何进行教育的消费,该如何正确运用资金对教育正确消费,以及教育消费是否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是否有助于孩子兴趣的培养,是否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本应该是理性的消费,不能适得其反,然而却有很多家庭关于教育消费都是盲目的。
3.1 家长的盲目性表现在跟风
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热”,考研热、出国热、证书热等,而家长也认为,只要是继续深造,就不惜代价的支持。考研或者出国,都是对自身的一个再教育,人们可以继续学习知识,接受技能培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开拓视野等,但有些人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来加入到这个“热”当中,他们考虑的还是考研是为了暂缓就业的时间,出国并不是为了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来提升自己,仅仅是为了有一个出国的经历,写在简历上好看罢了,因为在这个社会普遍认为学历越高,对找工作是有很大帮助。而对于很多人考会计证等,并不是真的去从事相应行业,而是人云亦云。
有些家长“自尊感”颇强,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输给其他孩子,一旦孩子落后了,就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他看到其他孩子报了某个补习班,或者多学了几个小时,也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这个补习班学习,以及多学习数个小时,就是为了不至于落后于他人。但如此这么做,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这样的风气如今传染的很严重,这不仅对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价值观的扭曲。
家长有时候会产生这样一种假象,孩子白天在学校里进行学习,晚上及周末要去进行补课,如此一来就会给人产生一种充实感,因为有事做,就会让人觉得充实,假使孩子放学后一直呆在家里,就会让人觉得缺少些什么。虽然我国对中小学生关于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以及放学后禁止以各种名义进行补课有明确规定,但很多家长则认为将时间交给孩子处理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从一个孩子上幼儿园起,陪伴他的除了学校教育外,就是各种“兴趣班”,中学起就是各种“补课班”,这种安排几乎挤占了孩子的所有时间,使他没有喘息的机会,这远远的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使孩子不能对自己做一个清醒的认识,家长也不能正确的给孩子合理规划。因为家长普通害怕输在“起跑线”上,而我国的大学教育是一种强调对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那么在孩子高考后进入大学就非常容易失去方向,失去目标,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甚至得了“空心病”。
3.2 家长的盲目性表现在攀比
有些家长会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复制品,即,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或想实现的梦想,比如自己不曾考上985高校,就想让孩子來实现自己的985高校梦。家长失去的,让孩子来完成。这样一来,家长在与他的同辈人交流时,就会流露出自豪,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但实际上孩子不是家长的复制品,他有自己的心理特点,有自己的追求,作为家长应该循循善诱,给予指导,而不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复制品,以此满足自己的那份心愿。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化思想就是不能落后于其他人,然而这种思想仅限于个体的比较,渐渐地就会演化成一种攀比,例如,你孩子去上补习班,那么我孩子也要去,而且要去的是最好的补习班等。那么就强迫孩子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通过挤占其它时间来分配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证明我的孩子是最强的。而这种攀比,是建立在家长的角度,并没有以孩子为主体,以及忽视孩子的主观意愿,导致出现的结果是孩子没有兴趣,被迫去学习他不愿意的东西。甚至是家长对于孩子的补课学习带有极大功利性,学习什么对于孩子考试有帮助或者有加分,就让孩子去学,丝毫不考虑学习的内容是否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和提高综合能力。
3.3 表现在只关注智力因素
对孩子的教育,在许多家长的意识里是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成绩高的人将来才会有出息,才会受到尊重,为此家长会不惜代价,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输给其他孩子,什么对提高成绩有帮助,辅导班、益智药,统统选择,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智力的发育和培育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唯一的发展目标,还有其它重要的需要得到重视。如果一个人只有智力的提升,但没有对生命的教育,不懂得生活的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就会造成孩子的片面发展,这也是和我国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而且对孩子的培养,如果就其某一方面的技能加以练习,等他长大后这样的单一技能是不利于全面发展的。因为刻意去刺激孩子某一种技能的发展,从而造成其它不能全面发展
4 引出社会观的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自古是农耕社会,自始至终都是重文轻武,尤其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这就形成了文人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那么在文人中重视的是什么?就是所谓的“名”。想象一下,在一群博士生、研究生中,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某个人的学历,是不是和自己属于一个等级的,如果是同样的一个等级,就会看在这个等级中又是属于哪一种。这也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论点。很多人认为高考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高考失败了,就让人觉得人生就毁掉了,就没有了出路,而高考成功了呢,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还是同样有失败者,这也是社会造成一个错误的信号,热门专业就一定有发展前途,那些学冷门专业的人就无法去找到一个好工作,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有几种专业方向的人才,而是需要有各式各样人才,否则就会对社会人才结构造成不合理配置,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毁掉孩子?孩子找不到自己,他们所能找到的只是父母给他安排好的。更有甚者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教育上的消费进行一场赌博,通过各种教育消费支出,例如择校费、补课费等,只为孩子在一个好的学校学习,在一个优秀的辅导班里补课,乃至高薪聘请一对一家教老师。当然对孩子的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值得肯定,但凡事不能过度,如果过度看重孩子的教育,无疑是进行一场赌博,成绩分数并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指标,每一个人最后能否取得成功,也不单单由教育决定。
孩子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作为学校、家长和社会不能不去考虑这种规律,违背规律就如同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家长不要过分要求孩子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这会给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以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梁前德,傅家荣.中国居民教育消费基本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 (3):41- 46.
[2]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章!
  • 探讨医院档案管理问题与信息化

    黎希文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9-02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各行各业都获得

  • 《北京档案史料》2017年第2辑内

    《北京档案史料》2017年第2辑共刊布了以下六组馆藏档案史料:1917年京师地方教育史料一组/鹿璐选编内容提要:本组史料包括两部分内容,一

  • 时政漫画

    “水耗子”犯案日前,有记者在多个省区采访发现,在投资力度和工程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基层水利部门成为贪腐高发区。除了涉案人员数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