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家长,审视自身

    陈艳

    “老师,在您的班里作业多吗?我们真的很关心这个问题。因为之前我们家老大上的幼儿园,作业真的很多,我们吃不消了,所以给老二换了幼儿园。”在小班孩子入园前的第一次访园活动中,一对高学历父母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是幼儿园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听了这话深受触动。“回家作业”这件事确实给不少家长带来了困扰。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园共育,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教师,尽管我们从专业的角度认为布置一定的“回家作业”是有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要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吐槽,从而审视我们的工作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

    其实,幼儿园教师给孩子布置“回家作业”是很平常的事:有时是“把今天学的儿歌唱给爸爸妈妈听一听”,有时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本有趣的绘本”,有时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道美食”,有时是“和爸爸妈妈一起逛逛菜场、超市”。我们发现,布置这样的作业一般不会有家长吐槽。那么,案例中的那些作业为什么会引发家长的不满呢?究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是合适的?

    首先,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适合孩子的经验、能力,孩子及家长才会乐意去参与和完成。例如,教师给小班孩子布置了一项作业,请他们和爸爸妈妈去逛逛小区周边的水果店,认识一下水果店里不同的水果。教师提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份调查表,利用家里现成的印有水果图案的画报、超市广告单等,让孩子将自己认识或不认识的水果图案剪剪贴贴,并说一说,如“这些水果个头小小的,那些水果个头大大的”“这几样水果都是黄色的”“这是我最喜欢吃的水果”“这种水果长得怪怪的,我以前没见过”……这样的作业显然是孩子能理解并能在家长指导下完成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孩子是愉悦的,也是有收获的。对此,家长自然不会吐槽。相反,有些作业不仅孩子完成不了,连家长都觉得很困难,这样的作业无疑会成为孩子、家长的负担。比如,制作风筝对于多数成人来说都是一项很费时且有挑战性的任务,何况做出的风筝还要能放飞才有用,因此,靠孩子独立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见,布置这项作业是否合适,值得教师反思。

    其次,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是便于孩子完成的。我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和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一次,一位同样家有二孩的家长对我说:“陈老师,我觉得很幸运,您家里也有二孩,就很能理解我们的感受,知道我们的不易。”家长是渴望得到教师理解的,教师若能設身处地为家长想一想,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比如,教师希望家长通过“21天”的坚持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教师确实也需要考虑不同家庭的现实情况。家长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家长还经常要加班,再加上二孩时代的到来,不少家庭的两个孩子是“幼儿园+小学”的组合,这边老大的作业还没辅导完,那边老二又要陪玩、陪读、陪睡觉。要求家长连续21天给孩子拍照打卡,确实有点为难家长,而且很容易使家长、孩子走入“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歧途。曾有家长在网上吐槽某教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让孩子画30天月亮。这位教师的初衷可能是希望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通过连续观察,发现自然界月圆月缺的现象和规律。可是,教师若换位思考便能想到,连续30天每晚和孩子一起出门观察月亮并记录下来,恐怕没几个家庭做得到,最终可能有很多家长只能借助书面资料,让孩子“依样画葫芦”,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完成。如此,不仅教师设计这项作业的目的无法达到,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有目的的。作为教师,应从促进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思考布置某项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然后判断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究竟能不能达到目的。这样的思考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布置作业、利用作业、评价作业。

    案例中的教师布置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风筝的作业,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毕竟制作风筝不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技能,即使是从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出发来布置这项作业,要求也过高了,这项作业里孩子可参与的成分显然很有限。即使风筝做成了,放飞的成功率也比较低。辛苦做出来的风筝没法放飞,孩子肯定会很失望。教师倒不如建议家长买半成品白版风筝,和孩子一起涂涂画画进行装饰。这一要求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孩子能自主完成,从而获得愉悦的创作体验。装饰好的风筝还能去放飞,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如果教师只是希望孩子能在家长的陪伴下体验春日里放飞风筝的乐趣,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那么不如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挑选一个喜欢的风筝,指导和帮助孩子亲手放飞。

    案例中的教师让孩子制作“我推荐的家乡特产”展板,也许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经验,通过让孩子了解家乡的特产,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孩子把展板带来幼儿园之后,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孩子在全班面前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家乡特产,然后全班一起来统计大家一共介绍了多少种不同的家乡特产,评一评谁把自己家乡的特产介绍得更为具体、生动,这样,孩子和家长获得的反馈可能就和案例中的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究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帮助家长清楚地理解作业内容及具体要求。

    教师要向家长交代清楚作业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项作业,可以怎么做。交代清楚了,便能帮助家长理解作业对孩子的发展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指导孩子完成,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比如,案例中的教师要求家长提供红酒瓶塞,由于不是家中的常备物品,家长一时难以获得,但为了满足孩子“别人带了我也一定要带”的心理,家长只能倾全家之力准备。如果教师能考虑到这一点,就应在布置这项任务时向孩子、家长说清楚收集红酒瓶塞是做什么用的,并说明“家里现成有的就提供,没有也没关系,不必强求”,这样,家长就不会认为这是个“奇葩”的要求了。

    又如,做一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件相当费心费力的事情。带着孩子去实地考察,查找资料,冲印照片,和孩子一起剪剪贴贴,家长用心做了,孩子也积极参与了,但投票的结果使家长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家长甚至可能由此产生“今后若再有类似作业就直接花钱去做喷绘板”的想法。为什么投票的结果会是喷绘板获得了前三名,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真的是孩子们票选出来的,孩子们确实很可能仅从美观的角度去评价,这不难理解。但如果教师能在布置作业前向家长阐明让孩子了解家乡特产的意义何在,并说明“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完成,希望在展板中看到孩子参与的痕迹,展现孩子在此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而不是全由家长完成甚至直接请专业人员去制作”,那么本来想要直接做喷绘板的家长也不好意思这样去做了。

    第二,给家长充足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日程安排,尤其是家有二孩的,可能连双休日都安排得满满的。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若完成起来比较费时,要尽量多给家长一点时间。如果是下周要用到的东西,可以提前到这周三之前就告知,而不是只留周末两天时间让家长准备。若实在有临时急着要用的材料,可以跟家长解释说明,能准备好则最好,有余量的家庭可以多提供一些,不能准备也没有关系。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任务,教师需要给家长一些指导性意见。案例中的家长提到周末两天日程安排满了,没时间带孩子去“寻找秋天”。也许家长觉得“寻找秋天”必定要去郊外、去公園,挺花时间的,教师若能考虑到这一点,就可以给家长一些具体建议,不一定非要去公园感受秋意,在自家小区、周边社区甚至超市、菜场,都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特点。带孩子去小区里走一走,看看大树的变化,捡拾一些落叶;到街上走走,看看人们着装的改变;去超市、菜场逛逛,看看秋天上市的蔬菜水果,作业也就完成了。有了这样的指导,家长可能就不会焦虑了。

    第三,将繁重、复杂的任务分散。

    一是时间上分散。有一些物品是幼儿园的活动中经常要用到的,比如各式各样漂亮的纸盒、奶粉罐、卷纸芯等。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就告知家长,并在班上设置一个资源收集箱,家长随时都可以把家里有的这些材料带到幼儿园来,那就不用一直攒着不敢扔。这也避免了材料要用时才匆忙收集的情况。

    二是品类上分散。一些要求收集多样性材料的任务可以交给不同的孩子分头去完成。比如,想让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豆子,教师可以请各组孩子分头去收集不同的豆子,并告知家长可以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互相协调、合作,家里刚好有芸豆的就可以和分到了准备芸豆任务的家庭调换任务。这样既保证了孩子带来的豆子的多样性,有助于幼儿园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方便了多数家长。

    三是人员上分散。比如,要一个家庭连续30天观察和记录月亮,对于家长来说确实有点困难。如果是想让孩子发现月亮的变化,不妨将任务分散,让孩子们在一个月时间里轮流去观察月亮,每个孩子轮到一天,孩子在观察时,家长帮助或指导孩子绘画或拍照记录月亮的样子。第二天,教师将图片展示出来,并请负责观察的孩子向大家介绍。然后,教师将孩子们的记录按日期的顺序一一贴出来。如果某几天因为云层太厚没能观察到月亮,就将那几天的记录留白。经过连续30天的分享和讨论,大家就能一起总结出月亮的变化规律,并由此推测留白那几天的月亮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作业不仅达到了原来设定的活动目标,而且一定不会让家长觉得有负担。

    第四,作业情况需要及时反馈。

    将孩子的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这一点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照片、短视频及简短的文字说明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收集的物品用在哪里了,由此开展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完成的记录表、调查表、展板等对孩子们经验的增长、表达能力的提升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孩子们从中有了怎样的收获;孩子们的绘画、手工作品等有哪些闪光点,要如何来解读……只有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和孩子一起完成的每一份作业都是有意义的,家长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今后的其他作业。

    总之,教师和家长不仅需要在观念上达成一致,也需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相互理解,积极合作。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多样化的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尹诗雅【摘? 要】幼儿是逐渐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上幼儿园,而幼儿阶段要如何增加孩子的阅读

  •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

    陶泽辉摘 要:初中的学习中,数学学科所占比重较大,对学生的整体成绩至关重要。数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