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氛围 创设问题情境

潘琳娜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从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质疑两个方面,就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三项课程基本理念。笔者认为,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关键就是要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勤于动手中发展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在积极思考中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勇于质疑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提问不再是教师的特权,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发展问题意识、努力培养质疑能力的实践和行动。据此,笔者在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缺乏质疑能力,除了不会质疑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敢质疑。这一方面是受长期的“师道尊严”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畏惧教师权威,迷信书本知识;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所致:一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有错被同学、老师讥笑;二是怕提出的问题与老师的观点不同,令老师不高兴。所以,教师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信任、互尊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愉悦、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敢于质疑问难,形成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学风。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为学生质疑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课上不但应允许学生交头接耳,随时提问,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对于敢于质疑的学生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对于很少质疑的学生应创造条件引领其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仔细倾听,哪怕是肤浅、幼稚甚至错误的问题也应先肯定,再择机更正。
其次,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平等相处,打成一片,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不仅教态亮丽动人,而且语言风趣幽默;不仅师生情感融洽,而且充满教学智慧。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起互动交流,一起分担困难,一起体验成功,学生就会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例如,在学习《水中的动物——鱼类》时,笔者是这样和学生坦诚相见的:“鱼类生活在水中,平时我也只是在餐桌上、在书本中、在影视里见过一些,对于它们中的大多数,我也知道得很少,可能还不及你们中的有些同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探究、互相学习。”这样,师生平等地站在了一起,富有情趣地开始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肯定敢于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质疑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设疑、释疑的过程中,体验质疑过程。笔者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1.在新旧知识联系处设问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提问是笔者惯用的一种“开场白”,它既可巩固以前学到的知识,又可自然地导入新课,实在不失为一种好的开课方法。如在讲“视觉的形成”这课时,教师先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球的结构”,哪位同学来讲讲眼球的结构?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请一位学习水平中上的学生来回答。肯定其答案后,又问:光线要通过哪些结构才能在视网膜上留下像?因有了上题作铺垫,教师请了一位差生来回答。在表扬学生的回答后,又提问:是不是在视网膜上留下了像,我们就能看到物体了呢?当大多数学生在迟疑并积极思考时,教师就点出了这节课的课题。这种在新旧知识联系处设问的方法,不仅复习巩固了旧知,还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联系旧知中建构新知。
2.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疑
围绕重难点设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节中,掌握水、空气和温度三个条件是重点,理解这三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难点。为使学生体验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内涵,笔者以“探究黄豆萌发的条件”为题,在参观黄豆芽生产工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参与不同组的探究活动,如:水分组、空气组、温度组、肥料组……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本组的假设。然后带着探究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评价。这种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学生自主探究,会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独具慧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愉悦,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在教学的关键处提问
汉朝王充曰:“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的关键处提问,就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例如,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在课前让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参与演示实验的准备,即选取两枝粗细相近的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分别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雪碧瓶内。枝条露出瓶外的部分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紧。然后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等塑料袋内壁上凝有水珠时再拿到课堂上进行演示。首先由学生介绍该实验的过程,等同学们看到实验结果后,教师提问:“请大家分析,塑料袋内的水珠是从哪儿来的?是从叶片中出来的吗?如果是,那么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呢?”通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然后提出学习课题:“那么什么是蒸腾作用?叶为什么能蒸腾水分?它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4.从学生的困惑处释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学生的“思”,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强烈的释疑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层次。例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探究实验中,学生分组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将两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经观察多数组得出在粗糙的硬纸板上蚯蚓爬得较快的实验结论。但也有3个组却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较快,由此对实验结果产生了疑惑。教师先肯定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和学生一起分析:“用手触摸蚯蚓体表,有什么感觉?”“玻璃板和硬纸板对蚯蚓体表分泌的粘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终于顿悟:是蚯蚓体表不够湿润所致,并深入理解了课本上“观察中注意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5.在学生的认知冲突处设问
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认知冲突处设问,能让学生在顿悟中享受解惑之乐趣,在豁然开朗中体验成就的感觉。例如: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手被针刺一下,是先感到疼痛,还是先缩手?”大多学生饶有理由地质疑:“不感到疼痛,怎么会缩手?”于是教师又问:“疼痛是怎样产生的?而缩手又是怎样调节的?”部分学生通过画图,讨论,终于从神经冲动经过的路程和时间这两方面考虑,得出了正确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落实生物新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的教学行动,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升华情感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情,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教学情境,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善用案例教学,完善政治素养

    殷华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并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开展过程中建

  • 追寻阅读教学之法 探究文本智

    顾金花【摘? 要】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教学如果不加以有效、个性化的开展,很可能让文本解读陷入机械、乏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