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研究
陈莉莉
摘要:本研究从报关与国际货运就业岗位群需求出发,通过走访企业和回访毕业生,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学生英语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剖析ESP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按照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ESP课程和教学资源,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双融、共制、共育、共管”的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企联动 报关与国际货运 ESP课程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国家关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不断出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院報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立足于大连,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在专业建设上,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为切入点,以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积极探索“双融、共制、共育、共管”的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ESP英语作为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组教师积极走访企业、回访毕业生,在深入分析就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基础上,构建并实践“双融、共制、共育、共管”的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将专业课教师与企业经理人有机结合,将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始终,助力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就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有国际贸易公司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单证结汇、货代海运操作、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销售等。课题组教师经过走访20家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经理人座谈,并回访毕业生,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就业岗位群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见表1)
通过调研得知,国际贸易公司对学生的英语技能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取得大学英语4级证书,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洽谈。而货代公司、物流公司则要求学生能用英语与客户进行简单的货运沟通即可,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缮制单据。除了英语技能的要求之外,校企合作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抗挫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分析能力。
2 ESP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教师在岗位调研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单位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其他综合能力要求,开设了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口语等ESP英语课程。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是用英语语言讲授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知识,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以国际贸易中某一项目为依托,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函电往来从事贸易洽谈,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任课教师既要精通英语语言教学,又要熟悉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代理岗位工作流程。
而本院的教学现状是,该课程授课任务均由英语语言学出身的英语教师承担,这些教师虽精通英语语言和文法方面的讲授,但是由于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疏于对国际贸易和货代、物流等岗位工作流程的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无法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课程授课方面更加侧重于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缓慢,在开始顶岗实习时,无法很快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很多企业经理反应,学生入职三个月内无法开展实际工作,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培养新人。同时,ESP英语课程间衔接、交叉度较低,没有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体系。ESP英语教学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打破这一瓶颈,必须借助企业的资源,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改革路径,在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实施“双师协同、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双融、共制、共育、共管”的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
3 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教师走访企业、约谈行业企业专家,由行业企业专家和ESP课程组教师共同分析行业企业对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结合本院专业特点和学习者需求,对原有的ESP课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并构建职业认知学习—课程内实训—课程实训周强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对原有的ESP课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基于就业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对原有的ESP课程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整合。所谓“纵向整合”,指的是将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与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进行整合,加大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度,加深学生深度技能的培养。所谓“横向整合”,指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贸易洽谈能力,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中融入企业岗位工作案例,设计项目教学法,主要涉及到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合同签订、审证、运输等各个贸易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广度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内容选取过程中,融入货代公司海运操作和单证员岗位工作中的单据对学生进行单据缮制训练,实现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标准、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第三学期货代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考证结束后,开设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并持续至第四学期结束,共96课时,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为“岗课训”融合,课程内容选取对接岗位工作任务,并引入贸易公司业务洽谈中的函电,对学生进行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下的函电书写和翻译实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函电进行贸易洽谈的能力。
3.2引入企业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同时评价考核方式和主体单一,考核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英语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考核评价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企业评价能够真实体现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课题组教师在课程考核时积极引入企业评价,并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对于学生的成绩鉴定和评语计入外贸英语函电成绩中。同时加大了过程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形成性成绩的积累,在考核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
3.3探索“双师协同、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助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实施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依托企业的资源和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走出去”,进入企业调研,并定期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并将岗位工作中的收获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为了将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贯穿于课程体系始终,邀请了企业经理进行专题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同时融入企业文化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构建了学校与企业双环境育人、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师协同、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学生在“职业认知学习—课程内实训—课程实训周强化—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
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课程是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依托点,积极推进校企共建ESP课程体系,对于提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邱晋.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高校英语专业ESP教训模式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6):95- 98.
[2] 张晓丽,张津.浅谈校企合作下的高职ESP教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2):109- 110.
[3] 姜锐,姜华,贺云.旅游专业群“校企合作、双融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5(29):76- 77.
[4] 苑振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构建“多元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 2015(33):1- 5.
摘要:本研究从报关与国际货运就业岗位群需求出发,通过走访企业和回访毕业生,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学生英语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剖析ESP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按照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ESP课程和教学资源,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双融、共制、共育、共管”的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企联动 报关与国际货运 ESP课程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国家关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不断出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院報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立足于大连,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在专业建设上,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为切入点,以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积极探索“双融、共制、共育、共管”的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ESP英语作为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组教师积极走访企业、回访毕业生,在深入分析就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基础上,构建并实践“双融、共制、共育、共管”的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将专业课教师与企业经理人有机结合,将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始终,助力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就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有国际贸易公司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单证结汇、货代海运操作、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销售等。课题组教师经过走访20家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经理人座谈,并回访毕业生,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就业岗位群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见表1)
通过调研得知,国际贸易公司对学生的英语技能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取得大学英语4级证书,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洽谈。而货代公司、物流公司则要求学生能用英语与客户进行简单的货运沟通即可,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缮制单据。除了英语技能的要求之外,校企合作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抗挫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分析能力。
2 ESP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教师在岗位调研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单位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其他综合能力要求,开设了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口语等ESP英语课程。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是用英语语言讲授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知识,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以国际贸易中某一项目为依托,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函电往来从事贸易洽谈,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任课教师既要精通英语语言教学,又要熟悉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代理岗位工作流程。
而本院的教学现状是,该课程授课任务均由英语语言学出身的英语教师承担,这些教师虽精通英语语言和文法方面的讲授,但是由于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疏于对国际贸易和货代、物流等岗位工作流程的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无法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课程授课方面更加侧重于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缓慢,在开始顶岗实习时,无法很快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很多企业经理反应,学生入职三个月内无法开展实际工作,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培养新人。同时,ESP英语课程间衔接、交叉度较低,没有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体系。ESP英语教学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打破这一瓶颈,必须借助企业的资源,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改革路径,在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实施“双师协同、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双融、共制、共育、共管”的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
3 校企联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ESP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教师走访企业、约谈行业企业专家,由行业企业专家和ESP课程组教师共同分析行业企业对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结合本院专业特点和学习者需求,对原有的ESP课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并构建职业认知学习—课程内实训—课程实训周强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对原有的ESP课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基于就业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对原有的ESP课程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整合。所谓“纵向整合”,指的是将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与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进行整合,加大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度,加深学生深度技能的培养。所谓“横向整合”,指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贸易洽谈能力,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中融入企业岗位工作案例,设计项目教学法,主要涉及到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合同签订、审证、运输等各个贸易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广度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内容选取过程中,融入货代公司海运操作和单证员岗位工作中的单据对学生进行单据缮制训练,实现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标准、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第三学期货代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考证结束后,开设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并持续至第四学期结束,共96课时,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为“岗课训”融合,课程内容选取对接岗位工作任务,并引入贸易公司业务洽谈中的函电,对学生进行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下的函电书写和翻译实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函电进行贸易洽谈的能力。
3.2引入企业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同时评价考核方式和主体单一,考核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英语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考核评价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企业评价能够真实体现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课题组教师在课程考核时积极引入企业评价,并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对于学生的成绩鉴定和评语计入外贸英语函电成绩中。同时加大了过程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形成性成绩的积累,在考核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
3.3探索“双师协同、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助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实施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依托企业的资源和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走出去”,进入企业调研,并定期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并将岗位工作中的收获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为了将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贯穿于课程体系始终,邀请了企业经理进行专题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同时融入企业文化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构建了学校与企业双环境育人、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师协同、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学生在“职业认知学习—课程内实训—课程实训周强化—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
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课程是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依托点,积极推进校企共建ESP课程体系,对于提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邱晋.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高校英语专业ESP教训模式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6):95- 98.
[2] 张晓丽,张津.浅谈校企合作下的高职ESP教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2):109- 110.
[3] 姜锐,姜华,贺云.旅游专业群“校企合作、双融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5(29):76- 77.
[4] 苑振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构建“多元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 2015(33):1- 5.